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为妳说的谎 The Light Between Oceans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16-10-11 12:59:37
光看海报有阿丽夏与法鲨,就算是为了半张海报的任何一人我都一定会来看。不过很惊讶,居然在我看之前版上已出现了好几篇 [好雷] 与 [负雷] ,是什么造成这样的两极评价呢?
自己看完后,我也是感觉到几个容易令人皱眉头的重点,皱眉头可能是一眼看去萌生反感的开始,但也未必不能换个角度看就是了。
http://imgur.com/b6AJYOY
Isabel 的恶魔呓语
一是 Alicia Vikander 诠释的女主角 Isabel,本片的一切冲突罪咎可以说都起源于她,而她居然是女主角、而且男主角努力护着她帮她收拾烂摊子、电影视角也偏重描绘她声嘶力竭的悲苦,却没有着重描绘她所应受到的惩罚,一种不负责任却楚楚可怜的“加害者自居被害者”形象油然而生,令人反感。
当然,在本片的一次大战后 1920s 背景下,整个小镇社会都有创伤,Isabel 来到灯塔期待梦想生活不得后,更是身体创伤的二度流产与心理创伤的暴风雨夜双面夹击,成为“歇斯底里的女人”。当然我们知道“女人=歇斯底里”一直都是父权的话术,难道男人就没歇斯底里的时候吗?不过谈到孩子、尤其是孩子的病痛死亡或流产,这种事情恐怕生理上全程经验而撕心裂肺的女性,要维持理性冷静的困难度是千百倍于一旁呵护的男性。“歇斯底里”当然是个值得化解的问题,但其来有自,是生理的更是社会的。
看看本片慈爱的父亲,尽管再慈爱,婚礼上的短短致词很快就导向“不久就会有窝小孩了”然后大家有默契地呵呵笑。连我们 2016 年这当口适婚女性被问到“何时找人嫁”与“何时生小孩”甚至“再生两个吧”都背负极大压力,何况是将近一百年前的澳洲小镇社会呢?在这时空环境与他们的小镇老师家庭阶级处境下,要期待二十出头的 Isabel 有独立自主的爱情观与明心见性的道德观,并不容易,小镇世世代代人人都是找到好男人、风光办婚礼、一起勤俭持家、生一窝小孩、带着小孩出入社交上教堂,这公式牢不可破的。
http://imgur.com/UdMeGva
本片 Isabel 最令人惊惧的一场戏、也是 Alicia 演技最复杂强烈的一场戏,我认为是她提出“为了宝宝好,别让她被送去黑暗的孤儿院,让她留下来”这段。此时 Isabel 的言语在情在理超越世俗教条,毕竟如果孩子真无亲无故,下场很可能是流落孤儿院受到严苛的管训压抑,还不如跟着我们有家有爱有大自然更有独立心灵?而事实证明他们两人的爱把 Lucy 给带得健康独立又灵活,以本片远远超出一般剧情片对孩子的极细腻生活刻划来看,我们怎能不庆幸 Lucy 落在这两人手上?当然前提是假设她早已没有了亲人。
http://imgur.com/Qx0ajRm
私心与仁心,一把豪赌
这一点,是要赌一把的,如果把她交送当局后发现她没亲人了,此生很可能将一路悲惨;如果把她留下来后发现她其实有亲人,这罪咎与未来的认同冲突将如影随形。赌,绝非正道,绝非身在两片大海中间的灯塔所当为;而此时 Isabel 嘴上仁慈考虑周到,面容却散发私心占有不惜铤而走险的魔鬼气质,仁慈与私心居然可以二合为一,实在令我敬佩 Alicia 在此的演出。
http://imgur.com/OePYPpc
若没有那在情在理的分析与仁心,灯塔汤姆是绝不会松口失守的。毕竟资讯不足,只能先赌下去,但也一定会为赌错留下一条弥补的后路,那就是猫头鹰铃铛。正如汤姆演讲的自剖,从战场回来他是要“当个灯塔照亮所有需要的人”,从身边做起当然先照亮妻子,发现了孩子的生母后也努力挤出空间来给她一点光芒。而妻子呢?留下孩子是仁心也是私心,当真相大白知道偏离正道后,两心冲突再难走回正道,身为灯塔的汤姆要照亮的未必是妻子渴求的幸福图像,而是将她一步步带回正道上,才能无愧己心以终老。
无可否认, Isabel 的行为、身段、面容,在本片都有流露“恶”的面貌,但这部讲述创伤后社会的电影,显然并不把“恶”当成要无情扫除的洪水猛兽,而努力体察“恶”背后的缘起、苦衷与脆弱。该制裁的还是要制裁,但更重要的是化解与疗愈,也就是如灯塔般坚守正道屹立不摇,给人在迷茫大海中指点方向。
http://imgur.com/oRJLAQG
唯美景观,以时间换取空间
同样可能令人皱眉的,还有这片的叙事方式,相当重视风景、重视生活笑语、重视点点滴滴,使得这片的剧情进展不够紧凑,时常停顿下来,有很多场戏都只是卖漂亮卖温馨却对剧情毫无帮助,使得这种叙事风格拖泥带水而毫不洗练。反而要到铺陈剧情的时候,就让剧情演进得短暂而急促,譬如德国夫妻线,明明也有一样沈重的战争后创伤与疗愈,但短短几个镜头把背景说完概念讲完就了事,许多观众连德国丈夫的脸都还没记清楚呢。
我其实也觉得这片的速度分配很不均匀,拍无关剧情的生活拍得好徐缓、一步步拍线索出来铺陈冲突的剧情却又拍好快,负面地来说一边是“冗长”一边是“零碎”... 但每次一看到灯塔的远景配上海浪时,我的不满就烟消云散了。也许这算是“以时间换取空间”?全片着重的都是这个灯塔、这个辽阔的景观、这个孤绝的小岛、这个小岛上如世外桃源的鸟语花香与聪明小孩,大半片长都砸在这里,不停地在我们心底加深“灯塔”的意象,就算概念上我们早在汤姆第一次讲 "Janus"典故时就了解这意象,但电影还要我们一次次加重感受。
http://imgur.com/OZQiI3H
观众们也许不会那么反感的小朋友戏份,其实也是一样。小朋友认同了假父母过著快乐生活,这个概念很早就建立起来了不需多谈,但电影就是要多谈,就是要连续请好几个不同宝宝演员连续演出成长,又是家家酒又是玩小猫又是寄居蟹琳琅满目,都可以说是卖萌卖温馨的“唯美”镜头,说难听点是要等著催观众热泪的。但拍得越多不但情绪越厚,孩子的自然独立身段也越立体,就算是赚人热泪又如何?何况拍这么多独立孩子的身段在最后终于得到了有力的回报:与真外公骑马,三言两语脑筋一转,迅速建立双重认同,用纯真的童心解决了本片大人纠结来去都过不了的关。
http://imgur.com/GsxJESD
电影最后,我认为都是圆满,也都是正道。女孩拥抱了真母亲,也怀着对假父母的感恩;真母亲伸出了善意之手,愿意原谅并成全,事虽未成也是种圆满;假父母出了狱一起终老,临死虽未见女儿但圆满了人生的正直,带着信心与爱心写下遗书;女儿长大成人不忘这段缘份回来,这段重逢说的台词是稍多稍直白了点,不过无伤大雅。这样的电影,我还能有什么不满的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51IR_BFGyc
短短两周,台湾的院线已经上了三部“孩子情结”的电影,从 19/20世纪之交的《爱是永恒》到 20 世纪上半叶的《为妳说的谎》再到 21 世纪的《列车上的女孩》,不分时代人人都好想要小孩,而且为了小孩或折磨别人或折磨自己!多片对照,也许我们对这些“歇斯底里”的女性处境能有更多体谅与理解吧?
作者: blairrajarm (blair)   2016-10-12 01:11:00
作者: hhwang (雪野)   2016-10-12 03:44:00
父权不只是把女性和歇斯底里划等号,而是把女性和生小孩划上等号,但女性主义要解放的就是这种“天职”“应当如此”,让不论男女都可以自在做自己,歇斯底里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一再强调幸福等于有小孩, 好像我们还受不够这种价值观的荼毒似的
作者: Anail (南雅)   2016-10-12 20:29:00
也许就要我们看见这种执念有多么无益吧越来越多人解开生涯的结婚迷信 现在轮到深思生子迷信了母性很可畏 各种方面的。过了一百年我们应该看清楚本心再去处理下一代...但 求证没亲人的话不能再去领养吗
作者: mwptt (mwptt)   2016-10-12 21:31:00
男主角有提议领养但女主角说他们在小岛没有足够的医疗教育跟教堂不容易让他们领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