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hathin (确幸)》之铭言:
: 联合晚报 闻天祥
: 这份尴尬得奖名单不至于威胁坎城的盟主地位。爆冷门不代表不好,若能提出崭新观点。
: 我惋惜的是这届评审错失用更值得的影片为影展与影迷开拓视野或写下新页,
: 而只拿出坎城家族相簿把几个熟到不能再熟的名字排列组合。
: 嘘他们的,其实都是爱坎城更爱电影的人。
读过闻老师和前篇推文大家两方的看法,我觉得其实最值得玩味的是
如果说 影评 和 评审团9人 都是在有一定的“专业”背景
并且“爱电影”的前提下去评论去决选
为什么结果可以差这么多?
可能的原因如下:
1. 评审团 9 人有半数以上不熟悉 21 部参赛作品导演过往的电影(史)
而影评人则反过来有半数以上都很熟悉每个导演的历年作品
光是这个先决条件和观点的差异,就足以导致惊艳和爱好的极大不同
2. 评审团中存在具有“强烈意见”的成员,包括常被影射的主席
所以一旦在必须达成“一致决议”的竞赛规则下
其他成员很容易为了“成全”而被少数人说服,妥协让步
这一点就像 Greein 所提到,法律上的陪审团制度也有类似但更严重的盲点
(如果你有看Netflix的《Making a Murderer》感触应该会更深XD)
虽然坎城或者其他影展采取这个制度,就是很难避免会有上述的问题
但说实在还是比奥斯卡会员近乎匿名的(盲)投票(没看过全部的片)
来的有说服力和有趣多元得多
至于推文里面被激辩的,到底哪方会代表“真知灼见”或者“终极评价”
我个人认为是“无解”的问题,因为双方都有考量很有道理
闻老师还有原转载者chathin还有很多影评最无法忍受的应该还是
“错失用更值得的影片为影展与影迷开拓视野或写下新页”
毕竟没得奖的好片,就是没办法受到那么多的瞩目和能见度
而 Greein 则是强调“电影该自己感受,而非一味听信影评,
今年的得奖电影说不准只是恰好打动评审罢了”
看电影说到底还是主观的,势必要回归自己的本心和偏执/好
Ch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