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电视雷]《心的静寂》:三分钟杂炊的救赎

楼主: smalldanny (守护雨季这样)   2016-10-24 20:04:19
图文版请见 https://www.viewmovie.tw/columns/850 版权所有,转载请询问
不论是谁,总是有过那种窅冥深幽的低谷期:世界的光彩在远方收敛,周遭可及的事物都
涂上一层晕影。那时可能是在病榻中,发烧昏倦,明明清醒但还是疲惫;也有可能是举目
所及总是郁蓝一片,对比调低的景物里,曾有的牵绊也不再那么珍视如昔,那样灰败的时
刻。
干涸的身心很难被滋润的状态,只有某些易入口好消化的,才能够被缓缓摄取。在回忆的
屉柜中我一直珍惜地收藏着一则昔日的回忆:某一次痛苦辗转病榻,全开了室内的灯光,
也觉得身处黑暗流转,焦灼苦楚的惘然中。迟钝的感官接收到不远处传递的讯息:那是白
刃落在刀板上,安静的笃笃声响;滚水煮沸,冲击著锅盖,咕嘟咕嘟的温柔撞击声。葱花
,香菇,昆布高汤与米饭交织炊煮的清淡香气。那个当下,本来紧绷的某一束神经安心地
松开了。因为我知道自己是被看顾著的。
如同速食杂炊的滋味
那一碗杂炊粥的味道其实已经想不起来了。但是仍然记得那个安心的瞬间。许多时候,在
谷底在深渊的人,图的也不过就是一点点安心温存罢了。在《心的静寂》中,连续十几年
,守望着意图了断生命的人们最后姿态的退休员警大介(国村隼 饰),就这样说:
“没有人真的想要死的。”
作为一部以日本的真实事件作为环境背景,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大介的这一句宛如谜语
的话大概是整部电影里面,少见地认真想要说些什么的台词。虽然在台词的应对中,这句
话像是一项独立的食材被搁置进这一锅杂炊中,并没有很好的承接。但是,这大概比起优
雅的运镜,刻意加强效果的配乐与环境音效,更值得一再咀嚼。
作为一个观众,坦白说在看完《心的静寂》时,深深觉得这部电影像是一锅充满各种秀丽
食材的火锅杂炊。杂炊的作法跟一般的米粥不太一样,通常是在一锅盛宴火锅即将食罄,
加入米饭煮滚,打一颗鸡蛋搅拌的咸粥。保有煮食食材的精华,酝酿的鲜美滋味,正适合
作为收尾。
特选素材的交织
如果以个别部份检视这部影片,的确可以发现,导演很认真地选择了每一项素材。例如挑
选的演员,大概都是一时之选:主角爱莉丝(伊莎贝拉‧卡蕾 饰)陷身完美生活,停滞不
前。所以木然、迷惘,饥渴又干涸地抓住一切。演员在每一处斧凿过重的剧情走向中,也
尽可能以演技弥补,使得连毫无前因头绪的突然倒地嚎哭,都像是心中层层压抑溃堤一般
的跌宕生姿;大介的台词不多且多半是作为背景说明与交代,但是国村隼在每一个凝视远
方点起烟火的神情都若有所思,饶富意趣。古灵精怪,神秘莫测的日本女高中生(门脇麦
饰),浮浪怪奇的举止,满足了对于日本异文化的神秘揣想;眼睛温驯如小鹿的忧伤男
子,则温暖了迷惘的艾莉丝,让她身体的芯温暖了起来。
倘若不在意剧情走向发展,那么这部电影的摄影画面与环境音效大概有壮志凌云的企图。
在夜晚的雨中,爱莉斯与弟弟纳森(尼斯许奈德 饰)在堤防边谈心。路灯的金色光晕让两
个黑暗的阴影也有了金色光辉的边缘。一无所有但是大有可为的纳森对爱莉丝说:
“我是身无分文,但我知道自己是谁。”
但是,妳都快凋谢了。纳森这样说。骑车远走的纳森迅速地被剧情处理掉,而爱莉丝也在
剧情的安排下,相当有效率地搭机,见了仅仅作为引路角色的纳森前女友久美子。过程中
,那些月台广播、新干线列车尖锐地喧嚣、轰鸣,在在提醒著都市的烦躁紧张与疏离。导
演让我们稍稍瞥见都市的繁华与冷傲,这是一个就连拥有豪宅,明显处于中产阶级的爱莉
丝,都不得不露宿公共汽车亭的荒谬城市。然后,再让爱莉丝迅速抵达绝美的海岸悬崖边。让
澎拜的海浪声淹没所有听觉,让强健的岩石肌理衬托人的渺小。在无尽的深洋远方,强风
吹拂著草木。山上,古旧的石雕与鸟居在光尘中见证时代的更替。夜间的旅馆,雨声滴答
如珠玉,温泉的雾气涌升,闲适而侘寂。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我大概会以为自己是在观赏
日本旅游观光协会赞助的旅游观光导览影片。
轻巧的两种可能性
只是这毕竟,还是一部触及死亡主题的剧情片。面对死亡,只有两种情况能够容许轻巧地
带过。第一种情况叫做举重若轻,明明所讲述的议题无比沈重,但刻意选择轻盈温柔的方
式,让读者,让观众能够在接受轻巧文本的同时,也能够一并触及背后沈厚的议题。这不
是主题的浅薄,而是为了要让这些望之俨然的严肃课题,也能够触之温煦。
第二种能够轻巧的,叫做暗涌深邃。乍看之下平静无波的叙事,实际上如同冰山一般,只
露出了一小部份,实际潜藏的幽深陡峻,就像是孟若的小说,明明到处是繁花胜景,但结
尾却突然毫无预期的断崖立现。在抓住读者的惊愕时,再回去检视,才会发现所有的路径
都已经安排妥贴,伏笔与线索都在原来的地方等待再一次被探寻。
自杀巡守队小镇
所以当爱莉丝因为弟弟纳森的骤逝,而毫无挣扎,理由薄弱地前往日本——导演吝啬到只
用了纳森背包留下的一张照片作为触发的扳机——我的内心就已经弥漫着一股不安。再到
了爱莉丝不由自己的在女高中生的引导下入住民宿,见到了大介然后就此顺利成章与一群
如同装置人偶一样的自杀房客一起同居;被男子引导观光,然后在一夜缱绻之后,爱莉丝
决定离开海港小村,种种宛如断崖一样纵身跃下的突兀展开,都无法说服观众,到底爱莉
丝为了什么所苦?她如何挣扎?她找到的答案是什么?
在剧中,这些问题都悬而不答。每一个角色在这一部电影中,一例的漂浮渺茫,只有涌浪
的声音如此真实,浩远,美丽,深邃。几乎要让人怀疑剧情只是点缀,导演只是意图要拍
摄一部如同挪威国营电视台NRK的“慢电视Slow TV”而已。
在这一部充斥着强烈鲜明印象美景的电影中,只有一个个被淡化身份,浅平到只用一句话
就可以塑造的角色们(“妳弟弟谈论起妳的方式,好像妳已经死了”、“那个少年杀了自
己的父母”、“小绿失去了她四岁的女儿”)。而在这个小镇,每一个镇民都是自杀巡守
队的一员。女子高中生,中年男子,退休警员。只要是在这个小镇的镇民,无一例外都负
担起协寻高危险自杀者,收容、引领他们回到正途的角色。有些人提供住处,有些人提供
陪伴,还有些人提供肉体。虽然这些镇民,神经质到连自己的家人咀嚼小黄瓜的声音也难
以忍受。但对于这些陌生的过客,异常的仁慈、坚强,富有耐性。
凝视他方之石的异人之眼
观看这部电影,能够发现在这些刻意营造的日式氛围背后的空洞感。而且无独有偶,这种
对于异文化的特殊想像,并不是一件少见的事情。导演在访谈中说她醉心东洋美学,在这
部电影作品中,的确展现了欧洲文化中淘洗集选出来的统合后,对于某种西式对极东地区
的想像。我想起这样的气味,在另一个法国作家艾力克.菲耶的报导式小说《长崎》中,
也能嗅到类似的气息。
不论是这位比利时独立电影女导演芳亚‧达贡塔拉以11年来自愿守护着自杀悬崖东寻坊的
退休员警茂幸雄敷衍而成的小说改编电影;或是《长崎》这部以2008年日本名譟一时的借
居女事件改编为小说的文本。这两部以真实事件为基底的叙事都传达着一种冷硬孤峭的气
氛。像是一把冷淡的利刃,传达着美丽而强烈的违和与疏离感。这是一种很特别的共通气
质,不论是导演或是小说家,他们眼中所见到的日本风景,都具有拒绝的色彩。虽然这两
部作品都不算是好作品,但能够从他方之石见到凝视的异人之眼,也算是某种出乎意料的
收获吧。
也许故事的最后,光凭著一场速食式的性爱,是没有办法拯救什么的。就算镜头再怎么缓
慢优美,性爱终归只是体液的交换,不能给人什么救赎的可能。要说让干涸的人生被什么
给浸润,绝对不会是一些美景,一次性爱,就能够达成的。这部电影就像是一锅熬煮了三
分钟的杂炊,虽然素材皆美,但熬煮的手法与调味都力有未逮。虽然色相俱美,但是素材
彼此牵制,味道寡淡,丧失了动人的旨味。
三分钟杂炊的救赎
只是,就算是只熬了三分钟的杂炊,究竟还是有救赎的可能。透过节制的对话,我们能够
勉强猜测到导演的深层意识:想要纵身跃下的,大概不是因为他们强烈地渴望死亡,而仅
仅是想要逃避。逃避这个人生的苦恼,烦忧,混乱,茫然,于是他们选择了终极的逃避法
:死亡。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要死,答案就在这里。因为对自杀者来说,自杀不是一件积极
的渴求,而是消极的逃离。
只是值得玩味的是,导演却又让大介说:“我在东京的女儿,并不想见到我。所以我在这
里。”爱莉丝临去前,大介也说,等到没有人自杀的一天,“这样就没有理由,阻止我去
东京了。”
“我也是,我也很怕。”
爱莉丝这样说。这是仍在逃避的他们,最后给彼此的临别赠言。在转身离去,面对着悬崖
深思的爱莉丝来说,她真的决定不再逃避了吗?活着的诸君,又是否真的能够充满平静,
面对这个“没有道理的世间”,呼吸著每一口笃定的空气?如果不论是生与死,人们终究
得在逃避与面对二选一,那么在预备好的时机来临时,我们是否能够勇敢的做出选择?
只能够如此相信,这纷乱难息的心,在某一天会停止大风吹拂,当站在边缘往下眺望,让
深渊也凝视著自己时,会有一道冷淡却又坚定的声音告诉自己,那个有了一点点安心与温
存之后,终于可以说出的,一直不敢面对,却又深深盼望的答案罢。
作者: freedomyang (Be Simple)   2016-10-24 20:51:00
喜欢这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