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处理得太巧也太美,真的是太巧也太美。年纪的对比,性别的对比,画面都呈现得很到位,甚至因这些强烈的对比而感到刺眼。
男人、女人,男孩、女孩,老男人与老女人。没有人被落下,但我的脑却拾不起这许多的人... 我的脑既然无法有效的分析,只能感知,只好随手记下闪过脑中的片段,喜欢的,与不喜欢的。
喜欢老导演将望远镜转过来望着年轻人们对着女孩说,这是过去。我原本以为他会就地将望远镜转180度,让女孩再度望向那代表未来的高山,但他却只将望远镜转了90度,望向了站在旁边的男孩们。我喜欢,她在过去中望见的。
喜欢老指挥家躺在床上半裸著身子让人按摩时的脸庞,岁月让性别的痕迹淡了些。当他半躺着,他的脸侧着,有点柔。
喜欢那一张张静中有动的人体摄影,沈思的、困苦的、孤独的、自傲的,人的身体,骗不了时光。还有那些在水中浮动的人体,各色的人种,各样的年纪,同样的无声,就像当时我们来到世界的时刻那般。
喜欢旅馆里模模糊糊镶在墙上的半脸人像,不论是脸的性别或是脸面对的方向,都很精心,作为背景,不断地跟前景的人像互动,看着很有趣。
喜欢缆车里两个老人颜色强烈对比的雪衣,像是橱窗里的假人被摆放在画面最恰当的位置,让人经过这样的橱窗不禁会心一笑,我笑得有点大,这真的太对我的点了XDD。
喜欢那个漂浮的喇嘛跟中东的怪异女子,让毫无意外的西方舞台上多了一点发想的可能,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这就是人生。
喜欢老导演落幕的那一段,落幕前镜头短暂转过的那个画面,一顶搁在暖气边上的黑帽,很有戏地影涉了丧礼与死亡,行云流水地接上了老导演那离开椅子腾空的一脚,在落地声后镜头转向仍在椅子上微微抖著的老指挥家。老指挥家躲起来独自处理老友离去的情绪,不料在人生最悲痛的时刻之一,闯进了搭著飞行伞落地的年轻人,窘迫地说著:“这不是我原来要降落的地方。”听到的当下,我跟老指挥家一起笑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不喜欢剧中的流行音乐,即使现在想想,知道它在萤幕上代表了某个世代的某些族群,但我就是...不喜欢,甚至不想多说什么。
不喜欢最后的歌唱,觉得煽情得过了头,反而无法被感动,特别是韩国女声乐家脸部表情与嘴唇的特写,格外让我出戏...然后我也不爱那首歌,觉得音乐跟人声好像是两个平行时空,融不在一起,甚至有点张力,就像那穿着刺眼的首席小提琴家跟声乐家一般,给我一种不和谐的囧感,听着听着感到有点手足无措跟尴尬。
不喜欢老指挥家第二次面对女王特使的言词。他说一半我就已经猜到了原因(连我都猜到,所以我猜大部分的观众都猜到了,暗示得很明显),当已经被猜到的东西再一次被述说,实在是上毫无惊喜可言的无趣感达到极致,经营得太过刻意,原本蕴藏的深刻瞬间变得过于浅白,失去了原有的份量,就像到了嘴边的冰淇淋突然整球掉到地上般,让人傻眼,实在浪费了女儿的哭声。
除了喜欢与不喜欢之外,更多的是我无感的地方,台词对我来说有点过多,一边看画面一边听台词,很分神,散掉了我对画面的专注,但也追不上逝去台词的速度,在多次抓不了导演想置入的众多资讯后,只好让一切随风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