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惊爆焦点:电影作为一种公民新媒体

楼主: tcypost (唐子砚)   2016-03-01 04:43:57
图文版:http://tcypost.blogspot.tw/2016/02/spotlight.html
(文长略艰涩无聊)
这部片甫得奥斯卡最佳影片,虽然之前就去戏院看了,不过这部电影他所著
重的是议题表现。得到各种大奖则彰显了电影作为媒体的一环,长久以来被
忽略的揭露功能再次得以伸张。这部电影创作很难以“艺术”的角度来分析
。在其他技术奖项上都没有被提名,最后得到的几乎都是原创剧本和最佳影
片。因为电影脉络上的关系,我去补看了第四公民。(其实写这篇文章原本
不是要搭奥斯卡的热潮,而是补看史诺登花了一点时间~囧)2014的奥斯卡
最佳纪录片和2015的最佳影片所带给观众的是另一种省思,这些奥斯卡投票
者所关心的,是电影作为发表“真相”的一个媒体,他所回馈给世界公民的
是怎样的媒体意义。(第四公民在去年各种纪录片包括英国电影学院、伦敦
影评等大放异彩,而惊爆焦点也是囊括今年各种评鉴形式的最佳影片。)
我认为最需被表扬赞许的就是这波趋势实践了必要的“节制”。从21世纪初
Marty Baron主编以独到的新闻眼光挑选了这个天主教的议题,明确的指出这
是积弊已久的“系统性”的问题。由于这个明确指示,Walter Robinson得以
在最后并不急着把证据丢出来,而是确保观点健全,资料充分,才于“报纸
”这个媒体做了初次全面的报导,目的是针对“系统问题”,而非个别犯罪
的神父,希望根除天主教性侵恶行。因为节制,所以在内容的用词遣字上并
不煽情,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犯罪者大肆攻击。当时的新闻处理如此,于今的
电影铺陈也是如此。(波士顿环球报Link)
https://www.bostonglobe.com/news/special-reports/2002/01/06/church-allowed-abuse-priest-for-years/cSHfGkTIrAT25qKGvBuDNM/story.html
由于“系统”在电影里被提及数次,因次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再进一步解释,
经由电影启发,我欲诠释的“系统”意义。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本身就带有
非常精彩的自我辩证,甚至自然指出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以卢曼(N.
Luhmann)所发展的社会系统理论来作初步分析,宗教系统自己先制造了变异
(教律所引发偏差行为),并且选择处理系统的方式(接受抑或不接受),
而系统最终稳定下来(逃避而只调离神父)。这就是数百年来天主教封闭的
宗教系统当中,自我产生了一套运行方式。然而借由媒体系统的真相揭露,
使得沟通又发生了变异。一开始借由报纸这个媒体所形成的批判与沟通,经
过一年的长期报导之后,经过十几年到去年spotlight的上映,这发展过程当
中,隐含1970年代开始哈伯玛斯(J. Habermas)与卢曼脍炙人口的社会学论
战脉络(那样思想勃发的时代现今在权力稀释与多元媒体中已经很难产生)
,使得节制的电影内容在社会文化中又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原本哈伯玛斯的
媒体公共领域是在报纸上,于当地的报纸发酵,然后在各地的媒体发酵,那
些电影最后一刻的长串名单,都是区域性的。然而只有在跃上电影这个全球
化媒体后,经过缜密的曝光,那份报纸的标头才在十五年后的极短时间内,
再次成为全球的焦点。卢曼的沟通理论是有时间性的,而哈伯玛斯的却是带
有空间性的,使得两者的辩证再次于这部spotlight里形成内在的自我衍绎。
(几世纪的宗教系统运作,绝对也不是一年的报纸这媒体系统抨击可以消灭
的。)
为什么系统性的揭露是必要的呢?从影片中几段剧本与导演所采用的手法可
以窥知。Sacha Pfeiffer在收集神父证词时,她只是去敲了敲门,出来一名
和蔼可亲的神父,使得Sacha几乎完全无法问出口她原本一针见血的问题,问
出口那刹那必然觉得自己是思想猥琐的坏人。而神父理所当然的现象描述,
既是加害人同时也是受害者身分,让新闻媒体的处理的方向有了统一口径,
大家都可以意识到这是一场介入宗教系统的革命。大部分不属于天主教徒的
我们,看待这部电影的感受绝不可能像是欧美这样的震撼,如果曾去梵谛冈
“朝圣”,从建筑与雕饰的宏伟就能感受宗教系统的坚固性,是几世纪的精
神荟萃,信徒力量的意志展现。(包含主教亲临斡旋居然还拿饼干招待、所
有家长原本都是受宠若惊等等。)
而导演与编剧也用了“生活世界”的邻近感,反映出宗教性侵问题的急迫性
,包含超过半数的人信奉天主教、波士顿区域中约90位神父是加害者、受害
者的规模前所未有。导演用了几个很平实却重要的线索来佐证这些事实,譬
如以约10-20秒的镜头伴随记者Matt Carroll奔跑着右拐左弯就到了宗教疗养
中心,还有从报社大楼过条十公尺的马路就到了高中校园之中。距离如此之
近的生活感,这让记者自己都心生恐惧,甚至还贴了便条在冰箱上,警告小
孩绝对不要靠近相关地点。这些片刻营造了影片的深度,刻画了更精确的背
景阴影,让事件自然的鲜明跃出于纸上。
比较去年得奖的第四公民和今年的惊爆焦点,第一人称自述与第三人称的角
度让两个都属于媒体揭露的题材产生很大的不同。两者有一个很讽刺的雷同
之处,即是皆受到911事件的影响。第四公民是因为911恐怖攻击而让政府有
机会施行棱镜门监控,spotlight则是因为911而使事件的揭发延后,更差点
坏了整体布局。虽然欲对抗的对象不同,却都是权威的代表,宗教与国家机
器。不过在议题处理上,主观与客观的比较,当然spotlight更胜一筹,毕竟
以第三人称的媒体第四权,所引发的公民力量,比之自称“第四公民”(皇
族、贵族与公民之外的)的史诺登事件来的更有群众力量。一则是媒体系统
与宗教系统的对抗,另一则是具有争议的国家机器与媒体系统的对抗,两个
事件的约略比较,可以知道法律系统的角色界定比较模糊,宗教地位在理性
启蒙后的逐渐式微,国家机器在911后的抬头。
虽然我们无法从spotlight当中得到电影艺术发展的声光享受,但在一干实力
演员的忠实演出中,带领不属于那样系统中的我们,探知西方世界对于这部
电影的评价地位,深刻了解当代公民思潮与价值观,并对电影作为一种新媒
体的角色在公民觉醒中所展现的推动力量形成新的阐释。
P.S.再写下去没完没了,就此打住。第四公民的DVD中文翻译很多错,不知道
翻译者是发生什么事….例如史诺登自介住夏威夷都没翻译出来,英国卫报字
幕写“保护人”….伤感了。
作者: newgunden (年中むきゅー)   2016-03-01 05:31:00
看看台湾 掩面而去
作者: jason761112 (hsinchien)   2016-03-01 06:29:00
推抬头
作者: WarnLeadwar (F2P=P2W)   2016-03-01 08:43:00
这部的议题跟剧情张力真的不错
作者: poiu1234 ( )   2016-03-01 10:23:00
超闷片
作者: asity   2016-03-01 10:51:00
这部片的sytem 应该翻成"体制"会比较正确
作者: ctjh900805 (YiWen)   2016-03-01 12:27:00
哪会闷,好看 最近除了动物外第一喜欢的片
作者: th11yh23 (脑沙拉手术)   2016-03-01 15:23:00
供三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