电影不是小说,小说也不是电影,因此才有所谓的改编,因为不同的媒介有各自的表现方
式,不能同一而论。小说家自己执起导演筒,由纸笔(或是键盘)转为处理画面、声音、场
面、节奏...,不是看过很多就可以变成专家,做是另外一回事。
既然是台湾小说家的作品,台湾高中生的青春故事,为了服务资本,扭曲现实,把凯萨跟
上帝的东西混为一谈,让政治凌驾于艺术之上,其实是创作者的悲哀。从开场的铜像是孔
子而非蒋中正,就可以看出这点。且不论男女主角的选角。
毫无疑问,硬底子的男主董子健角表演十分到位,甚至可以说太到位了,在某些对话方面
太过成熟,不似他扮演的高中生跟大学生,反倒是实际年长五岁的林柏宏,才表现出属于
青春期男生的单纯无脑。并不是讲话含糊不清就是台湾腔,也不是故作腼腆就是年少,导
演无法驾驭演员、更无法跟资本说不,不管怎么说,都是作品的悲哀。
表演到位,意思是可以很正确地表现情感,程式化象征性地让观众感受到。然而,准确无
杂质的情绪表现,其实比较不属于青少年,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表现,往往都是模糊两可的
,摇摆于自然天性与社会期望之间,有时笑得不是那么真诚、该哭的时候却哭不出来、就
连愤怒都不知道应该怎么表达,这才是青春期独有的骚动不安特质。准确果断地拒绝、不
拖泥带水的反应,都是属于成年人的表演方式,而非青少年。青春期,就算决绝地想死去
,也还是带点徬徨摇摆,不会那么亦然决然的冷静坚持,那样宛如在看着自己扮演一个坚
强者的表现,已经全然是成年人的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