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viewmovie.tw/columns/247
笔者在就读硕士班时的论文指导教授是越南人。有一次他提到他小时
候在住在村庄时大家看到法国人都在喝咖啡,因而很好奇咖啡是什么
味道,于是全村决定集资一起买咖啡豆;但却因为不知道咖啡豆要先
磨豆才能冲泡,所以大家买来了以后直接泡热水喝,结果当然是觉得
很难喝便整壶倒掉了。因此当《披萨的滋味》上映时,个人脑海中首
先浮现的就是这段故事,便决定说什么也要看看这部电影。
也许是因为已经听过指导教授讲过太多荒谬而无法理解的事蹟,因此
当看到片中两位小男孩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件时,反而更加相信就是
有这么荒谬的事不断在世界各地重复发生。两位小男孩兄弟一大一小
,透过萤幕上鲜活而天真直接的表情带出这个世界带给他们的冲击:
哥哥因为年纪稍长,正开始懵懵懂懂地了解到残酷的真相,因此难免
总是忿忿不平;弟弟则是依然懵懂无知,总是傻呼呼而一脸无知的样
子因而显得不知所措。
于是故事的前段就在这两位兄弟以吃到披萨作为共同的目标展开了,
但结果却被狗眼看人低的披萨店经理赏了不知好歹的兄弟一巴掌作为
一个让人错愕的小结。原来在他们那里,披萨吃的不只是食物,吃的
更是派头和行头,所以两个脏兮兮的小孩怎么可以进去披萨店把店里
搞脏,甚至让有钱人因而不敢进到店里消费呢?只是这些事永远都是
只能做不能说,做了最好还不要被看到;没想到事情果然就在现在这
个网络时代被拍下来迅速传递出去了。
但堕落的不只是同为奴隶只是同时也作为监工的店长而已。影片落到
了混混的手中,不免要以此作为敲诈的筹码,不从就要让这则丑闻公
诸于世;而商人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串通了警察不但让想要假抗议
之名行勒索之实的混混们扑空,甚至还直接把找到走失小孩的警车直
接开到披萨店门口,并在大批的镁光灯之前颁给他们终生吃免费的VIP
以洗刷罪名。因此故事的后半主轴就这样转到大人们的勾心斗角尔虞
我诈等一切恼人的龌龊勾当上。个人在观影的当下,一开始觉得故事
的重心从小孩转到大人似乎有剧情主轴失焦的问题;但当整部片看完
一边听片尾曲一边思考刚才索看到的一切时,才发现这正是台湾许多
人无法理解贫穷背后可能有着结构性因素的原因,因为许多相关的事
乍看之下关连的确并不是那么直接而明确。整部片从穷人最直接的需
求和信念,随着剧情的发展一路辗转到最后,让我们看见这些需求和
信念是如何受制于资源与资讯的不对等,而这或许就是这部作品在剧
情上最有价值之处。
然而尽管当两位小男孩在店里吃著披萨时,他们的妈妈甚至只能站在
落地窗外眼巴巴地望着他们大快朵颐。这出剧的编剧或导演或许不希
望让现实太过残酷或逼人,因此选择用一种比较温情的方式作为结束
:当小朋友们吃完披萨以后,发现会牵丝的披萨其实他们根本吃不惯
,他们还是最怀念过世的阿嬷做给他们吃的印度烤饼。先不论烤饼是
不是真的比披萨好吃,毕竟这也关系到每个人的口味和饮食习惯故无
所谓绝对的对错,但这么一个温情的结尾放在这出剧里,实则肯定了
人性的价值,因为他们怀念的是阿嬷做的烤饼,而非商人们想尽各种
手段塞进他们嘴里喂食他们的披萨。
所以或许我们可以想像一个结局:如果小男孩们觉得披萨真的比较好
吃,那么该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呢?在这个戏剧的思想实验中我们可以
发现:其实这两个结局竟然都是可行的,只是相较于原本的结局,这
个想像中的结局更能凸显商人如何利用穷人与小孩在资讯上的不对等
以致于蒙昧,因而让本剧所隐然指涉的现实显得更加残酷。更进一步
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想像是建立在上述情节都不变,只有结局改变的
情况。也就是说,只要剧情铺陈合理,最后并不必然导向某个特定的
结局;而另一方面,这种思想实验正是哲学最常使用的问题操作方式
之一,即试图和科学实验一样探讨单一变因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因此在这篇文章的最后,除了一方面感谢viewmovie的主动邀稿,因此
特别构思一系列讨论剧本结构的专栏,并以Pasolini曾经作为片名的
”Theorema”之英文翻译当作系列标题作为热情相挺外,也谨在此将
本文献给我的指导教授(据说他还是学生时似乎也参加过意大利三尼
之一的电影首映会!),以感谢并纪念以前和老师讨论艰涩的哲学文
本时,研究室内那免费且无限供应,以纾解报告焦虑的咖啡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