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那些年狂热恋情 My Golden Days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16-05-06 18:07:22
这故事并不新鲜,只是个老套的少年成长故事,有趣的是这故事怎么说。本片法文原文片名 Trois souvenirs de ma jeunesse 的中文直译是“我年少时的三个回忆”,台译片名以台湾最爱的“那些年”作为开头,算是很贴切,因为这个故事也是长大的男主角在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比起台湾回忆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或《我的少女时代》,这片更有“回忆”的感觉。
本片的回忆呈现,带着一点点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味道,但回忆的浮光掠影断简残编有更简单架构与更清楚的组织,对观众来说还算蛮容易下咽;回忆的内容则带一点带一点楚浮的碎碎念,在日常对话絮语中一点点挤牙膏,让角色的性格、阴影、爱欲、关系慢慢浮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PlsMMLVYqQ
回忆一,背景
开启记忆的对话总是“身分”,追溯你几乎每次回顾医生都会化说从头的初始背景,这个背景不是自己所选择的,而是命定的。
男主角 Paul 的童年背景,并不快乐,充满无奈与压抑,有精神崩溃的妈妈、有父代母职撑不下去的暴躁爸爸、自顾不暇还要挺起精神照顾弟弟… 还好有收养自己的蕾丝边姑姑引领自己接触俄国文化,算是在苦闷童年开一扇窗。
这段背景很短,但看看年长的 Paul 现况,我们就知道有许多人生道路已隐然成形。譬如他没有安全感、沉默寡言不愿分享、选择人类学家为职飘泊四海、没有家没有伴侣萍游人间。当然,一切不会全都是命定,还要看他人生中重要的抉择,有时只是一个关键的抉择就大致决定了一生的方向。
回忆二,抉择
让命定引领自己活到少年后, Paul 第一个定义自我的重大抉择,是关于自己的身分,也关于自己对世界的互动、对他人的仁慈。高中 Paul 趁著毕业旅行,冒险帮忙一个犹太家庭送钱送禁书进入苏联,甚至还自告奋勇献上自己的护照,反正自己飘游虚无的身分已不足惜,反而分享身分成就另一个年轻生命,才开始觉得自己活出了价值。
这段拍得不长,但谍影幢幢像部铁幕谍报惊悚片,和本片主轴的浪漫爱情有点不太搭。但这个第一次为人生作主的 Paul 好认真,像执行神圣任务一般步步为营小心翼翼,甚至为了作戏作足还像电影情结一样自打黑眼圈,一开始打得生涩慢慢越打越扎实… 这就是年少轻狂呀,全心投入才不枉这一遭,强烈地启发自己界定人生方向,也才在年老时形成记忆的重要锚定点。
看着年长的 Paul 听说自己有个“孪生兄弟”在澳洲,难掩兴奋与欣慰;听说这位孪生兄弟死了,怅然若有所失。这听来好像那个傻人的寓言故事“写信交女友、写信结了婚、写信知道妻子死亡好伤心”,但真的发生在 Paul 身上却是如此真诚,也呼应这段很戏剧化自己玩得很投入的年少抉择,有多重要地定义了他的人格、形成了他的身分认同。
回忆三,爱恋
占全片最大篇幅的剧情、也是占任何法国男人记忆中最大篇幅的回忆,当然就是爱情。本片这段也拍得最是精采,镜头就像 Paul 的眼睛,用少年时心儿砰砰跳的感觉去远观近看女主角的一颦一笑,近看的部份更是两人坐着对话的亲密距离充满大头特写。
“大头特写”这个英美商业片导演越用越浮滥的高风险手法,给法国导演 Arnaud Desplechin 拍起来就是毫无疑问地驾轻就熟、炉火纯青,明明这女主角 Esther 姿色平平,却在这镜头下左看右看散发惊人气场令人目不转睛;明明这女演员 Lou Roy-Lecollinet年方十九第一次拍电影,在导演引导与镜头捕捉下一张大脸硬是可以从头丰富到尾驾驭每一秒!
http://i.imgur.com/naPi0CL.jpg
这场爱恋, Paul 爱上了 Esther 什么呢?这种电影当然不明说,只让我们渐渐感觉可能是她强大出众的气场、皎然不群的自信、无拘无束的自由纯真?其实电影中的同侪美女很多,比 Esther 美丽又温柔的如过江之鲫,但镜头不只聚焦在她一人身上更直接让她天然光芒四射镇压全场,正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男孩回忆视角。在男生这边 Paul 很沉默、很不群、爱装酷,而在女生那边 Esther 很自由、无枷锁、毫无伪装的纯真直指一切,也许正是这样的呼应,打开了 Paul 的心理开关一头栽下去?
对男人与女人来说,决定一生理性记录也许是事业,但蓦然回首的感性回忆却往往是爱恋与亲情,是热切起来可以抛弃一切全心奉献的。只可惜,在燃烧生命爱恋之时 Paul 的过去背景与抉择又回头袭来。向外探索与仁慈伸手的抉择,让他一步步投身人类学事业,我们也看见了人类学家这职业与稳定爱情有多么冲突,根本是恒常飘泊分隔两地,除非养个家庭主妇一生追着老公相夫教子,根本不可能圆满任何爱情。
而深埋心底的童年阴影与孤寂身体,虽然让 Paul & Esther在初相遇时心有灵犀一拍即合,在深入交往后却一次次让 Paul 在关系的挑战中选择逃避,这里的回忆镜头渐渐加入超现实手法,让 Esther 一次次直视镜头向 Paul 抱怨控诉,有的是 Esther 的电话与信件内容,但更多的是 Paul 也没看见听见、而在心底不愿面对却挥之不去的关系阴影,就这样透过幻想的 Esther 嘴巴一刀刀直刺心头。
“那些年”类型电影,一般来说总会有个年少的过去遗憾,然后等回到年长后的今日现实来圆满它。不过本片完全不走这种圆满路线,回忆就是回忆,很赤裸、很直觉、很片段,回忆者没有一个清楚理性的视角去贯串这些片段,更无法以成熟的态度整合这一切经验带着笑容回顾点点滴滴。原本生活逍遥、回到家乡、新官上任看似一切顺遂的 Paul 经过这一番回忆,反而把这一生的无奈与愤懑都打开了,甚至放任愤懑发酵继续挖掘不愿面对的黑暗,搞得自己和亲友伤痕累累身心俱疲。回忆的故事有甜有苦有遗憾,但真正遗憾的是这遗憾到老还走不出来。
要回顾一生寻求圆满,其实从不困难,只看有没有时机与缘份顿悟罢了。在最后一个仿佛幻想的若真似假回忆片段中,还是那个爱恋的佳人 Esther ,面对带着童年阴影与少年抉择等沈重包袱的 Paul 之身分认同焦虑,这个梦想中的 Esther 比现实大器多了:你丢了身分?我简单一吻,嗯嗯,你就是你呀。这是想像的超越,只不知现实的 Paul 要走到哪一天才能顿悟而豁达?
这片是个谁都有的青春年少故事,但以“那些年”类型电影来说,回忆的感觉对主角来说更加写实、对观众来说则更加抽离。看男主角平凡的回忆本身未必有什么特别吸引人之处,但启人灵感的是这回忆如何蓦然浮现、如何栩栩如生、又如何连结反思... 然后我们观众也可以顺便回想属于自己的回忆,突然泉涌。
http://i.imgur.com/Nmq9VQq.jp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