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4607
2016/11/21, 艺文
作者:朱建豪
从《你的名字》看见古希腊悲剧的华丽复兴
对于坊间诸多影评家而言,这是一部不得了的艺术式爱情片、或是带着浓厚日本风格的文
化片。那对我而言呢?我看见的却是一场古希腊悲剧的华丽复兴。
这样说是否会显得太过浮夸了一点?首先,必须先让大家知道什么是悲剧:“悲剧,它是
故事中主要的角色在历经一连串痛苦折磨后最终的结果,身心仍旧是蒙受灾难的,但可贵
的是,在趋于毁灭的同时,主角获得了心灵的纯净,观众也随着悟到人生求真、求善、求
美的真谛。真正的美与智慧是不容摧毁的,这就是悲剧的本质(注一)。”
如果你看完以上这段文字依然觉得一头雾水,那么且容我试图为这部电影拉高至更高维度
的艺术水平——从悲剧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何我认为《你的名字》是一部悲剧作品开始讲
起。
最早对于“悲剧”这个表演形式做出理论界定的,当属远在2,000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
里斯多德(Aristotle)。他认为“最高境界的艺术,并不以抒情为满足,应该在抒情之
外,还能实现理智或理性的条件(例如我们欣赏交响乐,不仅要注意到和谐的程度、节奏
的次序,还要注意到乐章的结构和发展)。只有这个理智或理性的条件充分实现以后,艺
术使人快乐的效果才算达到最高点(注二)。”
亚里斯多德在其著作《诗学》第六章,对于悲剧提出明确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
完备、有一定长度的行动之摹仿。??并借由引发哀怜与颤栗之情,最终得以净化。”换句
话说,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的终极使命,是要让人的心理获得“净化”(Catharsis,
朱光潜译为“宣泄”)的效果;而达至此目的的手段,便必须激发“哀怜”(Eleon)和
“颤栗”(Phobos)二者的情绪不可。“但亚氏这部分语焉不详,究竟哀怜和颤栗是如何
发生作用?它们净化的是什么情绪?千百年来,关于亚氏净化论的诠释,争论不休,一直
没有定案(注三)。”所以,我们只能透过前后文的分析与推敲,找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净化的效果如何产生?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所描写的主题,并不在于道德层次上的善恶报
应之因果关系,而是在于无论好人坏人都会犯错,而他认为那些剧中人应当介于善与恶之
间。
所以在剧情的布局上,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不应出现以下三种安排:
一、不该让好人有坏结局,因为好人有坏结局会招致反感。
二、不该让坏人有好结局,如此便不能打动人的慈善之心。
三、不该让坏人由顺境转往逆境,因为那不过是罪有应得。
回避上述的三种安排,“哀怜”与“颤栗”才有机会在情结的设计上被激发:哀怜之对象
是那些倒楣的剧中人,他之所以深陷厄运,可能只是因为一时糊涂犯了错误,才导致一连
串不幸的事件发生,故心生哀怜之情。颤栗之对象是观众自己,因为那位倒楣剧中人与自
己的处境,两者之间有可能会再现,故进而担忧这种楣运也会降临在自己的身上,而激发
了颤栗。简言之,亚里斯多德认为,“哀怜”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所引起的;
“颤栗”则是由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的相似所引起的。
让我们重返《你的名字》的电影情节中,我们能发现男主角阿泷与女主角三叶在人物的性
格上,的确是无法被传统或世俗的善恶观给明确分类的,甚至在他们身上,也根本没有所
谓的善恶可言。在剧情的布局上,我们会因为电影前半段大量灵魂互换的有趣情节,而对
三叶这位角色产生感情,所以在之后的陨石毁村事件,大家对这位角色“死亡”的剧情走
向倍感“惊奇”的同时,也会因为不舍,而对三叶产生同情与哀怜。然而,这个剧情走向
之“惊奇”,也让我们不免地在这么欢乐的日常庆典之下,居然能于瞬息间导致五百多人
罹难,因此,我们会对天地不仁之下的生命无常,感到无比的震撼与颤栗。
笔者在前一段特别反复强调了“惊奇”(Wonder),惊奇对于亚里斯多德而言,算是位居
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地位。对他而言,悲剧要如何使得“哀怜”与“颤栗”此二者元素拥有
惊奇之感,就特别显得关键。亚理斯多德在《诗学》第六章曾提示:
悲剧最令人感动的情节部分是-急转与认出。
“急转”,乃指行动事件从一个方向突然地转往相反的方向发展,从幸到不幸,或从不幸
到幸,都算是行动之急转。“认出”,指从无知到知之转变;较好的认出应是使急转随之
发生。悲剧主角从无知到知,认出了事件之真相,剧情立即急转直下(从幸到不幸)或急
转直上(从不幸到幸),令人产生哀怜与颤栗之情(注四)。
所以再对应回电影中的桥段,当阿泷有一天发现,自己好像再也没有和三叶交换身体时,
困惑之下踏上查明真相的旅程,以及企图扭转过去时间线的因果时,即是所谓的“急转”
;而当他发现,他灵魂互换后,“梦境”中的村落其实早在三年前毁于一旦时,即是所谓
的“认出”。
以上便是笔者认为《你的名字》此一电影情节中的悲剧元素,至于各位在心灵上有没有体
验到亚里斯多德所谓的“净化”效果呢?可能只有当走出电影院那一刹那的你在精神上最
清楚。至少对我而言,这部电影最后走向的结局,即使阿泷和三叶二人救援村落的行动宣
告成功,但他们也因为命运的捉弄,而无法在最后认出彼此,使得这出《你的名字》既没
有沦为肤浅的喜剧,也不会是让人泄气的惨剧,所以我认为,导演在结局算是处理得非常
漂亮。
以上仅是关于“悲剧”的部分,然而我在标题使用的完整名称却是“古希腊悲剧”,那就
必须把远在两千年前雅典当时流行的悲剧表演,与后世的悲剧明确地厘清。
西方文明发展至今两千多年,在戏剧的成就上世人有目共赌。然而,大家通常将古希腊的
雅典视为悲剧的诞生之所,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更被研究戏剧的后人,视作最具有代表
性的戏剧理论之一。直到莎士比亚的出现,其在悲剧创作的贡献,让16世纪被视为悲剧创
作史上的第二波高峰。然而,西元1844年,有一位非常热衷于悲剧,其理论也影响后世极
大的哲学家诞生于世,他不仅将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斥之为“误解”了古希腊悲剧,更
否定了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方面的至高成就。
这个人就是尼采(F. Nietzsche),自诩为人类两千年来,第一位真正弄懂悲剧精神是什
么的哲学家。尼采是怎么看待这些问题呢?而他认为真正的“悲剧精神”又是什么?
尼采在他回忆人生的自传如此写下:
这就是我所谓的酒神精神,这就是我所指的达到悲剧诗人心理状态的桥梁。“不要
消解一个人的哀怜和颤栗,不要扫除一个人的危险情绪(此乃亚里斯多德对悲剧的
误解),而是远超越哀怜和颤栗,要作为对‘变化’本身的永恒喜悦——那个含有
对破坏之喜悦的喜悦”??在这个意义上说,我有理由把自己当作第一位悲剧哲学家
——也就是说,与悲观主义完全相反的哲学家(注五)。
从这段文意中推敲,我们可以知道尼采认为,要真正地了解古希腊悲剧,必须清楚何谓“
酒神精神”,而亚里斯多德之所以被尼采斥之为误解了古希腊悲剧,关键在于他的净化理
论与酒神精神相悖。
而尼采之所以认为“莎士比亚是一位不成熟的悲剧作家,全因于他的作品缺乏音乐性(注
六)。”我们都知道莎翁不仅是一名诗人,他的戏剧当中更是不乏歌剧作品,怎么可能会
没有音乐呢?尼采所谓的“音乐性”到底指的是什么?
所谓的“酒神精神”,指的即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戴奥尼索斯(Dionysus),其在艺术
上所对反的神祇,正是日神阿波罗(Apollo)。“在尼采的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
对这两者平衡视之,阿波罗精神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苍茫茫的宇宙化成理性上的清明
世界,并藉其梦幻之驰骋,而后复以无限生命力贯穿于静性的世界之中,把平面的结构贯
穿而成立体的结构。这种生命的律动,从希腊宗教上的戴奥尼索斯暗示出来。酒神戴奥尼
索斯狂醉后,把深藏于内心的生命力勾引出来,灌注于理性的世界中,而形成音乐、歌舞
的冲动(注七)。
简言之,尼采认为,酒神精神象征著的是感性,还有狂醉的精神境界,对应的是非造型艺
术(音乐、舞蹈);而日神精神所象征的是理性,还有梦幻的精神境界,对应的是造型艺
术(雕刻、绘画)。尼采主张,唯有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结合,才能诞生出所谓的艺术
。“尼采发现,单凭美的原则并不能解释诸如音乐、抒情诗、悲剧等艺术种类的本质,也
不能解释人的审美需要的根源。所以,有必要在美的原则之外,寻找另外一个原则,由此
提出了日神和酒神的二元冲动说(注八)。”
解释完“酒神精神”在古希腊悲剧扮演的意义之后,即来到尼采所重视的“音乐性”问题
。“这里要注意的是,尼采不是说悲剧诞生自音乐,而是认为悲剧诞生自音乐的‘精神’
,他的目的不是要像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说,悲剧来自不同的韵律,而是从艺术形而上学
理解,悲剧来自叔本华美学和背后的意志(注九)。”这段同时能够解释,为何即便莎翁
的歌剧有音乐的存在,仍然被尼采认为音乐性不足了。如果要谈好尼采的音乐观,就必然
会往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的意志哲学追溯,甚至还可能一路谈到康德
(Immanuel Kant)哲学的物自身,然而碍于篇幅所限,我想直接进入尼采的韵律研究即可。
尼采在1870年写作《悲剧的诞生》期间,对古希腊的音乐理论家亚里士多塞诺斯
(Aristoxenus)的韵律理论展开研究。这里综合两点亚里士多塞诺斯的韵律理论,及对尼
采的启发:
一、亚氏认为,韵律基本上是关于人如何组织时间:时间本身是不会自己分割自己的,而
必须被人分割。时间本身是一个连续,而人则把时间分割,以便衡量之。
二、所谓韵律是关于时间的分割(division of time)。
“尼采在这些研究中经常反复强调一点:所谓韵律,是人类克服时间的工具。而且,尼采
根据叔本华的音乐意志论,指出韵律是音乐的中断。而在荷马史诗的口传文化时代,史诗
的格式、韵律,是一种帮助记忆的工具(Mnemotechnik)。于是,有些学者指出,这些研
究对理解或进一步补充《悲剧的诞生》关于音乐与图像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的
论点是,酒神的意志,即一种无形的时间流动,通过韵律,被阿波罗的韵律打断,而这种
韵律是空间性的,于是,空间性的时间单位,则可以成为进一步图像化或符号化表达的基
础(注十)。”
让我们再次回到《你的名字》,电影中有不少关于梦境的哲学辩证,也就是我们到底是醒
著还是梦着?人生与梦境的重叠性有多高?而当我们从梦中真正苏醒时,我们依然能记得
梦境的内容吗?虽然我们知道这是一段灵魂交换的故事,并非虚构,但在电影中却不断提
示这段过程犹如梦境般,可能是一种类潜意识的状态,这些再再地象征著阿波罗的精神世
界;而且电影天生注定的视觉特性,本身不就是一门造型艺术吗?也就是“太阳神精神”
。
虽然电影中有几个音乐的过场,然而整部电影的音乐性却不在那里,而是在于整部电影的
时间线并非是连续性的推进,它其实是被不断分割重组的——从片头一开始的捷运列车厢
,到后来回归的剧情主线,即阿泷与三叶二人互换灵魂之后。然而,这个时间主线看似在
手机备忘录的掩护下,让观众误以为是同时进行,实际上,双边的日期差了三年之久。最
后因为在三叶(或阿泷)的努力之下,糸守町小镇上的人们才安然无恙,剧情又回到正常
的时间线,然后直奔结局。
虽然尼采对韵律的理论,比较倾向于将连贯绵密的时间节点化,尚未极端到主张可以将每
一节点打散开来再重新组合。但只要我们跳脱于故事,不要让自己置身于剧情世界之中,
以局外人的角度来看,《你的名字》就是一部极度韵律感的音乐性作品,也是所谓的非造
型艺术,即“酒神精神”。
既然《你的名字》可以让太阳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两个元素同时并存,那么尼采所谓的古希
腊悲剧,也就于焉诞生了。
而在整部的电影当中,还有一幕满值得讨论的,那便是全剧的最高潮——当阿泷和三叶二
人在破火山型洼地上,绕着圆形外围高地奔跑,并且不停地呼喊著对方,最后二人终于相
遇,并在彼此手心互相写下对方的名字(因为担心梦醒之后会忘记彼此)。之后,三叶的
灵魂(御神体)回归到自己的体内,便开始“黄昏”后的奔跑——为自己和整个小镇的命
运进行最后的搏斗时,因为一时分心而被绊倒在斜坡上,还滚了好几圈。
我认为这一连串的剧情安排、主角的连串行动,正好呼应了古希腊悲剧理论的重要元素:
“在悲剧视角下,行动包含着双重特性。一方面是自我判断,衡量利弊,尽可能地预见以
下两点:实现行为所使用的方式的顺序,以及行为的结局;另一方面是在不可理解和未知
方面下赌注,在一个你始终难以理解的领域冒险,进入超自然力量相互较量的游戏。此时
,你不知道这些力量在与你合作的同时,是否也早已准备好了你的胜利或者失败(注11)
。”
然而,多数悲剧研究者始终认为,即便看似有胜利与失败二者不同的结果可以选,但是凌
驾于命运之上的“必然性”,永远会将你的结局导向失败的一端。就这点,曾有许多学者
对此讨论一个关于思想主体的重要问题,那就是活在悲剧命运中的角色,是否还有着“自
由意志”?而古希腊人始终将悲剧视作现实世界的模仿与缩影,所以也会因此相信悲剧与
现实的界线其实并不明显,古希腊人也因为这样而自寻烦恼:“活在悲剧世界里的我,是
否会因为没有自由意志,即便再怎么努力,也挣脱不了命运的操弄?”或许,这也正是三
叶和阿泷在与宿命一搏时,每一个喘息的当下所会面临的艰钜难题。
关于这个问题,来自奥地利的当代古希腊研究者莱斯科(A. Lesky)提出了知名的“双重
动因理论”:
荷马史诗里面的人物行动,有时会引发两种不同层次的解读,即人物行为可能会被
解读为神的启示和驱使,也可以纯粹被解读为人的动机。这两者几乎紧密相连、相
互交错,以致于无法分割。悲剧人物遭遇到了强加于他、但高于他的一种必然,这
种‘必然’通过人物性格变动来引领着他,而悲剧人物会把这种‘必然’融入自身
,以至于产生意志和欲望,甚至强烈地渴望做禁忌的事情。此处,在‘必然’的决
定之中,又引入了自由的选择空间,否则主体行为之责任就不能归咎于主体(注12
)。
幸好,飞驒地方深山小镇里的糸守町,村民都活了下来,没有罹难。
既然说到“黄昏”,不晓得大家还记不记得在电影刚开始时,阿泷在教室上课,老师提到
的“黄昏之时”?“傍晚非日非夜的这个时段,世界的轮廓会变得模糊,是可能看到非人
之物的时段,世界的轮廓可以比喻成纸带相黏的交界处,也是两者唯一有机会短暂交会的
时刻。”——在这里或许可以如此理解,在日文的语言学中,“黄昏”除了指的是某个时
间点与日暮的景色,还能有一种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侧写;这其实也是古希腊悲剧的一大
特色:“在悲剧作品的语言中,存在着层次的多样性,而各种层次之间也有一定的距离—
—同样一个词会分属于不同的语意场,按照它的所属来看,可以是宗教神学词汇、法律词
汇、政治词汇、公共词汇或某个行业的词汇——这增加了作品的深度,事实上,也是同时
从不同方面展开的多关语游戏(注13)。”
以上,便是笔者个人从悲剧、而且还是古希腊悲剧的角度,来看待《你的名字》这部电影
的艺术价值。不过仍必须强调,即便我举出以上诸多的同质性,但两者的文化基础在本质
上仍旧是截然不同的。而《你的名字》在形式上,恐怕永远无法满足古希腊悲剧的两个必
要配备:面具和萨提儿歌咏团。但如果我们暂时忽略形式上的要求,而注重精神的部分,
《你的名字》仍旧蕴含着丰富且大量的古希腊悲剧色彩,而这也正是令笔者之所以爱上此
片的根本原因。
文末,且容我为大家带来一首组诗,这首诗正是由尼采在1888年为赞扬酒神精神而写下的
史诗作品《酒神颂》其中的一首,为与电影中的“黄昏”相呼应,而分享给各位:
《太阳西沉了》(注14)
1
你不用长久地焦渴了,
燃烧的心!
希望的诺许已飘在空中,
从陌生的嘴向我频吹,
——浩浩凉风来了??
我正午的烈日犹当空:
欢迎哦!那来临的,
飒然而至的风,
午后清凉的灵魂!
空气神奇而洁净地流逝。
黑夜岂非用斜睨的
媚眼
在打量着我呢???
坚强些,我勇敢的心!
无须问:为了底事?——
2
我有生之日!
太阳西沉了。
平静无澜的水面
镀了一层金。
岩石暖融融:
也许正午时分
幸福曾在上面打盹?
如今翠光摇曳,
青紫的深渊还闪动着幸福的神情。
我有生之日!
黄昏降临。
你半闭的眸子
已经灼红,
你露水的泪珠
已经晶莹,
你的爱情的紫霞,
你迟来的临终福乐
已在白茫茫的海上静静移动??
3
死亡的
最隐秘最甘美的享受!
——我赶我的路过于匆促吗?
如今,双脚乏力了,
你的目光才把我迎候,
你的幸福才把我迎候。
四周只有浪花和蜃景。
滞重的一切
早已沉入蓝色的遗忘,
我的小舟如今悠闲地停泊。
风暴和旅行——它全已荒疏!
心愿和希望已经淹没,
灵魂和海洋恬然静卧。
第七重孤寂!
我从未感到
更真切的甜蜜的安逸,
更温暖的太阳的凝注。
——我峰顶的积冰尚未烧红吗?
银闪闪的,轻捷,像一条鱼,
我的小舟又将要乘风破浪??
注释
一、《缤纷青春耀舞台》〈剧场艺术知多少〉:20页
二、W. Durant:《The Story of Philosophy》,陈文林 译,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
,84页
三、黄国钜:《尼采:从酒神到超人》,香港:中华书局,2014年,64页
四、吴旭时:《论亚里斯多德《诗学》之惊奇概念》,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生,2016
年,09页
五、F. Nietzsche:《Ecce Homo》,刘崎 译,台北:志文出版社,2014年,102页
六、M. Tanner:《Nietzsche: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于洋 译,南京:译林出
版社,2015年,16页
七、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14年,14页
八、F. Nietzsche:《Die Geburt der Tragödie》〈译者导言:二、日神和酒神〉,周
国平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年,09页
九、黄国钜:《尼采:从酒神到超人》,香港:中华书局,2014年,110页
十、黄国钜:《尼采:从酒神到超人》,香港:中华书局,2014年,114页
11、J. Vernant:《Mythe Et Tragedie En Grece Ancienne Volumes》,张苗、杨淑岚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32页
12、A. Lesky:《Gottliche und menschliche Motiuation imhomerischen Epos》,
Heidelberg,1961年
13、J. Vernant:《Mythe Et Tragedie En Grece Ancienne Volumes》,张苗、杨淑岚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29页
14、F. Nietzsche:《Dionysos-Dithyramben》,孟明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183页
作者: NTUKIRA 2016-11-23 03:02:00
是在写论文吗…
作者:
NaaL (Skyline)
2016-11-23 02:28:00没有机器神啊
作者:
blades (回甘就像现泡)
2016-11-23 02:25:00喔窝的天
另一个角度的切入也满有趣的都能接受MARVEL的奇异博士讨论串提到藏传佛教(大乘或小乘)的看法 或是印度教的诠释或说剧组人员有人修道 所以让奇异博士有这样的世界观不同的诠释并不会抹煞对这部电影的乐趣吧
因君名能从太多视角和不同面向解读 才有这么广泛回响
这部片如果只是单纯的青春或纯爱电影 回响不会这么大
虽然我觉得你的名字很好看,但是有这么深的涵义吗??这篇文章真是越看越反感...(忍着不嘘)就不能让它只是个青春电影吗...
作者:
gogen (gogen)
2016-11-23 01:31:00情境误用,硬是要套用在古希腊悲剧是没什么意义没有什么人会这样看,货是想这样看因为还有其他更有意义的视角
作者:
profound (深恶魔天使蓝)
2016-11-23 04:49:00@@纯推用心, 但这篇也太长讲的也太多 orz
作者:
dscos (多多绿)
2016-11-23 04:58:00总有人自以为聪明,脑补一堆连导演都不懂在鬼扯什么的影评下次记得发一篇论蜡笔小新与古罗马哲学思想的论文上来
作者:
LeiHide (Lei)
2016-11-23 05:24:00扯太远了吧...
拿大理论来看小电影时,切题性就很重要了。希腊悲剧帽子太大,其实可谈的电影如过江之鲫,谈你的名字就不痛不痒像在套公式;但奇异博士就真的和藏传佛教(还有印度教?)很贴近,一幕幕让我们看见它似乎真正以这些理念为基底,并非任何片都会这样做。
作者:
laechan (挥泪斩马云)
2016-11-23 06:52:00对亚里斯多德的悲剧见解较认同,后面尼采根本OOXX
作者:
fish1990 (想飞的翅膀)
2016-11-23 07:46:00厄....这会不会想太多
作者:
XZXie (微软新注音败坏国文水平)
2016-11-23 07:52:00你的名字不需要文学界背书 不会变得比较高级或有深度
作者:
wcy571 (Pikachu)
2016-11-23 07:55:00我看了三小
作者:
t13thbc (the 13th black cat)
2016-11-23 08:53:00我以为我在看希腊哲学史..............
作者:
Amulet1 (AmuletHeart)
2016-11-23 09:45:00作者没有这个意思不代表 人不能将其作类比
作者:
psion (psion)
2016-11-23 11:19:00论文生产的标准范本
作者: NVCat (在下鲁宅) 2016-11-23 11:38:00
标题应该改 从古希腊悲剧看《你的名字》
作者:
w854105 (水瓶男)
2016-11-23 12:19:00不要乱套啦
作者:
a81359 (零分)
2016-11-23 12:49:00过誉
作者:
eyb602 (幻忽飘隐)
2016-11-23 12:51:00原po脑洞也开太大XD 不过标题确实应该反过来说
作者:
fen1110 (杨)
2016-11-23 18:56:00希腊悲剧还需要复兴? 到现在世界戏剧还是一直重演希腊悲剧的元素不是吗? 命运与英雄 永恒的主题
作者:
Enicku (顾)
2016-11-23 20:30:00明明写的很好,引用也正确。人家剧本写得好,却有人觉得只是消遣。多少好剧作家是读过这些学术书籍,整理出自己的编剧模式,接着进行自己的创新,才写出了这些美好的剧本,想想看我们国片《极乐宿舍》,根本就是没受过训练的编剧,拍出那什么电影?完全被《你的名子》编剧践踏
作者: coo1instar (上善若水) 2016-11-25 09:02:00
标题下得不好,内文比较详细.推用心
作者:
gametv (期待着今天)
2016-11-25 13:22:00虽然看不太懂,但感觉到原PO的用心
作者:
Delisaac (Time waits for no one.)
2016-11-25 15:03:00推Enicku 就有人觉得君名只是少男少女的恋爱故事啊完全看不懂这剧本花了多少巧思 剪接节奏的深厚功力还有突破命运与生死枷锁的中心命题 甚至致敬了2001太空漫游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直想重刷 其实就是因为本作实在太多可以推敲玩味的点了 会让人想一看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