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
1.看标题就知道我对电影是负评,但我必需先说,其实我对原著小说的评价是高的,
那个小说让人不得不承认九把刀的才华,让人痛惜的是电影改编的失败。
2. 要说明就会有雷,不想被雷到的,就别往下看了!
(防雷)
如果要我用短短几句话来解释,为什么我认为电影改编失败,我会这样说:
“原著的恐怖就是来自于其中存在着不可思议性,但又仿佛可能会发生的那种违和感,
但电影却硬去解释它!”
而且还用了一个小说中没出现的梗来在电影中做解释!这真的是借刀杀人还借错刀
杀到自己哪!
身为精神科医师,我不得不严正声明,确实压力和精神疾病之间有着相当的高相关,
但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病都来自压力。
儿童时期就有的几种发展障碍大多数不是压力的问题,几个会直接造成现实感扭曲的
重大精神病也和压力的关联不大;比较有关联的是忧郁、焦虑、失眠…,
而这些和压力相关的疾病,本身诱发的暴力反而还比常人还低。
是的,普通人会杀人的机率,还高过重郁症的患者跑去杀人的机率
(但喝酒、用毒品后就不一样,合并物质滥用会大幅提高暴力风险)。
为什么我要强调这点?因为多数有重大精神病患的家庭、学校、外在环境,
多数身边的人,什 .么.都.没.做.好吗?!
这些重大精神疾病的生理因素要远大于其它,没事一直宣扬心理因素
造成重大精神疾病的观念,不但容易延误治疗,
还造成身边家属哑吧吃黄莲的重大压力!
至于电影中相关的胡扯就更不用说了,正常人说自己正常还被硬关在精神病院,
那是1970年代的美国故事了好吗?
那个年代美国打老婆的棍子只要不比大姆指粗都还算合法哪!
现在是21世纪了!能用电脑比对嫌犯照片的社会,
怎么会有那么落伍的精神医疗?
更别说男性工作人员性侵男性病患了,拜托别那么看不起男同性恋者ok?
他们在社会中已经倍受歧视了,哪里还一群人在精神病院里工作还一起性侵男性咧!
拿这种现实社会中不会发生的事当幕后的大魔王,
我建议干嘛不写电影里那个女杀人狂,
是因为被作家男友找了漂亮女记者当小三才发疯杀人,
这不更有可能在这个现实社会中发生吗?@@
不好意思,如果举例失当,那真是冒犯了。
不过再怎么冒犯,也只是让男作家的名声都变差,未来把妹比较困难,
顶多这样而己吧?
但反过来讲,如果看了电影的人真的相信精神病房都这么可怕,
脏、黑、幽暗…简直可以和中世纪的地牢相比,
那只怕延误到的是更多需要治疗的病患不是吗?
比较起来哪一种剧本情节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可怕些?!
要我说,这部电影如果有抓到原著吸引人的精髓,
别说不该硬去找一个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的邪恶精神医疗来当做“大魔王”,
其实根本连找大魔王来解释的这个动作都不该存在!
我看了影片,上头挂九把刀是原著+编剧,
所以我才说九把刀真的是借错刀来还自杀哪!
原著之好,是好在哪里?我认为好在三个地方,
第一,它把“有一点黑暗的普通人”,硬是透过房东操纵,最终个个变成了可怕的罪犯。 就是因为每个人心中多少都有些黑暗,原著让读者一方面发现“原来生活中只要刚好出现一些倒楣的巧合,也许我就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变成恶魔”,而更可怕的是,“搞不好这些“巧合”,背后还真有个大魔王在搞鬼…”。
第二,原著的房东一方面逐渐的变黑暗、一方面操弄著所有人的同时,
但仿佛都是房东傀儡的房客里,就是有一个像白水一样美丽的颖如,
即使是在房东的监视下,也还是对房东反过来散发出恶魔般的恐怖压力。
你以为你只要监看所有人,你就不用怕了吗?
不,真正的恶魔就算你无时无刻都盯着她,你还是拿她没办法。
拿这样的存在,对应到每个人内心都自己心知肚明的黑暗,
不正是最让人毛骨悚然的事吗?
这个颖如的存在其实是不可解的。
原著本来就把“双重人格”这样的解释在文章中自己先破梗了。
宅男大学生柏彦在原著中就相信自己是双重人格,
原著也写了双重人格这种老梗早在希区考克的惊魂记中就用过,
连最后房东被警察侦讯,都很直白的说自己杀了人一定会认,
那个“颖如”真的存在,原著颖如和其它的房客也都有互动,
不像电影中硬是将颖如和其他房客切割开。
原著中颖如存在的这种“不可思议”之处,才是原著的另一种恐怖魅力,不是吗?
这也牵涉到其中的另一个小插曲。
原著中因为宅男认为自己有双重人格,所以才顺理成章的相信“自己杀了人”,
结果宅男柏豪和教授郭力才会同时都认为自己杀了人,
原著本来有一段两个人都开始崩溃、开始倾向认罪的桥段,
而这时房东冲了进去,求两人什么都别说,适时的提供两人“湮灭证据”的心理动力。
很多人其实是有可能在犯错时后悔的,两个都自认杀了人、都快崩溃的同时,
房东邪恶的乱入、反向推了一把,错误的路就这样继续下去,
这其实是很好的设计。
这点原著也好多了。电影一样有这一段,但因此相形突兀。
依电影的情节,宅男柏豪在那个时候顶多也只是觉得房间里莫名多了一个尸体,
他哪里有什么崩溃的地方?手上握著刀就是自己杀的?
就算觉得自己被鸡奸了,从电影里看来恨的也该是教授郭力吧?
会相信自己不知不觉的杀了令狐吗?
说穿了就是因为双重人格的梗要拿来在后面用,
只好在前面就搞了另外一个不伦不类的瞬间移动
(是说…台湾四处都监视器,是要怎样把人光溜溜的搬到机车上啦!
…就算发生在其他华语社会也都不太可能吧!)
原著第三个好的地方,是在最后警察也莫名的变邪恶,
这也是最后画龙点睛的一笔。
谁都可能变坏,双重人格吗?也许!
邪灵出现吗?难说!
有一种都市恐怖的传染病吗?谁知道!
颖如存不存在?说不定真的就存在!
所有正常人就真的有可能会不知不觉都变坏,
像颖如那样被我们监视著的那个内心的恶魔,
就是会做出我们控制不住的可怕的事…。
不可思议,但好像就会这样不知不觉的发生,
没抓着这样的恐怖感,还硬是强做解人的提出一种解释,
这实在是改编电影的大败笔,
更不用说还是用了污蔑精神医疗的方式来完成,真是浪费了一篇不错的原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