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写影评了,崩坏人生也算是有点有趣,
特别当拿来与去年得奖国片《百日告别》相比时。
人性是复杂的,当人面对伤痛时更是有着许多层次,
但有时候电影呈现久了都会有点老套,譬如面对爱人的死亡,
近来呈现很少大鸣大放,多半喜欢走某种麻痺、疯狂、与过度悲伤相反的情绪,
用反面的情绪去突显伤痛,这部也是。
这部片在美国卖得蛮惨的,在影评网站也不太叫好,
有人说尽管拍得认真,但无法抵挡剧本的老套。
所谓的老套就是爱人之死的“麻痺”情绪。
但其实我觉得,导演算是拍得很好了。
在一开头快速剪接的叙事,很高明、简洁地把一个背景勾勒得很清楚,
但快速叙事下又不会演变成制式的交待,片段与片段间的联系仍然成个故事。
与妻子车上谈话间,遇上车祸,妻子送医不治。
细节可以从皮鞋上、衣服上那一点点溅上的血渍看到,
没有特别的声音,人变得空洞,似乎不知道该感觉什么。
片子的轴是在惊讶以及“似乎应该是悲伤或什么的莫名情绪”里,开始挥散出来。
在医院的贩卖机投币买巧克力,卡住,主角望着那掉一半、不下来的巧克力,
有点、十分地不顺、恼怒的...,转头望向一旁柜台的护士,
护士不置可否地说“那偶尔就会发生”,护士说那不是医院机器,是厂商的,
那介于爱莫能助跟不关我的事间的说明,
但这种“偶尔”意味着老婆的意外,巧克力则像那要出来却出不来的情绪。
在这里,看电视看久了的或者已入戏的观众,
面对这种刚面临至爱意外又遇到被机器欺负而护士又无法/不愿帮忙,
通常会期待着一股爆裂。
是我也会抓狂,猛砸贩卖机,而男主角提起气,但却是拿出手机,
拍下贩卖机上公司的联络资讯,
他准备循正常管道要去投诉。
这一幕点明了整部片,说明了男主角的行事方式与人格,
他是个极度不在自己感觉里的人,他离开了自己,离开了身在那儿的情绪、感觉、感情,
他有着感受,但他却已下意识地去忽略那些感受,他按照世间合理的处置来行事,
就算此时的自己该有着满腔的情绪,但他走在正常的道路,在正轨上,
尽管摇摇欲坠,但掉不下来。
同样这一幕,也埋下了这部片的戏剧性的遭遇,与客服小姐相遇。
男主角面对巨大的伤痛,却依旧无法表达内心的感受,
或者说,他感觉不到自己觉得怎样,
所以每天是一样的5:30起床、升起窗帘、洗澡、搭车、上班,
在处理完丧礼后,不知道要干麻就销假上班,
在自己秘书敲门进来表达哀悼,甚至啜泣流泪之际,他在意地却是秘书该给他工作资料,
当岳父找他去酒吧好好聊聊,交换了一段伤心感受时,
他却只想着岳父开头的随口问题,这间酒吧的酒为什么卖那么贵。
这些麻痺的状况其实非常的典型,但导演其实有让演员了解状况。
他没有让演员演着“过度的麻痺”来暗示他坏掉了,
以至于一直到最后、到结束,都还有人觉得他不爱他老婆,
但因为实际上所谓的麻痺、无感,就是继续日复一日的生活,
没有因为意外而影响任何什么,除了一个。
他心思念念地想着那没掉下来的巧克力,想把投下的一块两毛要回来,
所以他开始写起客诉信,然后却怕对方不了解自己为何在意著那笔钱,
似乎是基于一种礼貌、为对方设想地“交待”自己投下硬币的情境,
老婆意外死了,他跟老婆的故事。
这些麻痺、自我忽略的情绪,默默地找到一个破口,
但还是节制、有礼的按照正常的口吻与程序给了客服人员。
只是这客服人员不按正常、不专业,她很多感受,十分感性,
在大半夜偷打电话给男主角,关心他,因为她感受到他节制有礼口吻下巨大的伤痛,
而她之所以能够敏感地感受到对方情绪,作一些不合宜的电话,
大概也是因为她有嗑药、抽大麻,简单讲,她不太正常。
如果说男主角面对巨大伤痛依旧在正轨上,
那客服小姐就一直在轨道下,她看到他要掉下来却掉不下来,
想接着他,叫他下来。
其实一直到她跟踪男主角到火车上时,
看电影久了总是会猜,这个客服小姐是不是男主角的幻觉,
不过这部片妙就妙在这里,那不合时宜而又充分感性地关心男主角的陌生人,
是个真人。
相对于事业有成男主角跟嗑药客服女主角的搭配,
男主角的岳父岳母就显得“正常”多了,
用一笔基金成立奖学金纪念女儿,
用正常的方式表达自己巨大的伤痛,
而亲朋好友也能够适时鼓励,大家能有所互动,共享伤痛文化,
社会有一套处理伤痛的脚本,不管是逝者亲人、友人、伤痛者、旁观者,
大家跟着脚本在走,谦逊有礼、节制正轨,仍在轨道上。
但对男主角来说这些脚本无效,他无法透过这种方式宣泄,
与其说他不爱那些处理伤痛的脚本,不如说他根本没认为自己悲伤而进入这些脚本,
直到岳父需要男主角签下基金文件以便成立奖学金时,
他才隐隐知道自己面对的角色脚本,
他该哭、该纪念、该跟同是伤痛的亲人一起做点什么,
但男主角完全无法执行,他无法从中宣泄,以至于一旦签了似乎完成宣泄了,
如同岳父找他去喝一杯、上班请假、找人好好谈一谈,
这个社会有很多机制“帮助”你去宣泄伤痛,
用一种节制有礼、让人最终能重回轨道上的方式。
也因此他随着这些无效方式以至于无法表达开始出现症状,
他开始毫无节制地拆掉、全部破坏,
当他在片头无法砸掉那台巧克力掉不下来的贩卖机时,
他接着整部片就得拆毁伴随着他所有正常生活的东西,
咖啡机、电脑、厕所、还有所谓的家。
在这过程他重新去经验那些感觉,
让愤怒流过自身(拆物拆屋)、让快感流过(开枪试射)、让痛苦经过(被开枪打)、
让眼泪流下,然后让爱回来。
客服女主角跟他的儿子扮演着脱轨的角色,
人既不需要在正常轨道上,人可以自己放任自己的感受,
妈妈是抽著大麻的感性粉丝(他的信的粉丝)、
儿子则是有点叛逆、无法接受自己同性情欲却又想说话直白的小孩,
拼起来就是【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情感】。
男主角掉下轨道,跟她与她儿子优游,
把离开自己感受的那个自己找回来,
逐渐体会到真实的感觉,自己的愤怒、癫狂、痛苦、悲伤,
也发现到真实的关系,
然后才能重新爱。
其实里头最好的几个设定,是他始终没有跟客服女主角上床,
以及,最终发现,他老婆其实有外遇也怀孕了,
不需要透过性的宣泄来彰显自身的哀伤与无所感,
也不需要透过逝去的关系的完美无瑕来突显主角的伤痛,
相比之下,去年那部国片“百日告别”就反倒是显得老套了。
整部片其实说来如一些外国编剧说的,有点cliche,
但看得仔细点其实可以发现即便有点老套的剧本,
在导演很流畅、轻巧地说故事,以及种种细节与剪接,是有点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