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奥斯陆少年有点烦影评与导演专访

楼主: pobea (拍子)   2016-07-17 22:28:40
“拍下微不足道的瞬间,带来真实的感动”─
纪录片《奥斯陆少年有点烦》影评与挪威导演阿丝洛霍姆专访
作者:吴老拍
原文刊载于独立评论@天下: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04/article/4538
挪威女导演阿丝洛霍姆(Aslaug Holm)以8年时间拍摄大儿子马可斯和小儿子卢卡斯的成长纪事,再花3年剪接而成纪录片《奥斯陆少年有点烦》(挪威片名Brodre,英文Brothers前译:挪威年少时代)。导演曾说:“没什么比人生更像一部电影。”超过10年的淬炼,最终提炼出一部触动人心的精采纪录片。
▋最好的纪录片也是最好的剧情片
阿丝洛霍姆导演累积约4,500个小时的庞杂影像,耗费3年整理剪辑,才将这些容易变成零碎片段的家庭影像素材,耙梳出结构严谨的宏大架构,片长110分钟,画面却不见庞杂多余,光影处处留白,简洁而富有诗意,孩子的童言童语具有哲思,如弟弟卢卡斯问“在我死后,我的梦想也会随着我死去吗?”使得这部纪录片成为层次丰富、令人回味的好电影。
▋与海洋共生的三代家族史
导演是挪威知名摄影师,对影像有着强大的敏锐感;以母亲的视角拍下许多琐事与看似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剪辑出兄弟、亲子间的动人情感;以导演的思维,将整部片格局拉大,加入祖父与父亲讨海捕鲸人与海洋博斗的珍贵影像,观众不只是观看两个孩子8年来的成长轨迹,也在看见时间的流动下,曾发生过的庶民生活史痕迹,进而对海洋共生的三代家族史产生共鸣。
▋幸福来自微不足道的小事
霍姆导演记录下许多兄弟成长的第一次,让观众扣连回自身成长经验而会心一笑,譬如孩子第一天去上学的期待感、弟弟第一次掉乳牙、迷摇滚乐团的哥哥第一次穿耳洞怕被爸爸发现的紧张感,导演运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错过却不会再有第二次的生活细节,让观众细细体会幸福就是珍惜当下与家人共处的每一刻美好。
▋时空织锦 光影成诗
导演擅长从日常中提炼诗意,以光影创造出“诗化意象”,拍摄大自然景物却喻意深远,如草原、海洋象征时间的边界;或家中举手可见的物品,如厨房里的糖果、孩子房间挂的T恤、海报,表达成长的轨迹;就像是以逝去的时间为经,以孩子的成长空间为纬,交织而成一幅丰富且充满层次的时空织锦。
▋以俄国大导塔可夫斯基经典作《镜子》为灵感
阿丝洛霍姆导演以已故俄国大导塔可夫斯基(Andrey Tarkovsky)1974年的经典作《镜子》(Mirror)为灵感,塔可夫斯基以电影“雕刻时光”,借由组合的记忆捕捉大自然或景物的印记,让时间仿佛穿越镜头,烙印在电影之中,时间的韵律感更传达电影如梦似幻的诗意特质。导演找寻生活中的吉光片羽,当下没有意识到的瞬间,日后却象征更大的意义。如兄弟俩跳水画面在片首与片尾呼应,镜头拍下兄弟俩每年暑假都会在海边划船,时光如洋流般流逝,船过水无痕,但孩子的成长早已烙印在电影之中,导演可说是拍出了塔可夫斯基电影诗意特质的精髓。
▋视孩子为独立个体而非父母的附属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拍摄期间长达8年,片中也完整记录了导演尊重孩子性格的差异、视每个孩子为独立思考的个体,而非顺从父母的附属品的北欧教育精神。举打破学校窗户的场景为例,如果在亚洲,孩子不小心打破学校的窗户,父母会被校方通知,与孩子一起跟校方赔不是,但导演却让做错事的小儿子卢卡斯自己去找校长认错,让他去面对自己的错误。校长后来原谅他不用赔钱,但他说他知道是自己的错,他有存款赔得起,童言童语令人莞尔一笑之外,导演记录下整个事件的经过,也看得出母亲尊重孩子,希望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成长的教育态度。
▋纪录真实而非创造真实
本片被誉为北欧版《年少时代》(Boyhood),荣获2016年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国际竞赛”单元首奖、2015挪威奥斯卡亚曼达奖最佳导演奖(Norwegian National Amanda Award)、2016加拿大Hot Docs国际纪录片影展最佳纪录片(Hot Docs Canadi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 Best Documentary),霍姆导演受访时谈到身为纪录片导演,她知道她是纪录真实而非创造真实,面临导演与妈妈角色的两难,何时该放下摄影机、何时又应该要开机拍摄,她心中的尺度与孩子不同时又该如何取舍?以下即为专访精采纪要:
1.为何会想拍以自己的两个孩子为主题的纪录片?
导演:我曾经在家族录影带中,看见自己小时候在家族捕鲸船上的画面,这让我想要为两个儿子拍下他们的成长过程。一开始没想到会拍到八年这么久,但是我作为电影摄影师,既然拍了,就要一直拍下去。
2.这8年共拍了多少小时素材,如何剪辑出110分钟的精华?
导演:我拍摄两个儿子总共拍了8年,拍了大约4,500个小时的素材,内容很多都是两个儿子的成长事件,该如何取舍,对剪辑来说的确是大挑战,所以剪接花了我3年的青春。(笑)但是我想到一个概念,成为这部片很重要的主轴,就是“找寻每一个生活中小小的瞬间,却具有更大的意义。”就算只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但是却都能呼应生命的意义,产生更大的共鸣,可以说是某一种普世价值,或是大多数人都会经历过的成长经验,譬如儿子第一次去上学、第一次打耳洞,观众在戏院发出的笑声,也让我知道确实有达到这样的目标。
3.喜欢您在镜头中捕捉到时间的流动,您有以什么电影为灵感吗?
导演:我很喜欢俄罗斯导演塔可夫斯基(Andrey Tarkovsky),他有一部电影《镜子》(Mirror),我以它为灵感,塔可夫斯基导演的电影很有诗意,也让我知道如何运用镜头去捕捉流动的时间感,镜头会带到一些大的空景或是生活中常见的小物品,这些画面就会产生意义,这也是我说的用一个小小的片刻,带来更大的感动。
4.不只画面富有诗意,整部片像是结构严谨的影像诗?
导演:就像是塔可夫斯基电影,好的电影就有严谨的结构,一首好诗也有好的结构,像是兄弟两人跳水的画面被放进片头跟片尾,成为很好的开头与结尾,镜头也拍下大自然的景物,用草原、海洋象征时间;我拍兄弟俩每年放暑假去海边划船,他们每年都会一点一点长大,跟广大的海洋对照,放在整部片中,就像是一首诗的篇章或是段落,画面很美,也成为这部片很好的呼应。
5.如何决定何时该拍摄?何时该放下摄影机?
导演:当初的动机是要拍下儿子成长过程的美好时光,所以我会和两个孩子约定好,我会约定好拍摄的时间,如果孩子的心情不好不想被拍,我尊重他们的意愿,我会关机不拍,譬如说去学校课堂拍,需要取得老师、同学跟校方的同意,但也难免会遇到有突发状况,比如我跟拍小儿子卢卡斯上学,但他突然不想上课,反而一直跟我讨论人生为什么要上学?上学的意义在那里,我从导演的角色突然变回母亲的角色,这时候我觉得我应该要照顾好孩子,要安抚孩子的情绪,需要跟他好好讨论,我是母亲,自然必须要放下摄影机。
6.有没有什么时候,是您一定不会拍的?
导演:人生有一些事情本来就是该为孩子保留的秘密,譬如说儿子跟恋人的初吻,这种时候我当然要替孩子保密。(笑)
7.母亲和导演的角色冲突时,该怎么办?
导演:这的确是在拍摄时不断发生的两难情况,做为电影创作者,既然开始拍了,必须坚持不停拍摄下去,但是作为他们的母亲,我必须要尊重我两个孩子的意愿,孩子们是因为相信我,他们的说话对象是母亲,才能自然地面对镜头,所以当他们越长越大,想要有自己的空间,也就越来越不想面对镜头被拍;当母亲与导演角色冲突时,或是拍摄时孩子们有情绪,我就会停下来,先跟孩子们沟通,但我不会要他们假装情绪变好,再重拍一次。我相信纪录片的精神,那就是要纪录真实,而不是创造真实。
8.为什么加入祖父和父亲与海洋搏斗的画面?
导演:挪威捕鲸人的历史也是我们家族的历史,知道自己是谁?从何而来?是很重要的。在画面中我的祖父与父亲曾经在捕鲸过程中幸运逃过沉船意外,大难不死。但是多年之后,我祖母的两位兄弟却没这么幸运而丧命于海中,我放进片中,让我的儿子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同时也是纪录下我们家族与海洋搏斗的命运。
9.片中您拍孩子的生活,也记录了您的教育理念是尊重孩子?
导演:其实挪威经历过二次大战之后才逐渐改变到比较现代的教育理念,在这之前,我爸妈那一代还是捕鲸讨海人,他们还是用比较传统的方式来养育我,但我对自己的孩子就是现代挪威的教育,比较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尊重孩子不同的差异,也教导孩子学习尊重别人的不同,比如大儿子马可斯比较外向,组了摇滚乐团(团名:Majestic)担任吉他手,电影主题曲还是他们唱的(笑),小儿子卢卡斯从小就像是一个哲学家,“卢卡斯”这个名字,在挪威是光明的意思,弟弟像是我们家的那道光,从一开始拍片,我每年都会有一次跟他深入对谈,从人生、哲学各方面,是开放
式的对话,我相信以后还是会持续跟他对谈下去。
10.超过10年终于完成这部片,自己的心情是?
拍这部片的过程,中间还有其他的电影工作在进行,就是这10年来不间断的挑战,这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拍这部片的初衷,就是参与并记录两个儿子的重要时刻,我完成了这个挑战,在过程中让我更了解我的两个孩子,我的孩子们也更了解我,拍完之后还得到这么多的肯定(指获得各个国际影展肯定),还能来台湾去龙山寺体验拜拜,我很荣幸能拿到这个奖(指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国际竞赛”单元首奖),我想电影就是这么奇妙的旅程。(笑)
作者: s12457845 (6nt)   2016-07-18 02:10:00
作者: anna5441   2016-07-18 04:37:00
去看了,意外的蛮好看的,推
作者: LenkaSu (兰卡)   2016-07-18 16:32:00
推 超喜欢这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