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just…want to be a man who has been to a concert with a girl in a red
dress. Just for a few minutes more. ”
这一段台词说尽了Will的心声,也是支撑Will选择要安乐死决定的最大理由。人是一
种在爱与被爱、给予与被给予之间获得满足感、因而感受到幸福的生物。
而自从意外发生之后,Will彻头彻尾成了“被给予”、“被爱”、“被施舍”的那一
方。每个人看着他的眼神都带着关爱、怜悯与同情。
生活不能自理、事事要人照料,甚至关于他自己的切身事情,他母亲也当着他的面全
权作主,越过他与旁人沟通。遭逢意外、复健效能有限的绝望感加上周遭人的眼光,让他
忘却、放弃了善待他人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恶劣的态度跟尖酸刻薄的话语。
而Lou在这个时候出现。
即使有自己的梦想,但肩负家中经济一部分的来源,Lou从未为自己声张过。因为蛋
糕店倒闭而失业,急需工作的她想也不想就接下了Will的陪伴工作──一份在半年内让
Will回心转意反悔安乐死的工作。当然一开始Lou并不清楚这份工作主要的目的,在主要
照护都由Nathan负责、Will又态度恶劣的状况下,Lou这份工作也做得战战兢兢又难受,
直到Will因为前女友跟好朋友在一起的消息而发怒,对Lou刁难更甚,Lou才终于狠狠地说
了Will一顿。
这里的互动其实很有趣,Will按理说是Lou的雇主,朝Will发脾气可能会丢工作,但
Lou却这么做了:“我只是想把我的工作做好,你可以不用这么刻薄!”;但对于家里给
的经济压力、对于Patrick擅自修改了渡假地点一事,却从来没有表达过不满,反而是强
颜欢笑。这大概就是Lou的个性──因为不想给对自己好、爱自己的人添麻烦,所以从来
没表达过自己真正的想法,却对身为雇主兼病人的Will表达了情绪。
我想这也是Lou跟Patrick之间的障碍所在。
交往七年,Patrick却从来不知道Lou最想要的是一双黑黄条纹裤袜,生日派对因为跑
步而迟到,礼物送上一条只镶有自己名字的项链;交往七年,Lou却从来没学会跟Patrick
沟通自己的心声,或许也是因为实在不好拒绝Patrick的心意,所以在Patrick决定那个
Lou自己根本就不想去的旅行地点时,选择强颜欢笑,而不是告诉他“其实我不希望我们
的旅行只是你比赛的附属品”。
在两人数次为了Will的事情起纷争的时候,Lou往往只说抱歉,却不愿意多做解释。
若非为了替决定要安乐死的Will守密,那么也就说明了Lou觉得多做解释无益。这更突显了
两人之间巨大的问题,交往七年却未曾理解过彼此的个性与想法,甚至连多说几句都显得
无可奈何。
Patrick一直很耀眼地在跑、对自己充满自信,Lou总一直在追,甚至骑脚踏车都不一
定跟得上──追的却也不是Lou自己真正想要的,而Patrick从未察觉。他俩的步调从未一
致,更从未理解彼此的想法。当一段感情总是一方在唱一方在和,那么总会落拍的。
但或许就是因为跟Will一开始没有感情在、没有羁绊的压力,Lou反而明确表达了自
己的不满;而对于长期以来旁人总是小心翼翼、轻声呵护自己的Will来说,突然意识到原
来自己还能“做点什么、友善一些”,而不是事事都被控制、关爱,他只需要当那个被投
以满满同情眼光的悲剧男主角:负责坏脾气、负责气馁他的人生、负责颓废又暴戾,扮演
一个“众人预期、期待眼光下的残障者”直到他死掉那一天。
在这样的情况下,Will发现自己原来还可以不一样;而Lou则尝试着做好雇主嘱咐的
工作,希望Will还能多尝试点乐趣,试图让Will看似一片枯槁的人生能有逆转的可能。所
以Will终于愿意出家门、看球赛、听音乐会,甚至看DVD,这一切的诱因很简单,就是
Will不是为了想满足自己一些什么,而是Lou拿了自己当借口,让Will觉得“自己还能为
他人做点什么”,让他觉得自己还是能够为他人付出、为他人带来快乐,而不是总是迎来
父母的泪水、朋友的惋惜,还有根本并非真的关心而只是风凉的话语。
但也就仅止于此了。
再怎么看见Lou的笑容、再怎么因此而感到满足,也真的就仅止于此了。即使他想带
穿红洋装的女孩去听音乐会,他也还是必须倚赖著女孩开车;即使他想为女孩送上女孩最
想要的黄黑条纹裤袜,但也还是必须倚赖女孩自己把礼物从袋子里拿出来;即使他最后爱
上了女孩,他却也不能做得更多。他自身的未来没有任何不可预期,包括他跟女孩的未来
,只要他自己牵涉其中,就注定只能是一座看得见边界的湖泊,而不是广阔无边、奔流至
世界各地的大海。
就如同Will对Lou说的:“知道自己还有无限可能,是一种奢侈。(Knowing you
still have possibilities is a luxury.”
因为Will Traynor的人生再怎么快乐也就只能停在这里,无论如何他都必须仰赖他人
才得已活下去──即使那个“他人”并不介意,但那形同绑死Lou的人生,所以他选择放
手:而这是少数他能够做选择的事情。
就如同Will的父亲说的“我们必须让Will找回男人的尊严”,但这里我更倾向解释为
“找回一个人最基本的尊严”。为自己做决定、为自己做的决定负责,清楚自己要什么,
而不是事事由他人代劳。后者这辈子是再也不可能回复了,但至少他还能决定究竟要怎么
面对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命。
而Lou不同。没有了Will的牵绊,Lou不必时时刻刻伴他身旁,无须想像Lou下半辈子
就只能待在Will身边。她能去巴黎、她能去学时尚。他不要她错过一个可能对她更好的男
人──他早就在两人的言谈之间听出来她一直以来为了家人压抑自己的人生却又避谈这件
事情,甚至可以大方承认“我就是在转移话题”。更因为如此,他又怎么能成为她这一生
的绊脚石?
所以他的决定始终都不曾动摇,因为他很清楚这不是他要的人生。他更不要因为这样
的人生,去耽误Lou那有无限可能的未来;面对这样的Will众人用尽了全力却也束手无策
,但事实上这也本来就是他自己的人生,最有资格为他自己人生下决定的,也就只有他自
己了。因为仍然清醒却不能掌控身体的痛苦、在梦里仍然可以自由奔跑的快乐,醒来却往
事已矣。
所以即使母亲再不舍、有多么深沉的亲情也不能理解他的痛苦;即使Lou带给了Will
多么与众不同的快乐,却也更改不了Will的意志。Will前女友说“你只能帮助想被帮助的
人”,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是武断了点。毕竟做下这决定的Will本来就没有想要被帮助、被
救赎的念头,Lou妹妹这话似乎将想要安乐死的Will放在一个“需要被拯救”的客体位置
上(当然除了Nathan跟Will父亲之外,所有人或许都用这种角度在看待Will),但或许
Will不需要这样的关怀跟救助,他需要的或许就只是尊重他还有自己的意志,为自己做决
定的这件事情罢了。
就如同Lou的父亲在最后关头告诉Lou的,“你不能改变任何人,你所能做的,就只是
去爱他们。”
一句轻轻巧巧,说来简单但却极其困难做到。
爱其实很简单,但“只是去爱自己爱的人”却很困难。人往往会希望自己所爱的人能
够过得好--按照自己觉得会过得好的方式,全盘把那样的价值观塞给对方,甚至强迫对
方按照自己的方式过活,以为那样对方就会跟自己一样幸福,但事实却不然。因为每一个
生命个体皆不相同,你以为的好却是我的不快乐,我的为你好对你来说却是喘不过气的压
迫。
因此我会觉得中文译名翻得贴切却又不贴切──贴切的点在于,从片中每一个角色与
他们所爱的人的角度出发,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所爱的人能够“好好的”,我就是要你好
好的,这对我来说就够了。不够贴切的点在于,真正能够让对方“好好的”的方式,并不
是去控制、不是去强迫、不是去说服、不是硬把自己的价值观塞给对方,一味让对方朝自
己想要的方向去。
而是只是去支持你爱的人做的决定、去理解他的动机、去拥抱他的痛苦、去体谅他的
想法,还有,去爱他们。去爱他们的全部,如此足矣。因此于我自身观点,这是一部让人
们去思考究竟什么是爱、又该如何去爱的电影。
然而虽说电影视角是看似从Lou的角度出发,但对我来说我却从Will的角度获得了满
涨于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绪。虽说在电影过程当中Will从Lou那里获得的欢笑不少、快乐也
有,但彻头彻尾这都是一部于我来说绝望到窒息的电影。Lou因为Will而成为了一个截然
不同的人,她珍惜与Will相处的时光并希望持续下去,她成长了、看见了那些无限可能的
梦想跟未来。
但对于Will来说,即使再怎么快乐,但他的时间就此停留在出车祸的一霎那,再也前
进不了。他是爱上了Lou,但他却不能尽全力地去爱。一切的可预见性只证明著一个悲伤
的事实:“他的爱是有限的,甚至,他的人生也早就被钉死了。”而对我来说,当想爱一
个人却不能爱的时候,余下的只有深深的无奈与痛苦,再没有其他东西了。
我个人一直很讨厌那种拿各种生命残缺来教人要珍惜生命、活在当下的励志故事,心
灵鸡汤类的更是排斥到底。只因为我以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独立个体,每个人的人生都有
不同程度上心理、生理的苦痛、每个人都有自己过不去的难题,不可比较也不能套用,没
有谁比较可怜也没有谁比较舒坦。
但这部电影却意外并不让我反感,或许是因为它不是圆满结局,也或许是因为它并不
教条式地告诉你“人应该要怎么‘活着’”,而是透过一个故事告诉你“这故事里的人选
择这样面对人生、这样去爱”。那么看完这个故事的我们,又要怎么面对自己还持续进行
著的人生,又该怎么去爱那些我们还能爱,又或者不能继续爱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