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版:http://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397612417
(手机拍版抱歉)
其实我很少再看微电影,因为我总会觉得碍于片长,使得剧情内容无法像一般电影那样丰富,不过这部《星夜微光》有点出乎我意料之外,短短六十分钟起承转合分明,以一条主线与一条支线作为架构,同时兼顾到观众想看的情感戏码,以及完整传达本片想告诉观众、关于“职业灾害”的相关资讯。之所以会令我感到意外,还有一点是这部作品是劳动部指导、劳动部职业安全卫生署监制的,毕竟相信过去大家对于政府机关的“作品”感触良多,抄袭、死板等就不多提了,议题嵌入生硬不自然让人不敢恭维,可是《星夜微光》不只将议题自然融入于微电影之中,还能巧妙重复
多次加深印象,并且不会令人反感。
原先我以为广播主持人馨仪才是主角,可随着剧情发展才发现,她其实比较像是“聆听者”的角色,她与另一位“辅助者”怡安、也就是职业灾害劳工个案管理员(个管员),都是为了巩固加强“职灾受害者”德铭这条主线而存在。前者同为职灾受害者,用自身经历去替其加油打气;后者则是政府职员,用相关法规提供保护、协助,透过这样感性(馨仪)与理性(怡安)兼备的设定,成功将整个职业灾害发生前、后,职灾者以及其家属所会有的反应与心境、生活调适,还有政府在背后担任垃圾桶、协调者的为难与辛酸呈现给观众。
在工地工作的德铭,某次因为意外从高处坠落,此后必须与轮椅为伍,一家三口生活顿时起了大变化,在少了德铭收入的同时,其妻子玉珊也因为得照顾他而无法去工作,仅能接些家庭代工赚取微薄薪资,可这还不是最惨的,更令德铭无法忍受的,是来自外界的眼光、亲朋好友的关心慰问,每字每句都如同针插在他心上,于是他不再出门、意识变得消沉,不去医院复健也不接咨商,唯一的慰藉就是听着收音机,每晚十一点播出的“星空夜语”,偶尔Call in进节目吐露心声,向主持人馨仪怨叹着人生不公平...
馨仪八年前因为工作人员疏失,导致双眼失明,丈夫因此离她而去,徒留下她与年幼的女儿,走过生命低谷的她,成了广播主持人,在每个夜里陪着听众,听着他们的故事,分享自己的心情,某次因缘际会下,在宜安的安排下结识了德铭,她讲出了关于自己的故事,以及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出路,“就当上天送给我一个全新的人生,不转弯,就看不到小路里面的风景,对吧?”
“只有孤单才会让我们觉得,我们不再被这世界需要了。”
如同怡安与她同事所言的,当人遇到这些看似毁了他们人生的意外时,往往最难解的,不是外在的伤势,而是心里的结。于是不管是提供政府能给的辅助、如住院补助、轮椅费用支付、复健安排、或者协助他们了解相关权益都好,如果内心没有重新站起的想法,做再多都是枉然,《星夜微光》用这样的故事,去告诉观众“陪伴”的重要性,剧中不论馨仪也好、德铭也罢,甚至是个管员怡安都是,所有人都无法再没有人陪伴、支持的情况下继续往前走的。
《星夜微光》是部相当尽责且具意义的政策宣导影片,最值得赞赏的,我觉得是它私毫不矫情造作,很多政策宣导片往往会了歌功颂德政府的美好而失真,不过本片却是忠实呈现常人认知里的真实,除了职灾者本身所会有的情绪反应外,也将家属的焦虑与不安、还有面对此事的想法(看是要共同面对,还是选择离开)摊在观众眼前。当然少不了的还有“敌方”,也就是公司(职业场所)主管在处理员工职灾问题的态度,是像本片中最先和玉珊接触的眼镜仔那样的推责责任归属?还是会像眼镜仔上司决定的就业转职协助?
不过这并不代表是所有公司企业都是如此,劳动部仅是把“可能”会有的状况告知观众,因为相信绝大多数民众如果遇到上述问题,不是自认倒楣不去抗争,就是资源不够对抗不了,自身力量薄弱但又不想去依靠政府,毕竟你我都知道有太多太多官员乱开支票却无法做到的前例,无法建立信任成了最大问题,“政府是会站在你这边的”这样的讯息,在某方面来说,也可能是劳动部想趁这部微电影扭转民众印象吧。
说归说,我还是得给劳动部一个肯定与赞赏,这部《星夜微光》确实有别于过去的政策宣导影片,满值得一看的。相信会对不懂相关政策的民众有所帮助,尤其最近刚进入新工作,在受训期间一直谈到公司给予员工的保障以及权益,若不喜欢密密麻麻的文字地狱,就来看这部微电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