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记忆乍响》── 在,与不在

楼主: S738 (某S)   2016-12-26 16:06:05
※原文发表于ViewMovie:https://www.viewmovie.tw/news/982 (图文)
看来很多人都想到了杨德昌的《一一》:什么都说了,什么也都没说。
而《记忆乍响》的编导组合Joachim Trier/Eskil Vogt,
其实向来仗的就是这个“什么也都没说”,这里的“什么也都没说”,
绝非亚洲电影擅长的,面对物哀的淡然凝视,
而是冰冻三尺,被白雪给掩饰的风平浪静。
北国色调,莫过于此,即使这次将镜头搬到了美国,也保留了如此的叙事之道,
也难怪,当他们首次将故事聚焦在“家庭”,会让人代入和杨德昌的对照,是太容易了。
(如果你回想起编导首作《爱重奏》中,男女主角的复燃与困境,
也的确有些神似《一一》里,NJ与旧爱的闪回)
同样的,《记忆乍响》的主题看似繁复,却有着扎实而动人的核心。
颠沛流离的关系流动中,有几乎必然的父子隔阂、母爱缺席、
挣扎的不忠(对大儿子而言也是一种理解母亲的继承)、
成长的破灭记事(派对后的那一滴清泪真是打动了我)……
Joachim Trier终于将前两作《爱重奏》与《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奥斯陆》里,
角色们过于自我的无病呻吟给瓦解了。
小儿子的自我告白,最后总算找到了出口,是一大突破。
而最重要的,一切冲突的燃点,是母亲死亡的秘密。
这个秘密的揭露,大概也是《记忆乍响》表现最弱的一个环节:
儿子整个青春期的困窘,最后从报纸上看到消息到与父亲的和解过程,
似乎收得有点太轻、太幼化了。
可以说,这个剧本虽是编导组合下笔最真挚的一次,
但在细节的处理上仍然有其空洞之处。如果就这一点来看,
前作《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奥斯陆》将创伤的燃点埋没在镜头之外,
似乎又令人印象更深刻一点。
回忆不只是剧本的密码,更是Joachim Trier招牌的叙事技法,
这一次我们虽没有如《爱重奏》那般花俏的开头,
但大量的插叙剪接呼应了家庭成员各自对“回忆”的落差与空白,
是导演至今最切题的一次表现。
故事的创伤不再暧昧不决,却又创造了一种更接近恍惚、飘渺的距离感,
母亲这个角色的不稳定性,使她的“离席”仿佛无所不在。
她每一次的离开,都让观众越接近真相,而这个“离席”除了有着职业上的需要,更是
《记忆乍响》心脏一般的关键:
身为战地摄影记者的母亲,找来伊莎贝雨蓓饰演是有其重要性的,
除了地表最强女演员(不过坦白说,小儿子的表现可能更抢眼一些)这顶大帽子以外,
她突兀于片中的口音强化了整个“局外人”的自我认同处境,
她是这个家庭的根,但她的根又似乎不在这里
(如果说这个设定是有一点政治性的,或许也不用太感意外),
她一次又一次的离席,埋下一次又一次的冲突,垄罩整个家庭;
父亲的演员过往也让他有过犹疑,然而选择稳定下来的他,虽看似并未走远,
父亲的身分却因为母亲的“假离席”而失能,在离散的过程中逐渐成了“真离席”。
小儿子对着父亲过去拙劣的“演技”解开笑颜,像是美好过往的情感召唤与和解,
但也同时凸显了对现在的父亲所解不开的怨怼。
这令人哀伤的一刻,正是此一矛盾的深刻隐喻。
如果不是也有着类似的家庭创伤,恐怕很难写出这细腻的一幕吧,
无论父方或母方的在与不在,异化的成长灵魂,多数都有着这样矛盾的类似伤痕。
是了,虽然《记忆乍响》的确是一个收得过轻的故事,但如此的缺憾,
也是一种温柔的补偿、足以动人的瑕疵,
对受过伤的家庭而言,真能如此轻轻收势,已比整个世界都要响亮。
作者: sstuv (sstuv)   2016-12-27 00:39: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