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无音乐图文版:
http://movie.talk.tw/Article.aspx?Article_ID=2557
“不管你拥有什么,到最后都将反过来箝制你;
唯有失去一切,你才能自由自在、随心所欲。”
-斗阵俱乐部 (Fight Club, 1999)
《斗阵俱乐部》以恶趣味严厉地批判了资本主义,虽然时隔超过十年,如今观赏,依然得
无奈地看着主角分化前的日常感到心有戚戚:老是失眠,机械化上下班,以购物品味妆点
毫无重心的日子,对生活渐渐无感……唯有打斗时,斗阵俱乐部与“你”才真正存在,用
一拳又一拳的全力重击、疼痛的哼唧和洒落的鲜血汗水,终于让自己感觉活着。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本片至今仍是许多影迷心目中的神片吧!
“你不是什么特别的人物,你不是美丽的、独一无二的雪花。我们只是来这世界走一遭罢
了,跟其他生物没什么两样。”
偏向无政府主义的反资本思想
“我几乎什么都有了。这下子全都没了。”艾德华诺顿的角色被称为叙事(Narrator),
貌似客观地叙述著一切,看着自己所有具个人特色的家具付之一炬,随后跟着泰勒在勉强
能遮风躲雨的破屋子,过著最低物欲的生活。在他们眼中,资本主义促发了贫富差距与种
种不平等,因而产生对立意识;泰勒偷抽脂诊所的脂肪做成高级肥皂,卖回去给有钱人,
这一桥段十分讽刺。渐渐地,泰勒转以极端手段──濒死经验、活人献祭,逼出人们对自
由、对梦想的渴盼并全心追求。
斗阵俱乐部让男人们为之疯狂,甚至产生信仰般的忠诚,在那里人人平等,不需要言语就
能释放压力;而泰勒所组织的军队,所有成员都是没有名字的,他们出于自愿共同在那简
陋的居所生活并互助,完成破坏社会秩序的任务,最终计画炸掉信用卡公司以便造成总体
混乱,几乎就是追求“将资源重新分配”的无政府主义,并且是较激进的那一派。
玛拉的存在意义--性格催化剂
叙事者愤怒地想拆穿玛拉是“假的”患者,随后改而求她平分,因为他真的非常需要这些
团体咨商来助眠,然而玛拉仅轻飘飘地回复一句:“那是你的问题,不关我的事。”看起
来总是颓废迷眩的她,实则比任何人都清醒。过马路从不看车,需要钱就随手抽自助洗衣
店的衣服去卖钱,连偷窃前的东张西望都省略了,她是真正对一切毫不在意,生活哲学偏
向存在主义:“自己随时有可能会死”。
有些影友可能认为玛拉的片段很多余,但笔者认为,正是这样的她,不经意地催生出与叙
事者性格迥异的“泰勒”,叙事者才有了之后的拉扯;面对时而亲暱时而疏离的他,自由
的玛拉也因那反复无常而痛苦,“你是我一生中最糟的经历。”但最终两人牵手望着爆炸
的火花,画面美得不可思议。
分裂,是为了让自己感到安全
没有名字的主角──叙事者,躲在每场互助会中的假名之下,无拘束地大哭,不会死的事
实成为他在重症互助团体中偷偷拥有的小确幸,并获得安稳的睡眠。直到玛拉出现,他哭
不出来再次失眠,团体咨商于是失效,便生出一个几乎无所不能的反动人格──泰勒;初
期完全信任、互相照顾,直到发现破坏计画大到超出想像,终于一点一点觉醒找出真相。
片中藏着许多透出端倪的小地方,一模一样的公事包、泰勒从不接电话、要求不得对任何
人提及自己,以及玛拉愤怒的态度。笔者认为最明显的,莫过于叙事者在主管面前痛殴自
己的娴熟技巧,那种打法几乎令人以为他鬼上身了!
面对生活各种压力,人类拥有本能防御机制“战或逃”──捍卫权利或者回避逃离,当叙
事者的潜意识认为必须转变身分才能应付危机,因此泰勒这个主战的“副人格”就被创造
出来,让压抑惯了的“主人格”好过一点,形成了“解离症”,即俗称的“人格分裂”;
然而当叙事者试图从疯狂的计画中抽身,回归体制的想法令致力颠覆既有规则的泰勒无法
苟同,索性直接隔绝了主人格参与,两种人格都打算消灭对方,最终走向不得不的正面对
决。
泰勒初次在飞机上,叙说著氧气罩的功能是让人吸了氧气变得愉快、温驯,容易接受现实
。我们也可自问,眼前让我们变得接受现况、屈服现状的“氧气罩”又是什么?找回真正
渴望的梦想,给甘于平庸的自己一记迎头痛击吧──F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