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四十年 永远青春的民歌该如何结束?

楼主: shoneshan (indie nerd)   2016-10-23 03:44:05
要先说在前面的是,我并不是抱着缅怀或想要了解民歌时代的心情去看这部片的
甚至我是对民歌有很多不满
认为他们老是凭过去累积的资源炒作知名度的那种人
民歌四十的纪念活动已经这么多了,现在又来一部纪录片
我是抱着“看看你们又要搞什么”的心情走进电影院的
结果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
这部片根本不是要再次吹捧民歌手们曾经如何青春、热血
刚好相反,导演想要让民歌手们卸下青春、热血的象征
这部片并不是想告诉观众:“四十年了,民歌手现在过得如何”
而是非常隐晦、委婉的说:“四十年了,请放过民歌吧”
以下文长,很多雷,会顺便带一点讲古
整部片的进行方式很简单,以民歌时期重要人物的生活短访为主轴
穿插大量民歌四十演唱会的画面片段
特别的是,导演非常刻意,几乎是残酷的将这些人的衰老暴露出来
不只在访问时特写他们充满皱纹与白发的脸
最明显的是花了很多时间拍罹癌的邰肇玫在医院里穿着手术服做检查、吃药
还有韩正皓因切除大肠,在演唱会下台后被众人小心拱著、按著头穿过通道
张炳辉戴着助听器在社区大学教唱歌
许多画面都已经超过了“忠实呈现”,到了让人心想“真的有必要拍这个吗”的程度
最可怕的是,导演连他们在音乐表现上的衰老都忠实呈现出来
侯德建用不灵活的手指自弹自唱了整段的〈一颗小小的石头〉
吴楚楚在小巨蛋里和观众不在拍点上的拍手声唱着走音的〈你的歌〉
都刻意将最不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
前一段吴楚楚在驻唱的餐厅里可是唱得很好的啊
在接近尾声的地方,导演放了一段包美圣在民歌四十的演出
包美圣没有短访桥段,但这个段落的力量非常强大
包美圣说的话,其实是希望心里那个19岁的自己陪着59岁的自己再唱一次
紧接着,已经衰老的她,开始用依然是少女的甜甜的嗓音唱了〈小茉莉〉
我并没有冒犯的意思,但那个画面是非常超越常识、非常骇人的
你看着一个接近六十的老妇人用少女的声音唱着歌
虽然声音中还是听得出稍稍的沙哑,但反而更让人感伤
包美圣的话是一个很大的关键
经历民歌时期那个青春的自己一直没有消失、没有成长,一直住在她的心理
是那个少女支撑著59岁的自己继续站在台上唱歌
他唱歌的方式与声音也只能努力揣摩那个少女
不能随时间发展新的唱腔、唱更适合自己年纪的歌
这四十年的时间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少女没有成长?
整部片最高明的地方,在于导演呈现政治因素的手法
这边补个历史知识,民歌绝对是非常政治的产物
民歌诞生的时代背景,是最需要一群单纯、热血的青年表示爱国的的时代
“唱自己的歌”的反面,就是“不要唱别人的歌”
这个“别人”当然就是选择与台湾国府断交、与中共建交的美国
至于这个“自己”是谁呢?
当然是“自由中国的青年”
对,当时的青年没有什么台独立场
他们的故乡是中国台湾,身体里是中华民族的血
唱的歌当然也是歌颂中国地理和中华文化的歌
用今天的话解释,当时的热血青年大都觉得“台湾是中国的,中国是我们的”
没有七八年级这种台湾和中国本来就是不同国家的天然独观念
四十年的时间改变了台湾人的认同
这份认同就成了歌颂中国的民歌手心里一个无法解开的结
在片中,唱〈龙的传人〉的李建复用了非常模棱两可的说法解释
大概是说那些都是年轻人的一腔热血,不该用现在的政治立场去揣测
老实说我在电影院差点比中指
另一个非常隐晦的段落,是陶晓清在松菸看民歌四十展览时
对布展方把李双泽打破可乐瓶做为主视觉之一感到非常生气
陶晓清生气的理由是,李双泽根本就没有打破可乐瓶,实事求是
但为什么会有这个打破可乐瓶的传说?
除了增加他个人传奇色彩之外,激烈的反美情绪也是催生民歌的重要政治因素
如果认定陶晓清的愤怒是否为了拒绝沾染反美的政治因素,那实在有点武断
但导演在侯德建部份的访谈也题到了中美断交当天的情况,还放了非常激情的新闻画面
我想肯定是有重新唤起这份政治意义的意图存在的
但是,回到李建复的说法
民歌的成功,是不是因为有青年单纯的热血?
答案绝对是肯定的
那么,民歌的成功背后有没有政治因素?
这当然也是肯定的
这就是关键所在
民歌的成就,同时来自民歌手的热情与政治力量的推动
但民歌手只是喜欢音乐的人,他们投入这股浪潮时都还只是学生
要他们谈论自己的成就有多少来自政治、有多少来自自己?
不可能分得清楚的
一旦承认了政治力量的影响,就等于否定了当年的热情
所以他们下不了台,无法否定当年的认同,无法逃离青春热血的形象
不然自己就不再是自己了
全片最惆怅的部份,来自唯一在1970年代真正抵达中国故土的侯德健
他说,从小就被教育自己是中国人,台湾不是故乡,中国地理背得滚瓜烂熟
等真正到了北京,人家又说他不是中国人,是台胞
他的一生在错误的国族认同中流离,只能当个永远的异乡人
这样的经历,也让他成为片中唯二能够对大议题侃侃而谈,而不只是谈论往事的人
我最感动的部份来自李宗盛
他在片中说,就算民歌在现在消失了也无所谓
不需要再执著于寻找民歌对当代音乐人的影响
我非常、非常震撼,没有想到会在一部民歌主题的纪录片中听到这种话
回头想想,毕竟在所有受访者中
李宗盛是唯一没有被自己的青春困住,持续在音乐产业中历练、成熟的人
他可以大肆批评自己当年唱的歌,说自己的糗事
虽然听起来普通,但这是片中其他所有人都没做到的事
因为他成功离开了在音乐成就上停滞不前的民歌,离开了他的青春
民歌是个下不了台的时代
永远只能谈论青春的单纯美好,而对巨大、复杂的国族议题表示沉默
为何导演要这么致力于暴露民歌手的衰老与不堪?
我想这大概要是给他们身而为人的最后一级下台阶
大家都老了,都四十年了,请放过民歌吧
民歌手们,也请放下民歌时代吧
最后的一点感动,是侯季然导演的画面实在太有故事性
从开头一连串的镜头就充满了时间推移、衰老与虚幻的感觉
片中许多不忍直说、却沈重地传达出讯息的段落
都让人感觉到对一个时代的虔敬与真挚的不舍
对经历过或熟悉民歌时代的人,诚心推荐这部片
如果不太熟悉的,希望这篇文能够提供一点点帮助
作者: pensees (happy ending)   2016-10-23 08:14:00
民歌一开始崛起很政治。但后来太不政治而脱离凡尘
作者: kaifrankwind (大师兄)   2016-10-23 08:38:00
作者: ouso   2016-10-23 08:46:00
推侯季然导演的手法 隐晦但犀利 很高明
作者: double0 (芭辣欸喷籽)   2016-10-23 08:46:00
作者: IBIZA (温一壶月光作酒)   2016-10-23 09:23:00
这篇文章非常武断, 受政治环境, 或者更正确的说, 受社会环境, 为什么就会否定热血?^影响台湾音乐从90年代中后期崛起的台客文化, 免不了也是受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影响, 所以我们就要否定他们的热情?更进一步说, 美国民歌也是受越战、冷战的政治社会环境影响所以我们就要否定他们的热情?Bobby Dyland今年都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了....Bob Dylan.....输入法自动完成乱入XD民歌出自民间, 本来就免不了受政治社会环境影响淡江事件主角李双泽, 当年在淡江演唱会上唱的是补破网、雨夜花、望春风、恒春之歌, 他留下的少数创作歌曲(他28岁在海边救人溺死), 最有名的就是美丽岛就是那个美丽岛在当年那个时代, 本土跟中国并不是对立的
作者: kaifrankwind (大师兄)   2016-10-23 09:39:00
原PO没有要否定热情 只是单纯的热情有所侷限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6-10-23 10:05:00
推 IBIZA大的看法,光从原po本文来看是很多二分法,只不知这是个人观影感想、还是真实从导演的处理手法中捕捉到的导演意图?
作者: dian9 (点点)   2016-10-23 10:59:00
!
作者: th11yh23 (脑沙拉手术)   2016-10-23 12:43:00
既不属于校园 也不属于人民的“校园民歌”本土跟中国就是在那个年代慢慢对立的啊没听过乡土文学论战吗倒不如说民歌就是在害怕本土意识中崛起的反扑力量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6-10-23 14:43:00
什么时候“热情”应与“政治”画清界线了呢?什么时候“认同”与“政治操控”一刀两断了呢?又是谁说“本土”与“中国”今日应对立、而不对立显得错误呢?谢谢推荐此片,越谈越有意思。
作者: msa8529 (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2016-10-23 14:50:00
是邰肇玫....你把人家改姓了
作者: flysonics (飞音)   2016-10-23 14:51:00
作者: bj45566   2016-10-23 15:33:00
比较推你的论点;虽然 I 网友的诠释也有可采之处...
作者: shiriri (CG屁屁妹)   2016-10-23 16:38:00
党工出来跳脚 表示命中了
作者: riker729 (riker)   2016-10-23 16:46:00
看公视民歌40时 真的觉得脱离现实 然后一堆人走音.....民歌40 不就是那批五六十岁的老人怀念过去的岁月所以将来还会有民歌50 但大概不会有民歌60了...
作者: LeStrange (雷拉)   2016-10-23 22:27:00
推,很有趣的讨论
作者: ex42r1 (恬静沉郁)   2016-10-24 00:36:00
推好文 本来看完觉得幽微的感受 被您剖析得很清楚
作者: gracefss (蕭景琰你給我站住)   2016-10-24 18:50: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