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在宣传的时候,由于这部电影最特别的地方就是4K、120FPS的规格拍摄
因此一直着重在宣传这个“未来3D”的规格多么了不起,我也因此买了票去看
我必须跟各位说,这票虽然贵,但是值回票价
因为这可能是这几年内唯一一部120FPS、4K的3D电影(但李安下一部可能也是这规格)
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花800元在电影院享受好几年前技术水平的3D游戏体验
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非常难得,各位务必亲身体验,才能明白李安为什么会说这规格很特殊
为什么这么说呢?开场不久的告别式就充分曝露了这个规格
对于导演而言根本是一个大麻烦
告别式的镜头用浅的景深把镜头对焦在重点人物身上/脸上
美国军人的告别式常见场景就是在一片绿油油的宽广墓园里
站着几个人跟一个覆蓋著国旗的棺木
而大部分的导演也都喜欢用一样的镜头运用
来呈现整个氛围,并且使观众焦点放在演员的表情上面好融入气氛
好死不死,未来3D完全是在破坏这个气氛
由于3D电影的成像原理,其实让3D与其说是一个“真实”的3D模组上贴图
不如说是一个个粗陋的3D模组上面贴图,整个效果其实类似早期的3D游戏
但过去靠着低祯数、或是不要太高的分辨率,可以尽可能掩饰这个问题
但是变成4K3D120FPS的时候,这个问题完全曝露出来
告别式家属三人站着正面对镜头的画面,超像早期3D游戏的NPC对话画面
后面有几幕场景也是以浅景深对焦在前景,都出现了一样的问题
只是在一开始告别式这幕以后,这个问题就不那么明显了
要很注意看才会发现-让人怀疑告别式这幕是不是李安故意作给大家看的
很像是某种炫技之前要先告诉你不会拍会多惨的暗示XD
但从这点也说明了,所谓“未来3D”其实是一个麻烦
其他导演之所以不愿意采用,并不见得是成本之类的考量
而是很明显地,如果真得要用4K3D120FPS的规格拍摄,很多常用拍摄手法都得改过
不然可能后制的时候才会发现画面根本不能用
就这点来说不得不佩服李安的勇气跟技术克服所花的苦心
但,4K3D120FPS对这部片而言,仍然是画蛇添足
以这部电影画面所需,4K120FPS应该就足够了,3D完完全全是多余
因为只有在加上3D的情况下,这个看起来变成古代3D游戏的缺点才会很明显
而这部片根本没有太多需要用到3D才能产生强烈观影体验的场景
一来是因为战争场景时间真的太短了
二来李安并没有很熟悉拍摄战争电影的手法
B班与敌方交火的场景虽然真实地如同战地该有的慌乱令观众如剧中人物一般无法喘息
但并没有拍摄出需要3D的那种“为了画面效果而需要的浮夸”
权衡3D造成的问题,这部片最佳观影体验应该是4K120FPS
4K让人物的表情更加清晰,而120FPS让一些快速转换的动作不会出现残影
但是加上3D反而出现一些反效果,正面的效果却不太明显
甚至有的时候3D的问题会使观众的情绪被影响而分心
作为一部剧情为主的小品,而非声光特效的战争片,3D真的没有硬要使用的价值
不过前面都说了,这个规格是如此地难驾驭,花800元看一下实验的产品
也不是不可以啦
总结来说,这是一部(扣除3D)拍得非常不错的小品
内容牵涉的是对美国社会传统保守价值观的批判以及省思
但并不能跟反战片划上等号,据说跟原著想传达的内容非常一致
至于是否真是如此,就交给有看过原著小说的人来说明了
作者:
ROMEL (Bin)
2016-11-21 14:22:00据说李安他们有做2D 120FPS的版本,但是台湾没有引进(大概没机器可以放)
作者:
ROMEL (Bin)
2016-11-21 14:37:00只用对应某一规格的拍摄方式,拍完再靠后制来做不同规格的放映版本,其效果难以让人满意。理想的做法应该是不同的放映规格应该搭配不同的拍摄方式,也就是每种规格都要重新拍一次,可是时间和成本都不可能允许这样做
作者:
noahlin (该怎么说呢)
2016-11-21 15:04:00有些场景用太浅的景深真的很像photoshop把人P在背景上
作者:
ROMEL (Bin)
2016-11-21 15:17:00啊,现在才注意到,标题这个"比利林安"是故意写成这样的吗? XD
所以意思是,每秒120张反而暴露目前3D技术缺点吗?
偷改一下XDD打太快没注意到打成安4K还好,只有12FPS可能也还好,凑在一起就穿帮了
作者:
ROMEL (Bin)
2016-11-21 16:31:00希望这片票房的失败不会对电影高FPS的发展造成太多负面影响
作者:
quire (QUIRE)
2016-11-21 22:44:00应该还好 反正规格还没确定 厂商还会再改吧 就等著看了昨天看完4K3D 觉得鲜艳干净没错 但是觉得光不太自然就是
作者:
qiet (阿宪)
2016-11-21 23:38:00我觉得3D浅景深真的太失败...那个背景太令人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