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好读版
http://littleursaminors.blogspot.tw/2016/03/blog-post_23.html
《单身动物园》:人的庄园也只是豢养着人
电影的宣传词是这样写的:“未来世界,单身有罪。”
当你坐在椅子上看着工作人员名单跑完,紧接着影厅内的灯缓缓亮起,你不禁想问,
单身岂止有罪而已?
电影里的世界,看似与现实的差别只在单身不被允许;
但你能隐约感觉那只是冰山一角,那个世界的恐怖被导演镜头限缩在一个银幕中,
阴冷发寒。
这故事表面上是对单身者的歧视,
电影去想像一个将这样的价值观推展到极端的社会图景,单身不配身而为人的新世界。
这样想像出来的图像,那随之而来的压迫、监控、规训则成了那隐没在海中的巨物,
支撑著表面所见的日常。
于是一个根基于现实社会发展而来的幻想(speculative)世界能与我们的生活多相像?
或者反过来问,我们所谓的正常世界与电影中的反乌托邦距离有多远?
首先,整部电影必定是关于国家机器的,
电影毕竟根植于现实,而在当代也只有国家及其体制拥有宰制所有人的权力,
人民经由服从换取国家/利维坦的保护与统治。
电影世界运作的核心在于国家体制介入程度达到让人丧失主体性的地步,
社会意义上关于人的定义与我们所熟知的截然不同;
这个世界里默认两个人类与伙伴关系(partnership)才是组成社会最小的单位,
只要你落单了,给你一个期限重返社会,否则连人类这个生物身份也会被剥夺。
为什么是这样呢?
因为这是国家的意志,不需要理由,或说不需要你想像中的理由。
比如当男主角在登记入住旅馆/监狱的时候没有双性恋的选项可选,
只因为行政上的不便于是双性恋从世界上被抹去(存在却也不存在),
人只能在异性恋或同性恋的选择中决定一个;
众人皆只需也只能服从。
这个世界的设定是只要单身,惩罚你变成动物;
潜台词即是成为单身身份,就是有病的人,有病就要治疗
(这里的病可指生理与心理或单纯形容词,
毕竟护家盟之流也觉得非属一男一女异性恋关系的所有人是有病的,
至于这个病是生理、心理或皆是我想不必多说。)
单身者不只有病,也有罪,所以片头主角被警察带走,
与护家盟干涉每个人的自由意志不同之处在,
电影中是人与人间的关系被国家之力强行规定,
所有人都被要求成为某种特定的样子换取在社会中存在的空间,
不是俩俩成对走在一起的人,会被警察盘查、
旅馆中也不断演示单人与有伙伴陪伴的优劣。
这样以维护社会体制(不得单身)为名的控制无所不在,
婚姻成为人生必作清单上的一个目标,各人对于亲密关系的想像也因此被箝制,
进而内化成自我规训。
主角入住旅馆/监狱内的一切都是精密的计算与剥夺人类尊严的设计,
从勃起测试到一步步重返人类社会的步骤都是为了回到“正常”。
为了躲避最终的命运,人们千方百计地找人组队,于是与他人结合的原因不再是爱,
是恐惧,
所有的美德都不合时宜了,
而主角为了逃开变成龙虾的命运所为种种举动终究显示其恐惧本质,
不过在这个爱已变成奢求的世界里,观众也不忍要求太高。
电影前半段的铺陈让主角在逃离旅馆后,加入单身者阵营,
通常按照好莱坞的叙事模式观众会预期善恶二元的剧情,不用动脑又很安全。
本片毕竟还是典型的影展电影,不吃那一套叙事方法,
配乐、镜头等都不会是大众所习惯那种可预期的样子。
电影中对于单身者反抗军的设定正好完美体现尼采曾说:
“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
主角不过是从一种压迫闯入另一种压迫,
死在自己挖的坟里暗示了看似拥有自由实则是以单身之名的圣战,
当意识形态成为一种强迫入教的信仰时,就不再和与之对抗的怪物有何差别了。
另外,前面提及外在宰制已经成为个人的自我规训,
片中无论是主流大众或是单身者反抗军,
所有人都在社会建构的过程里对于何为爱有着共同想像,
“俩人必须有共同点”的信念正是这个反乌托邦寓言中最巨大的幽灵;
爱的诠释方式被垄断、限缩,没有人拥有思想上的自由。
对我而言,无论主角最后的选择是什么皆没有不同,他逃不出社会正如我们。
对于明白这点的人来说,真正具有选择自由只剩下唯一的方式,那也是唯一逃逸的路,
那些看透一切的人正是那些干愿变成动物的人(那下巴掌真是大快人心),
他们争取到了绝对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