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神鬼猎人》:写给厌世者的寓言

楼主: zamkao   2016-03-04 14:54:16
图文网志: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48832434
[心结] 生活好累,死了算了
近日,李奥那多终于获得小金人的电影《神鬼猎人》(The Revenant),他饰演的皮草猎
人格拉斯,却能在身受重伤、被同伴抛弃,在生死边缘和大自然、人性争斗种种绝望的困
境下保持求生的意志,直至获救。
对于一心想自杀的来谈者,如此强烈的生存意志何以可能?
§ 从焦虑的妻子谈起
寻求咨询的来谈者,他们面对生活的焦虑,虽看见焦虑,却没有从焦虑中看见自己。所以
焦虑被无限的放大,倘若生命如白纸,而白纸上明明只有一点墨汁,却为了这一点墨汁抹
煞了其他生活未被污染——快乐的、有所成就的、饱含希望的——的部份。
有些人则在焦虑中看不见焦虑,只看见自己。他看见自己不断的在受苦,那苦难永无止尽
,他是世界上最需要关怀的人。但他看不见问题,也不愿意处理问题。
前者会花很多时间处理问题,哪里脏擦哪里,却忘了处理被问题困扰的自己;后者会花很
多时间满足自己,却不愿意真正把精力投入于真实的问题上。
以恋爱的个案为例,前者就像一位先生老是结交小三的太太,她花了很大的工夫攻击小三
,却花了很少的时间去检视自己和先生的关系;后者则是不去处理先生外遇的问题,而是
将问题全部归咎于自身,好像只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老公就不会继续在外出轨。
面对前者,咨询师尽可能帮助他看见生命的核心,是在自己看待外在事物的观念上;面对
后者,咨询师协助他找出与问题之间的连结。两者殊途同归,都是帮助来谈者把视线展开
,来回的检视自身与问题,让来谈者了解问题不会因为自己的忽视而消失,也不会因为把
问题抛开,就让问题和自己切断了瓜葛。
当问题持续不加以处理,选择就会随着问题的扩大,提高痛苦。当痛苦提高到一个程度,
能够解决的问题选择貌似越来越少,直到只剩“结束生命”的选项。
§ 生存意志哪里来
实际上,不只婚恋的失意会让人萌生死意,学业压力、工作不顺遂、亲子间的矛盾、负债
累累的生意,许多事都可能将一个人的生存意志逼到死胡同。
对于一心想自杀的来谈者,如此强烈的生存意志何以可能?
或许我们可以在另外一部作品中找到答案,1996年出版,2007年被拍成电影的《阿拉斯加
之死》(Into The Wild),此书是我和学生讨论生命哲学时,我经常使用的读物。
《阿拉斯加之死》的内容并非虚构,而是来自真实新闻的报导文学。记述美国一位对生活
有着遁世寄托,或者从哲学角度来说,“犬儒主义”的大学生克里斯多夫,他为了实践自
我追寻、脱离物质束缚的理想。选择离开大学,只身一人走进蛮荒的大地,最后因为误食
有毒植物,孤独的死在阿拉斯加深处。
§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当学生们对此书进行课堂讨论,他们的反应大体呈现今日社会的三种生活意识:第一类是
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克里斯多夫的遭遇并未使他们失去对理想生活的仰望,以及对物
质社会的鄙视。第二类是实事求是的现实主义者。在他们眼中,克里斯多夫的死亡是他自
找的,因为他的想法不切实际。第三类学生是不闻不问的隐形大众。这些学生占多数,他
们内心有些想法,但始终处于萌芽阶段,就像永远开不了花、长不了果子的树,他们对生
活没有太多想法,只想随波逐流。
学生的不同反应,无碍于我们解读面对生死的态度。
生死抉择无关乎一个人乐观或悲观,理想主义或现实主义,因为一切的核心都根源于与生
俱来的人性。
即使处在绝对的困境之中,即使命悬一线,生命的意义与人类的本性都不会因为我们意识
模糊变得不同,相反地,越是在没有选择的时刻,我们越能了解自己的美善及丑陋。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了解人性》(Menschenkenntnis)一书中揭示,“若要解决存在的焦
虑,必须重新让‘个人’与‘人性’重新合一。”
当一般学生没有真正面对生死诀别之境,没有真正的在工作中翻搅,他们对理想与现实的
看法,其成份多为想像。而一个人能否坚持理想,或在现实中屈就,只有走出教室,走进
生活才能看见答案。
§ 生存的想像练习
我曾听闻一位医生分享亲身经历,行医早期碰到癌症末期的病人,他会先征询家属的意见
,以决定是否要直接告知病人来日无多的实情。他发现即使是家人,也不见得了解病人的
情况。有时家属告诉他病人生性乐观,建议他可直接告知病人病情,结果病人却选择轻生
。有时被家属视为个性悲观,或者软弱的人,却在得知病情不可能更坏的情况下,选择继
续接受治疗,反倒延长一段生命。
萌生寻死的心是一件坏事,现实生活的痛苦,有时确实难受的可怕。我记得第一次失恋,
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好像剩下的人生得在嚼蜡般的滋味中度过。
还记得第一次被黑函攻击,身边原本以为亲密的朋友纷纷露出另一张面孔,你发现自己的
人际交往竟然是一出虚情假意的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失去对人的信任,害怕并逃避社
交场合,任何人对我不经意的一瞥,都会让我觉得自己被鄙视。
死亡曾经是我的选项,但我没有实践这个选项,而是选择依循阿德勒的指引。
我反思我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并一一对照与普遍人性之间的异同。然后我反思那些让
我痛苦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个别想法、行为和普遍人性之间的异同。
然后我发现大家尽管各有不同,但在人性的部份其实差不多,我们都难免八卦、说他人的
闲话,有时我们以为自己的嘴巴伤害不了人,实际上却是缺乏同理心,轻忽了人际相处的
分际。
更重要地,我们都希望自己活下去,我们都不想死。通过这一点,我更清楚自己需要的不
是死亡,而是救赎。
这是处理所有绝望的,以及自杀的来谈者时,很关键的一点。
让一个人面对人性中的求生本能,清醒的、坦承。软弱且自卑——而非故作坚强——的承
认:“我不想死,我想好好活着”、“只是我一时想不出办法”、“帮帮我!”
回头看电影,克里斯多夫在死前留下的日记明白表示他不想死,格拉斯也不想死。
坚不受死的本性,即使活下去的过程卑微而狼狈,那还是最切合人性的选择。
§ 比活下去的勇气更重要的是“活下去的本性”
当死亡成为一个人主要的选项,很大一部份来自于我们现代社会各种道德教条,禁锢了我
们思考延续生命的方式。
人类社会教育我们要体面的活着,但不表示活着非体面不可。
人性包含追求幸福、逃避死亡的本性,但追求幸福与逃避死亡,需要我们对生命更宽广而
富有弹性的思考。
当我辅导课业压力极大的学生,与蒙受伴侣外遇之苦的来谈者,或是中年失业的长者。他
们都把自己生命的意义建构在别人口中“正确的”价值观。
当他们打破了自我设限的陈见,死亡的念头顿时烟消云散,随着观念的拓展,他们生命的
选择一瞬间丰富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在各方面都比一般人强,却看不见自己拥有的,进而选择死亡。
有些人能活得简简单单,却充满生命的热情。关键不在拥有多少,而是我们能不能够更清
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又能够要什么。听闻别人告诉我们的好,同时也能看见常人忽视的
好。
电影《一路玩到挂》(The Bucket List),两个濒死的老人之所以到处找刺激,也是因
为如此,在拓展了生命视野的宽度后,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渺小,自己的脆弱,却也从中理
解什么才是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以及不重要的。找到我们自己的规则,放下我们听从
一辈子的,别人的规则。
格拉斯最后没有手刃仇人,他想起西库克那句话“复仇是造物主的决定”。生前,没有人
能够原谅他,没有人能要他做不一样的选择,但他选择从过去的规则中解放,拓展了生命
的选项,于是他才能再次看见妻子的微笑。
面对生死,只有我们能够解放自己。那不是再次告诫自己死亡有多软弱,或是灌食自己无
数压根不信的鸡汤文。唯有在我们脆弱与卑微的时刻,承认我们就是如此,但这没有什么
可羞耻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同样脆弱与卑微,同样在生命受考验之际萌生狗屁倒灶等求
生念头。
那些念头连带的方法可能让我们变得不够体面,但当我们看见自身潜藏在阴影中的半身,
我们能够发现更多想好好活下去的自己,使我们的内心找到真正坚实的伙伴。
正是在阴影中,而不是在常人以为的光明中,生存意志的火炬未曾熄灭。
[解语] 接纳自己的卑微,接纳人性的软弱,才有触底反弹的力量
图文网志: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48832434
作者: MasterHsieh (钢棍解师傅)   2016-03-04 19:13:00
....
作者: sunzoohsieh (ivan hsieh)   2016-03-04 19:15:00
受重身是啥米
作者: forbefor (高树马莉亚)   2016-03-04 20:27:00
goooooo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