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凝视成长的现场--“奥斯陆少年有点烦”

楼主: zygotic (indie kid)   2016-06-26 19:57:17
udn / 娱乐 / 星级评论 项贻斐
图文连结→http://udn.com/author/articles/1044
“如果我死了,我的梦还活着吗?”5岁小男孩卢卡斯的一句话,触动他的母亲、挪威导
演阿丝洛霍姆,决定拿起摄影机记录他与哥哥的成长,于是有了纪录片“奥斯陆少年有点
烦”(Brothers)。
不少观众都会以甫获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首奖的“奥斯陆少年有点烦”和李察林克雷特电
影“年少时代”相比,就连该片的中文原片名都是“挪威年少时代”,但一样的男孩心事
、一样有时间魔法施咒,“年少时代”里岁月逼人疾疾前行,“奥斯陆少年”反而放慢节
奏、频频回首。
长时间拍摄人物变化的纪录片,无论是Nikita Mikhalkov导演历时12年的“安娜成长篇”
、或从1964年起每隔7年推出的“成长系列”(Up Series),都宛如“缩时摄影”般呈现
主角身上的时光刻痕,也同时指涉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迁,时代历史留下的遗憾难免锐
利。相较之下“奥斯陆少年有点烦”聚焦一对小兄弟的家庭学校生活,看似单纯平和,经
由阿丝洛霍姆的导演兼母亲之眼,镜头前后不时涌动冲突暗潮。
阿丝洛霍姆以三种身分在拍家人时,保住导演的节制、摄影师的观察又有母亲的温柔细腻
。尽管她坦承,不同身分有时互相拉扯、扞格不入,但也因为亲密关系反而让最寻常的生
活影像,因近乎凝视的专注产生“格放”作用,观影者得以近距离来到“成长的现场”,
重新观察体会这些随意就忽略过的步伐,曾经如此艰难或坚决地跨出。
“奥斯陆少年有点烦”从大处着眼,可以看到这对兄弟在家庭、学校生活的态度。年龄差
距固然造成肢体灵活度与表达能力的不同,但哥哥热爱足球、弟弟倾向思考,差异不时可
见。如果深入细节,又会发现兄弟除了手足亲情,还有领导与跟随、自创与模仿等竞争比
较和紧张互动。孩子彼此对立的吵闹谩骂,也许常被视为无聊的纷争,但阿丝洛霍姆以镜
头聆听接收,又解读出孩童内在的渴望。
想留住成长的每一刻,驱动不少家长不停为孩子拍照,阿丝洛霍姆也有相同初衷,“奥斯
陆少年有点烦”拍摄期从4年延到8年,把可能形同流水帐的家庭录影带,在每个阶段过滤
沉淀出的砂金般的影像。想和哥哥一起上学,一路陷入陌生的环境;希望像爸爸与哥哥一
样会踢足球,上场手脚竟不听使唤;一道作业习题,怎样都无法作答...,那些任何一对
小兄弟都常碰上的困境,到阿丝洛霍姆眼前才终于因她的重视,转为珍贵的吉光片羽、得
到理解。
阿丝洛霍姆不只在拍2个儿子如何长大,更是对人生初始开展的追索。无意间脱落的乳牙
、厨房散落一地的糖果、总是整理不好的头发、不小心打破的窗户、摇滚咖应有的耳洞
...,每一次都平凡真实,每个第一次都诚惶诚恐。除了2个儿子,阿丝洛霍姆更上溯自父
辈叔伯的讨海过往,串起与海洋连结的家族故事。
由母亲开启拍摄的“奥斯陆少年有点烦”,最后在大儿子“不要再拍”的抗议中喊停。开
拍到结束,拍摄者与被摄者的关系调整,左右全片观点的拿捏,阿丝洛霍姆不避讳尴尬、
暴走的冲突,在隐私与亲密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适时放手与留白更是当导演与母亲的艺
术。
庭院阳光下的衣服、仰望天空的脸庞、童𫘤天真的话语,“奥斯陆少年有点烦”里不按时
序的叙事,像跳接的诗篇,穿梭今昔,陪伴孩子走过童年、留下印记。阿丝洛霍姆透露,
拍片时曾因塔可夫斯基一句“艺术家就像联系起过去与未来的渡船夫”受到启发,而她就
是那个守护孩子勇敢向梦想纵身一跃的渡船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