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雷] 《爱情未来》的文学哲思

楼主: kazuo1108 (我爱费德勒)   2016-07-13 19:14:15
文 / 嘉世强(时报出版文学主编)
伊莎贝雨蓓的新片《爱情未来》是一部承袭巴赞、侯麦“现实主义美学”的法国电影,七
年级女导演米雅韩桑露芙(1981年生),凭本片获得本届柏林影展最佳导演。
电影描写一夕间娜塔莉的母亲、先生、儿女、学生、工作同时发生变卦。其实等于没有剧
情,但同时它切中所有熟年女性生活上的种种烦恼。宛如发生在周遭。
“去故事”的目的在接近真实。于是我们看见女性如何面对过往生活的重重枷锁,体现在
娜塔莉身上就是“变质”的母女、夫妻、职场、师生关系。娜塔莉这号人物逐一整理关系
的同时,也一一推翻对一般熟年女性的偏见:需要依靠、渴望爱情,殊不知她曾加入共产
党、讨厌糖果色彩、对猫过敏、甚至她研究哲学及成为教师的原因不纯然是兴趣。
女人如何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放下过去枷锁,是这部电影所欲呈现的“真实”。一个人的娜
塔莉。自己的立场毋须向人表态。她需要的不是婚姻、工作或人生的“回心转意”,在圣
诞节到来这天,她过去难缠难解的关系正式结束,新的娜塔莉人生开始。
然而使这部电影突出好看的三点,其一是娜塔莉哲学教师的设定。曾是法兰克福学派(批
判主义)的世代(女性),如何走入家庭工作等“职份”,她放弃了什么又为何放弃?至
于他和同为教师的先生,两人似乎都是叔本华的信徒,但保守的先生先“背叛”了。除了
剧情安排,这项设定也暗示娜塔莉背后的“禁欲”及“悲观主义”。我相信这也是导演所
欲辨证甚至实践的信仰。娜塔莉的人生或本片所欲追求的并非“快乐”,而是日常生活。
或者女人可以有自外于男性的自我追求。(女导演透过自己的电影实践出来)
由此可见导演被视为侯麦接班人的理由。如同侯麦电影,这些“文学性”的哲学艺术思辨
,其实并不左右故事,只是增添情节人物的丰富性。侯麦电影也通常不作“应该如何”的
指向。本片原文片名就是“未来”,指一切将要发生的事,“快乐是在感受到快乐之前的
东西”,所以电影不像好莱坞电影一般要奔向快乐。
《爱情未来》好看其一在于它追求电影真实,如蛋糕上一抹奶油,同时导演本身的艺术哲
学涵养,是一扇丰厚的景窗。值得一提则是米雅韩桑露芙在剪接上的处理,并非使用长镜
头,而经常透过剪接来呼应主角的现实行动及心境变化,在没有知觉镜头剪接的技术下,
展现了对时间及敍事(再现现实)上的艺术。
生活对女性而言是一道道的枷锁。不打破的女人被批评是保守,打破了人们当你是威胁,
充满各种成见。其实哲学只是思考学问的学问,不是任何指南,往往是实践在生活中。
人生没有truth,truth在过去。艺术的truth由时间决定,“但如果时间错了呢?”娜塔
莉接到母亲闹自杀的电话而没有回答。“未来”岂是哲学能够决定回答?
最后,被片商加了两字的《爱情未来》,值得提的大看点就是雨蓓的演技和策展人王派彰
的翻译。将两者写在一起,在在缺一不可。我们因此能更深入导演米雅韩桑露芙的作品,
感谢。
作者: web2150 ((  ̄y▽ ̄)╭)   2016-07-13 19:39:00
这部剧情能拍得那么好看 导演跟演员都很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