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 寻秘街拍客(Finding Vivian Maier)

楼主: zamkao   2016-04-28 17:56:23
本文同步独家刊登于ViewMovie
http://www.viewmovie.tw/columns/313
《寻秘街拍客》(Finding Vivian Maier):生命从来不喧嚣
在进入电影院观看这部纪录片的前两年,薇薇安(Vivian Maier)的照片就在网络上广为
流传,与这个时代极为不相称的人文风采,那是历史的味道。脱离现实的场景,看不见大
片LED电子看板、智慧型手机与网络兴起对街景带来的都会风情。一帧帧照片,无论是否
有薇薇安自己的身影,我们都能看见她的影子,她的思绪投身于作品之中。
整部纪录片可以切割为三个部份:
◎ 第一部份。Maloof如何意外地发掘薇薇安的作品,并且通过资料的碎片与隐匿,作
品的高度和知名度所不相称的对比。包括通过其他当代摄影师之口,看他们如何分析薇薇
安的作品。此开头充满神秘,勾起观众跟着他一起探索薇薇安的兴趣。
◎ 第二部份。对薇薇安生平的探索,真正进入人,而不仅仅是作品的部份,亦即
Kracauer所谓通过“个人的遭遇”以显现出“可见现实”。但是薇薇安的相关资料实在太
少,基本都是环绕她保母工作期间所结识的人们。尽管一度连结到她的法国身世,但很遗
憾的是在她的家乡并没有真正大量的一手资料。
比较特别的是,John Maloof在叙事的安排上做了一个转折。通过剪接,让观众在影片前
半部感受薇薇安的才华、个性的良善。影片后半部转折至她人性的黑暗面描述,是本片一
大亮点,在纪录片出现之前,这一部份的资讯并没有披露在公众面前,给予观众对于薇薇
安另一面的认识。
◎ 第三部份。人们(导演自己、当代摄影师及工作者)从一个跳脱于作品,而是针对
“发现薇薇安”整起事件所带来的启示,表示意见。进而纪录片从“发掘”的开头与片尾
彼此呼应,讲述了整个关于一位隐没的摄影师、摄影和人生际遇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并没有感动我,尽管我在影片开始通过薇薇安生前的雇主,描述起她性格的黑
暗,一度带给我一丝震撼,但那样的震撼并不等于感动。比起薇薇安照片底下描绘的人生
百态,这部纪录片显得淡而无味,但这某方面也是非战之罪,薇薇安留下关于她“个人”
的资讯实在太少。
薇薇安的摄影作品,她如鬼魅一般,通过一位冷静的第三者角度,留下趋近真实的生活剪
影。这些剪影具有一种延伸的效果,就像电影理论家Siegfried Kracauer在著作《电影的
本性》一书中写道:
纪录片,就其定义而言,是被限制在再现我们的周围环境这一点上的,因此,它便错过了
潜在的、只有通过个人的遭遇才能显现出来的可见现实的那些方面。它们的出现并不能跟
通过情节来表达的人类戏剧断然分割。
身在一个喧嚣的现代,薇薇安的照片再现的是她的时代,通过作品,我们得到的是被她撷
取的时代样貌,是“再现的再现”。原本就冷静的作品,随着纪录片的再叙事,动态的影
像让我们无法静静欣赏,进而思考她的照片。更让人无法深入薇薇安的个人故事。
一层又一层的再现所带来的,就像不断被拷贝的胶卷,其真实细腻不永远比不上母片。假
如在再现的手法上,既无法达成充分的还原,又没办法通过新的视角或新的材料加以转化
,最终我们得到的将会是模糊的,无法说清故事的残影。
John Maloof做为薇薇安作品的发现者,相中薇薇安摄影作品的美学价值,让世人通过薇
薇安的照片看见薇薇安,可谓功不可没。
可是做为一部纪录片,他的叙事焦点模糊了薇薇安存在的立体感。
对比徐童的《麦收》,谈一位少女为了给父亲治病而离开农村,到城市卖淫。或者《我们
都为比尔著盛装》(Bill Cunningham New York),专注的纪录Bill Cunningham这个人
的故事。
《寻秘街拍客》的败笔或许在于John Maloof真的深受薇薇安感动,所以他想呈现最全面
的她,可是最终剪辑出的这84分钟影片,显然在“呈现发掘薇薇安的事件始末”、“世界
可能随处藏着不知名天才的人生百态”和“薇薇安这个人及其作品”三者之间的比例拿捏
上没办法确立一个真正的焦点。
总而言之,不精准的叙事,导致观影的感动大减。
想了解薇薇安的观众,建议还是去看薇薇安的照片,里头才有她的灵魂,生命的感动。
作者: cam   2016-04-28 20:44:00
电影映后有知道薇薇安的人回馈了更多相关资讯,似乎电影只是寻找薇薇安的开始,很有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