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咖啡爱情》:伍迪艾伦的双面薇若妮卡

楼主: ViewMovie (ViewMovie)   2016-09-06 22:20:20
图文版:http://www.viewmovie.tw/columns/717
《咖啡‧爱情》(Café Society)从各种层面来看,都是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
)创作系谱中别具意义的一部作品。
首先,这是伍迪‧艾伦重返电视圈前的最后一部电影。41年前,19岁的艾伦加入美国国家
广播公司(NBC),在成为电影导演前先于电视圈打滚了多年。但艾伦上一部电视导演作
品则要追溯回1994年的电视电影《别喝生水》(Don't Drink the Water)了。今年他与
亚马逊(Amazon Studios)合作,导演的电视剧 "Crisis in Six Scenes"(2016)即将
播出,可说是万众瞩目。巧合的是,十五年后复出幕前表演(其上回告别影坛的最后一部
演出作品也是伍迪‧艾伦的电影)的该剧女主角伊莲‧梅(Elain May)的母亲珍妮‧柏
林(Jeannie Berlin),也于《咖啡‧爱情》中,出演了男主角巴比(Bobby,Jesse
Eisenberg饰)讨喜可爱、坚守犹太教价值的母亲萝斯(Rose)。
而这走回小萤幕前的最后一部,竟也是伍迪‧艾伦47部电影长片中,首度使用数位摄影机
摄制完成的。论及这样的重大改变,艾伦在访谈中虽显轻松,表示二者对他来说并无二致
,都是得透过摄影机构图进行拍摄(注1),但面对数位时代的全面来临,50年来头一回
放弃底片又紧接着回归电视,今年已经80岁的艾伦看来也是难抵洪水猛兽,只能全面弃守
,弃守单一坚持,走向异质开放,或者可以说是迎著浪头正面出击,如同本片摄影师维多
里欧‧史托拉洛(Vittorio Storaro)所言,既然对于数位化无法加速也无法使其停止,
不如“以所知来面对("We have to face it with knowlege.")(注2)。”
在这样一个时代终结的转折点,伍迪‧艾伦带着满满的乡愁退回了他的地盘——纽约,距
离上一回也已经间隔了六部片。从11年前的《爱情决胜点》(Match Point,2005)开始
,艾伦离开了他最熟悉的纽约,先是拍摄了伦敦三部曲,接着又在欧洲游晃了一圈,十二
年来只有两部电影取景于纽约,其中一部就是今年的《咖啡·爱情》。世界走了一遭,艾
伦在正式加入数位时代的同时,可说是也随者主角巴比一起回到了故乡。甚至在巴比失落
的离开伤心地,返抵纽约之际,艾伦还重现了当年曼哈顿(Manhattan,1979)经典的曼
哈顿大桥一景。
标志性的大桥在两部电影间,横越了伍迪‧艾伦人生的27年,于电影时间甚至在本片是跨
越回了三零年代,不论时间如何流逝,大桥依然屹立不摇地看着城市中的男男女女。除了
大桥,本片男女主角杰西·艾森柏格(Jesse Eisenberg)与克莉斯汀·史都华(
Kristen Stewart)也在重逢后的出游,乘坐了那被伍迪‧艾伦于《曼哈顿》中嫌弃为老
掉牙(corny)的马车(虽然他还是在马车上吻了与兴高采烈的 Mariel Hemingway);但
至于《曼哈顿》里的崔西(Tracy,Mariel Hemingway饰)去完伦敦六个月后回来,是否
真的变成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如同艾伦于该片饰演的伊萨克(Isaac)所担心的一般
,他所喜欢她的那一部分就有所质变了?我们永远不得而知。我们只能听着崔西轻声地要
伊萨克对人们有点信心("You have to have a little faith in people."),然后跟着
伊萨克浅浅一笑,相信(或者感伤的相信其之不能)并不是所有人到头来都会堕落(
corrupted),有些东西或许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但在同样的大桥下,同样的马车中,伍迪‧艾伦这回在《咖啡‧爱情》中却是给了我们截
然不同的结论,叹着人生总是继续向前,人们必然成长改变。一个夜晚,过去就这么走进
了巴比经营的夜店,走回了他的人生,人们不但变了,还变了一蹋糊涂。是艾伦随着年纪
的增长,对人生有了不同的认知与感悟?抑或是如片尾重回两人初牵手的小餐馆时,巴比
那句台词说道的,“我想有些情感永远不会消散”("I guess some feelings don’t
ever die.")?但不管怎么说,在岁月的洗礼下,艾伦不再如年轻时那般肯定(或只是假
装肯定),巴比说完了上述的猜想,紧接着也疑问道这不知是好是坏("Is that good
or bad?")。当然,了解艾伦对人生的悲观,他的态度或许从来没有改变过,毕竟今年他
也在访谈中透露了当年对《曼哈顿》的失望,倘若不是片商为之疯狂,才让经典成为了经
典,不然艾伦压根不想让电影问世(注3)。
但不管怎么说,正是人于时间之流摧残下的无情变化,赋予了本片浓浓乡愁的基底。整部
片仿佛都是为了那最后一幕而拍。好莱坞的五光十色从来就只是伍迪‧艾伦当作幻灭的背
景,背景是噱头,再怎么穿越时代,重点永远还是幻灭。许多人拿这样的幻灭与费兹杰罗
(F. Scott Fitzgerald)的《大亨小传》(The Great Gatsby)相比,刚好费兹杰罗的
另一本小说集《帕特‧霍比系列故事》(The Pat Hobby Stories)也写尽了好莱坞的五
光十色,以及各种如片中描述的狗咬狗生态。当然,艾伦对于后者也是不只一次论之,在
《爱与罪》(Crimes and Misdemeanors,1989)中艾伦自己饰演的纪录片导演,就对未
来想当演员的外甥女,以一模一样的形容(dog-eat-dog)描述娱乐圈;而这次艾伦亲自
担任旁白,作者之声也奠基了本片宛若小说体的架构,串起这个犹太家庭的不同故事线。
电影的后半段除了幻灭,重要的当然还有幻灭后对五光十色中那唯一真实存在的念想。于
是我们看到主角巴比甚至和与薇妮(Vonnie,Kristen Stewart饰)同名的女人薇若妮卡
(Veronica,Blake Lively饰)相恋结婚。伍迪‧艾伦在此毫不避讳的将后者视为一个替
代品,丝毫没有要为这个角色多费心思。巴比求婚时口误说错了名字,不禁让人想起《六
人行》(Friends,1994-2004)中纠葛全美国整整十年的罗斯(Ross,David Schwimmer
饰)与瑞秋(Rachel,Jennifer Aniston饰)之恋,其中的一个经典桥段即为罗斯在婚礼
众目睽睽之下,竟于宣誓时也将新娘的名字说成前女友瑞秋。巴比可说是幸运多了,不受
小插曲影响,与薇若妮卡顺利步入婚姻,进而出现了本片第二个三角恋(或应该说是个四
角恋了)。两个薇若妮卡的共存,好比重演着奇士劳斯基(Krzysztof Kieowski)的
《双面薇若妮卡》(La double vie de Veronique,1991),只是在本片中,那样感知著
世界上还有另一个他者同相思的二人,是身处异地却在新年之际,流露出一样朦胧(
dreamy)眼神的巴比与薇妮。
而这眼神不只是被演员美好的呈现,更是有赖摄影师维多里欧‧史托拉洛精准的大特写而
得以完美表达。史特拉洛熟练的在全片五个情绪关键时刻用了脸部特写:薇妮首度坦承自
己已有男友;观众第一次看到薇妮与巴比的舅舅菲尔(Phil,Steve Carell饰)约会,进
而认识到三角恋的存在;巴比在海边毫不自知的向薇妮透露舅舅的用心;中央公园里两人
互相袒露始终未放下彼此,时时想念或于梦中相会;以及新年来临,两人那意味深长的眼
神。如此成功捕捉角色们不同时期的心里变化,大师的安排俐落大气。特写又搭配着彷三
零年代的柔光,更是让时代氛围如实再现。
维多里欧‧史托拉洛与伍迪‧艾伦其实在1989年的《大都会传奇》(New York Stories)
中,就已同为一部电影效力了,只是当时史托拉洛负责的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导演的片段,二人并未真正合作。本次合作,摄影相对于电影的其他部分/部
门,可说是明显突出,可以想像艾伦相当放任(至少是信任、仰赖)史特拉洛。在坎城首
映后的记者会上,当一同被问及问题时,史特拉洛的滔滔不绝,甚至给人一种凌驾于艾伦
的主导气势(注4)。这样的强势表现在银幕上,令人回想起三年前的《蓝色茉莉》(
Blue Jasmine,2013),凯特布莱琪(Cate Blanchett)强大的表演也几乎是要压过艾伦
的作者印记,篡夺成为本片真正的作者。再联想起艾伦在访谈中常谈及,演员选对了,才
华洋溢的他们根本不需要什么指导。
他也很少会跟演员谈话沟通,“你只要告诉他们几点几分在哪出现,然后准备咖啡与甜甜
圈就可以了。”这就是他自认当导演的秘诀,“找优秀演员来演戏,并且相信他们的能力
。”艾伦说自己一辈子就是在“聘请有能力的人来做事”(注5)。本片或许又是一次类
似的案例,因着跟不同人的合作,可能激荡出不同的美学火花。虽说史托拉洛的摄影比起
布兰琪几乎鲸吞电影其他层面来得低调许多,也合宜的服贴与服务著叙事,但观者依然可
辨认出那不时夺目的耀眼光芒。比如一次薇妮在被菲尔甩了之后匆匆赴约,哭着哭着旅店
突然开始闪灯,之后与巴比靠向桌边带出烛光剪影,整体构成一气呵成的长镜头等,使得
观影也具备着不同艾伦过往作品的另类趣味。
当然过度的放任可能也会出现不受控制的缺点,比如本片史蒂夫‧卡尔(Steve Carell)
时而令人尴尬的表演,确实也反映了选角的失误。不过该角本来预计由布鲁斯‧威利(
Bruce Willis)出演,因其同时忙于舞台剧演出才换角,艾伦甚至重拍了部份片段(注6
)。想像若是由后者出演,与杰西‧艾森柏格的对比将更将为清楚,或许也较不会有着卡
尔较为丑角化的演出(或刻板印象)﹔另外,克莉斯汀·史都华在海边听闻巴比谈及菲尔
将为了她离开太太的一场戏,也是大大浪费了这个表演空间,尤其在大特写下,空洞贫乏
更是一览无遗,可惜未能顺势加乘日后选择菲尔胜过巴比的说服力。
不过在主题上我们仍可清楚辨认伍迪‧艾伦的标志,不论是犹太家庭背景,或道德伦理的
辩证,或存在主义的哲学提问等。但艾伦随着岁月的确有了不少改变,在人生态度上如前
所述,对于存在的一切荒芜,或电影中的各种事件发展,看来是愈加豁达,望着纽约的夕
阳,电影悠悠总结道,一年就怎么结束了,“翻到下一页,开始新的人生”("Turn a
page, and live a new life.”)。就算人生中的祈祷都没有得到回应,那也是一种回应
("No Answer is also an answer.");而对电影艺术的未来,则也不再像过往执著,如
与高达(Jean-Luc Godard)对谈时鄙弃电视为家电。除了是自己重新投入,更于投入后
深感今日电视制作的难度提升,后悔之际不得不承认电视已不再是五十年前那般("this
is not television of 50 years ago"),近年也是佳作频出(注7)。前者或许是人生
智慧的累积与提炼,但后者却不知为何总给人些许感伤或乡愁,尤其今日艾伦又拍了一部
以古典好莱坞时代作为背景的的电影,好似这名老将也不得不面临时代残酷的汰换。
但伍迪‧艾伦的老当益壮或许也正提醒着我们没什么好站在原地自怨自怜的,他老人家并
没有在科技变革中沦没。而相比起两年前灾难的魔幻月光(Magic in the Moonlight,
2014),看来本次时代感的成功营造,除了是预算的增加,或许也跟转向数位有关,至少
艾伦也承认得力于数位摄影机,后制时自然有了更多选择与空间(注8)。桑塔格(
Susan Sontag)说:“如果要复苏电影,只能依靠某种新的电影爱恋问世。(注9)”纵
使带着乡愁,也未必有什么革命性的语言创新,但艾伦与时俱进,仍然带着爱在持续尝试

图文版:http://www.viewmovie.tw/columns/717
作者: joey0602 (joey)   2016-09-06 22:45:00
选KS演年代戏也蛮奇怪的,她实在太现代了,完全不像三零年代美人。
作者: kizuki0315 (C.诺斯)   2016-09-06 22:53:00
伍迪老伯这几年就谁红请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