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是专业歌手的演绎下,电影比起音乐剧,究竟能带给我们多少感动?
这应该是每个悲惨迷进场前的疑虑,毕竟26年来,已经有太多的珠玉在前了。
当音乐剧的表现已臻完美,电影又能多给些什么?
进场后,疑虑就不存在了。
电影不愧为电影,强大的叙事能力把音乐剧扩充填满,提升到的新的层次。
最令我感动之处,在于他重现了一幕幕无法在舞台上呈现的画面
土伦苦役场拉战船、泰纳迪夫妇楷油的细节、革命军搭建街垒、拉玛克将军出殡、
公园白象、马里欧的住所、下水道九死一生的凶险...
电影按照原著的描写精心的打造出整个19世纪的法国。
这些以往在心里不晓得想像排演过多少次的场面,如今终能亲眼一见
已成经典的音乐配上饱满丰富的画面,叙事的力道再次提升。
更要一提的是,剧本的改动更偏向原著,并且补完了过场剧情,
让剧情的合理性跟完整性更胜一筹。
举例来说:
尚万强收到了马里欧的回信,是加夫洛许送的而不是艾波妮,
因为在原著中艾波妮当时已死,即使当时没死,也绝不会为马里欧送这封信,
因为珂赛特给马里欧的信是被艾波妮拦截下来的,目的是要让马里欧绝望悲观,
再牵着它一同去革命赴死,这是她唯一能跟马里欧相聚的办法。
所以马里欧生无可恋的赶到现场后,才会抱着一桶汽油跟一支番仔火来拼个同归于尽。
是的,艾波妮可怜归可怜,但心机就是这么重;
马里欧是(自以为)失恋想自杀,没有要为革命而死的觉悟。
诸如这类看似无关紧要的改动,就改变了一个角色的调性。
囉嗦一句,音乐剧对艾波妮的美化(神化?)对于小说读者来说,实在是有点过头,
还能跟芳婷一左一右牵引尚万强,电影最后也选择靠拢原著,艾波妮没有跟芳婷同台
其他像是:尚万强没有攻击贾维,而是夺路逃生,也删掉了威胁要杀掉贾维的歌词,
在街垒时也不积极进攻,只是等待机会援助马里欧。
革命的规模不大,只能算暴动,其实打得很绝望
恩佐拉与格朗泰尔在二楼被枪决后倒吊展开红旗,同时向原作及音乐剧名场面致敬
马里欧有个有钱阿公,所以才有地方养伤,
尚万强逃亡前卷有钜款,后来变成珂赛特的大红包,小情侣婚礼才能办的这么风光
这林林总总的细节修正与填满,让整个作品更加的完整,人物的表现更一致。
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演员的表现更是优秀
尚万强的老中青造型各具特色,从壮年的凶暴危险到临终的虚弱不堪,都十分的有说服力
芳婷的悲苦也一幕幕的呈现,看了就痛拔牙场面(原著拔门牙,不过这样芳婷就会漏风了)
贾维不断的晋升也有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