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本片视为导演伍迪艾伦即将重回电视圈的一封“告别”书,会比片中内容更有意思得多
。
非指难看。正好相反,《咖啡爱情》(Café Society)无疑是他这五年来最有趣的一部
作品。这是个纤细的故事,叙述两个年轻人的年轻心灵逐渐被现实世界一分为二,肉体活
在五光十色的名利场,灵魂深处却永远有块朴素乡愁,对家人也对爱人。人生中有许多选
择一选就是一生,会后悔也会不服,但逃得了吗?聪明的犹太阿姨谓“不选也是种选择”
,但这智语反过来说便意味人不能不选择,生活的磨轮只有前进的份。所以我们学会了缅
怀,想逃避自己眼前持续发生的选择时刻,暂且假设自己若回到当初,可以过得更不一样
,可以得其所爱;于是,乡愁恒生。
主人翁与他爱的女孩曾在好莱坞打滚,觉得自己可以大隐于市过著简单生活,最后却不然
。他们分手,回到各自的新生活,然后岁月流逝,他们在成家立业年近而立之时陷入了深
深的缅怀,缅怀那段年少热恋的时光。某日,他们在故乡重逢,一齐在小巷大桥夜游,看
似外遇却不然,他们真正想重新体验的是精神上的乡愁。他们并未出轨,因为他们知道分
手并不会回到当初,然而这份觉悟正是被现实摩合了的证明。最后,他们继续回到各自的
江湖,在职场欢场皆最巅峰的庆祝时刻,那份愁情却禁不住在人群中丛生,俩人想念起在
永远到达不了的彼方的那个对方,是空间也是时间的彼方,这份乡愁直到永远。
然而,仅只如此?恐怕不是。其实还有另一个人在发愁,即导演伍迪艾伦。
说来讽刺是:1986年,伍迪艾伦接受另一个名导高达(Godard)的访谈时,俩人皆流露出
对电视普及的恐惧,恐惧电视的小框会毁了许多人第一次看电影的经验,对电影创作者造
成了侵害--“电影是种美学,而电视只是种家电”伍迪如是道。谁能比一个NBC电视台
出道,为了综艺效果与袋鼠打拳击的奥斯卡奖得主兼当代国宝,更有资格说这话呢?事隔
三十年,老高达继续与小伙子争着电影实验者的头衔,老伍迪却准备回电视了,电视人最
大的对手也从银幕变成与自己类似的萤幕,个人电脑与智慧手机的普及成了新的恐惧。
那么,作为伍迪作为五十年来一年一片的纪录终结,作为他即将返回电视台的告别的《咖
啡爱情》,成了一部所费钜资,远远超过他个人多年来严守的回本预算一千五百万美金,
改以数倍以上的资金打造一个由比利佛山庄宴会场与布鲁克林夜总会双织而成的1930年代
场景,意义就欲盖弥彰了:
这部片就是伍迪艾伦自己的“乡愁”。是他对电影黄金时代永恒的缅怀表白。
所以,我们能这样说:《咖啡爱情》是部论及乡愁的电影。而在戏外乡愁最浓的,导演伍
迪艾伦对自己无从亲体的两个故乡--电影与纽约的黄金时代的走马缅怀。
在我看来,伍迪不惜耗费钜资也不愿修改剧本,全因这则少年少女的愁思逸事在任何时代
任何国度都很普遍,古典好莱坞的黄金年华却仅有一次,布鲁克林夜总会文化在纽约的全
盛时代却仅有一回;世上任何地方都有大世界般的奢华场,任何时代都有大江湖似的众生
相,但最繁华的中国戏院只有一座,最传奇的摩洛哥酒吧(El Morocco)只有一间。于是乎
,当我们看到男主角初入好莱坞懵懵懂懂中识得的那些新鲜人事,其实都是一个老导演对
这些精神楷模一次次缅怀的视觉具现。
这个老导演对偶像们如斯推崇,推崇到甚至不敢如《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找临演诠释入镜,只远远地透过对白将名导名人如数家珍;至于他的超级偶像马克斯兄
弟(Marx Brothers)与鲍勃·霍普(Bob Hope)意外没有提及,我唯一可想的解释是《
大家都说我爱你》(Everybody Says I Love You)已经玩过了。
这个老导演对造就历史的圣殿如斯推许,推许到甚至不愿如《那个时代》(Radio Days)
或《百老汇上空子弹》(Bullets Over Broadway)只以画外提示辉煌,改而放任新宠摄
影指导维多里欧史托拉洛(Vittorio Storaro)在泳池,片厂,酒厅与曼哈顿大桥间纵情
游移焦距,在柔光与霓虹的交错中任性调度著观众的视线,就是要观众游览这些圣地的伟
业;事实上,这调度实在太过声张,声张到我有点疑惑,伍迪为何如此放任维多里欧史托
拉洛,让他明显拍了一组明显想挑战1970年代的摄影大师高登威廉斯(Gordon Willis)
的曼哈顿大桥的定拍?连镜位完全一致,高登可是老伍迪唯一会叫老师的摄影师阿......
有网友谓这又是一部伍迪每隔几年就会拍一次的半自传电影,一如四十年前的《安妮霍尔
》(Annie Hall),三十年前的《星尘往事》(Stardust Memories)《那个时代》(
Radio Days)《爱与罪》(Crimes and Misdemeanors),二十年前的《解构哈利》(
Deconstructing Harry),十年前的《好莱坞大结局》(Hollywood Ending)与若干舞台
剧本,以及他自白很想亲演而不得知的《命中注定,遇见爱》(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我不同意。伍迪艾伦是世上最难与作者论影评分开的导演之一,然而
此片除了史迪夫马丁饰演的王牌经纪人一角明显影射了Jack Rollins(第一句台词就是
Jack当年挖伍迪的话)外,其他都跟伍迪的人生脱钩。伍迪出生时,布鲁克林夜总会文化
就已经走下坡,他也自言“童年往事只记得戏院,街头与车祸”。这故事需要的也并非一
个伍迪电影传统中聒噪的纽约人,而是一个深刻察觉自己在迷惘与决断中反复的岁月已经
逝去的聪明人。坎城影展开幕时,记者曾问伍迪惋不惋惜自己不能演主角,只能找杰森艾
森伯格(Jesse Eisenberg)来演,他说:“不会。我自己演不会比杰森更有层次。”这
话可有意思,莫忘同是主角,伍迪对《午夜·巴黎》欧文威尔森(Owen Wilson)的形容
可是“如果我还年轻,我会自己演!”显然杰森的回锅不仅是因他常被外界戏称颇似伍迪
当年的替身而矣,本片需要的不是那种微小的自我观看,而是对一个黄金时代旁观而非抽
离的大观,而他也不副众望办到。
黄金的时代一如人的授命,终有消逝的一天。伍迪艾伦一辈子都想解决卡谬点出的人生难
题--“我不想死,不想看挚爱死,但我跟挚爱终将一死,这就是人生的荒谬”这段话的
辨证在片中同样出现,只是改以一对犹太夫妻的床边对话重演,妻子希望人有来生,丈夫
则说人必一死,然而他会在死神面前奋力抵抗,好显示自己曾经活过。《咖啡爱情》的结
局中,夜总会的首任老板被处刑了,悄悄暗示了总会的未来即将黯淡,正如好莱坞的独霸
将在1940年代结束后后垮台,然而总会的客人更多了,将至的没落结局反倒替这地方涂抹
了濒死乍现的魅力。
物换星移,挚爱将逝,濒死前的愈发辉煌,与即将告别电影的电影导演--这难道还听不
出出絃外之音吗?
伍迪艾伦,电影国的国宝,此名实至名归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