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乱世备忘:在政治现实下,你的选择是?

楼主: haominlovesr (Hao Min)   2016-05-10 21:24:23
乱世备忘:在政治现实下,你的选择是?
(网志图文版:https://haomin-huang.squarespace.com/blog/arts/2016/5/post-2)
■共同的目的:对抗政府
2014年9月26日至12月15日在香港爆发了一场争取特首真普选的“雨伞革命”,当中,“雨伞”的意象是来自于抵抗警察以胡椒喷雾或催泪弹的驱离。时隔一年多,不到三十岁的导演陈梓桓,交出了他的纪录片作品《乱世备忘》,透过二十段影片的主题,来去串联这整场属于香港的革命,纪录的视角是以物资组的成员为主,透过影像,可以看到他们参与运动的各种情绪与想法,不论是冲突、愤怒、悲伤、不解等等,他们或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但总归,目的都是要为了对抗政府。
这部片从开头就让我很惊艳,导演的处理手法是透过国庆烟火以及催泪弹两者的交错剪辑,这让人感到是如此的讽刺,一者是欢腾的庆祝中共国庆,另一者竟则是在对抗中共的力量。接着,导演把他父亲所拍的,导演小时候的影像放入了纪录片当中,从中去诉说自己小时候的成长背景,也说明了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拿着镜头仍逃不过恐惧
或许,有人会认为纪录片不应该加入导演的个人观点,不过我对这种看法一直是有所保留的,尤其在这部纪录片当中,导演本身其实就是个“参与者”。在运动现场的人,每个人都拿着自己不同的“武器”来革命的,虽说整部纪录片除了导演小时候的影像之外,并没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发言,不过,画面也有的是导演即使拿着摄影机,仍然被警察殴打的状况,导演也在影片中说到了,他以为摄影机可以保护他自己,但并不总是如此,当他被揍了之后,回过神来只捕捉到警察狰狞的画面,他不敢追上前去,只留在原地录着他的背影离去,遁入人群之中。
另外,有的画面也是在冲突激烈的状况时,导演也跟着逃跑的情形,从这当中,我想即使导演没有多加注解些什么,也都得以让观众去感受到当时紧张的氛围的,就算是导演纪录的对象,也有的是在还没准备好之下,就冲上最前线的,但他们的焦虑或畏惧,完全在镜头前无所遁形。
■民主、正义是什么?
在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当中有很多发言或画面都让我思考很多,感触很深。像是有一次在他们开会完之后,有人开玩笑似的认为,民主要一一的询问每个人意见很麻烦。确实民主有时候让议事的过程变得冗长,也让我去反思了,当民主是让每一个不同的“我”,汇聚成“我们”时,过程中究竟该如何去达成共识,的确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想想在威权体制之下的话,人们拥有的任何理想、言论,都只能被禁锢在政府的控制之下,那,这样不自在的生活,就算人拥有了强大的经济或资本,失去了自己,又有何意义。
另外,在一次的“吉利蛋街头英文教室”中,有人问了说正义是什么?或是说,纪录片的被摄者们与一个小妹妹围坐着,学生阿蛋在跟小妹妹说好人跟坏人不是以外表来看的,这里有人有刺青、留长头发、胡子没刮,那他们就都是坏人吗?不是的,要透过他的各种行为或言语来去判断才行。虽然这看似简单的对话,却随着后来小妹妹牵着妈妈的手离去的这个背影画面,让我感到很欣慰,妈妈竟愿意让小孩子来这里,也让她这么小就在街头上了这课。
■即使遭受反对,仍要继续前进
当然,片中也不乏反对的人民,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倒是蛮感慨的,他们就直接对着摄影机说这些学生把香港都搞乱了,或是当有人被警察架走时,有的民众就是在旁支持警察,甚至羞辱那些抗争者。但是,这些学生却依然朝着目标前进,像是当中有人说的,即使家庭极力反对,不过他还是想要趁年轻的时候,做些有理想的事情。
看着这部影片,其实常常会与自己参与太阳花运动的情形作连结,也不断去想着自己能够为社会付出些什么,导演所记录的对象,很多也差不多就是我这样年纪的人,还有一个是年仅十六岁的高中女生,他们都是那样勇敢的去做着,或许只有1%可能性成功的事。
■政治现实下只能夹缝求生?
在影片最后备忘的部分,给我的共鸣最深,其中一个是纪录了港大主修法律与文学的Rachel回给陈弘毅教授的信,他质疑了教授的观点,认为为什么要活在政治现实之下,当政治是黑暗的时候,为何还要继续容忍?香港如何在“一国两制”的夹缝中生存?Rachel这样以一个旁白式的口吻来把自己的信念了出来,正也呼应了这部片的主题:“乱世备忘”。是啊,究竟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去面对无力的政治?
这部片的缺点就不多说了,这是一部确实感动我的片子,在这个意义之下,《乱世备忘》不只是导演的、参与者的备忘,亦成为了让我更加深去思考公民不服从的意义。
作者: queery (??)   2016-05-10 22:25:00
星期四公视2300会播 但好像剪得更短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