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导演擅于描绘不完美的家庭关系,用平凡的日常,抚慰同样受伤的心灵;因为贴近生活,电影的最后总是余味无穷。
良多,说好听一点是大器晚成,说白了就是不成材;梦想当一名小说家,得奖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但仍旧存放在心里,不愿放弃。在征信社里担任侦探,用小说灵感的名义,日复一日地做下去,接着再把赚来的钱拿去赌博。
这样的他,每月一次与前妻及孩子的亲子会面是最大的幸福。
(有雷)
每个人应该都会遇见一种人,总是把钱用在不该用的地方,然后不断地向身旁的人借钱周转;良多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
在母亲的眼中扮演儿子,即使年纪已到了社会定义的成人,却还是像个小孩一样,让人无法放心。
他只能在偶尔回家的时候,挤出一些零用钱给住在国宅的母亲,却无法实现母亲想住好房子的梦想。
因为生活过得一塌糊涂,妻子毅然决然带着儿子离开。在电影的前段,妻子已经找到了新对象,然而良多仍存活在他们的过去里头,不想放手。
也许在征信社里工作,不仅是记下客人偶尔的一句话继而成为小说的灵感,透过看着各种婚姻的破裂,让同样遭遇的他也得以抚慰。
与他搭档的伙伴,也是自小父母离异;在二十岁时亲自去找父亲,而父亲在孩童时期给予的棒球手套,收藏至今仍舍不得丢掉。
这样的感情,也套用在良多与儿子的身上。装得好像很阔气似地要买一个名牌球鞋给儿子(还故意把鞋子弄脏要去便宜一点xd)在电影里头可以看出儿子对爸爸给的礼物之重视,也可以看见良多对儿子的爱,此时的他是父亲的角色,是有一份甜蜜负担在肩膀的。
然而儿子虽然很爱爸爸,却也畏惧变成爸爸这样的人;即使如此仍能看出他们的相似之处,像是良多很了解自己儿子的举动,打棒球时只想保送上垒,母亲交往的对象却只劝著不要失去野心,应该要打出一个全垒打。
良多虽然口口声声说著讨厌爸爸、长大后不要像他那样,在成长的过程,却不知不觉地变得与父亲相似,想来心情也是复杂得很吧。
平淡地剧情在一个台风天里,良多、母亲、前妻及孩子度过一晚,来到了高潮点。
从前妻与男友的对话中可以猜出她对良多还是有感情的,只是爱不能当作一切,当梦想与现实有了差距,良多仍不愿妥协时,她便了解了这个事实。
相聚的时间弥足珍贵,良多带着儿子一起回味童年时期,与父亲一同待在公园游乐设施里度过台风天的日子。
很喜欢儿子问了爸爸小时候的梦想有没有实现,而良多若有所思地回答还没有;还有孙子问奶奶如果中了头奖,是不是生活就能像从前一样?可以的话,他长大以后要盖一幢大大的房子,让奶奶也住进去。
小时候,我们的梦想应该都还没有良多这么现实,国中就想当上一个公务员(他的儿子也一样);然而在成长的路途上,现实的际遇将我们的梦想一点一滴抹灭掉,我们越来越懂得没有钱万万不能的道理,于是多少人做着为了糊口的工作,在日子里一天天地成为不是理想中的大人。
而这一次的电影,关于爱情的部分也非常多,虽然比较偏于现实面。
人之于爱情,并不像随身碟;而是油画一样,新的一层涂于表面,然而内里的那一层是抽不掉的,相当喜欢这样的比喻。
也喜欢母亲说出自己的爱情并不如歌词所描绘地比海还深、比天还蓝;也许能相伴走到最后的,不会是你最爱的,但会是最合适的。
良多与父亲之间的情感线没怎么描绘,却在最后点出了父亲对于儿子得奖的骄傲,让人看了很是感动;这也是导演自身的投射吧。
最后良多虽然没有挽回母子俩,但是想必经过了这一晚,有些东西将会改变;就像是那颗他种橘子树,默默地也有所贡献。
现实与梦想像是一块夹心饼干,中间的口味是一层厚厚的无奈。
我想这部电影的主题确实是这样: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在里面的每个成人,没有一个给我的感觉是他们自己理想中的人物;也因为这样,导演的电影才总是能有着一股温暖的人情味吧。
这是一部属于社会低下阶级的故事,虽然对多数人而言是相当平淡(可能还很容易睡着),但由阿部宽与树木希林主演,个人觉得值回票价,他们将废柴主角与生活具有深度智慧的母亲演得非常棒(每当树木希林泛起泪光就超催泪的)。
最后,那些在电影里出现的家常味场景,让我看得都饿起来了(咖喱感觉很好吃),尤其可尔必思冰,让我想起我们家的童年是榴莲冰,超级赞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