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虽然版上目前影评一片好雷,但以我个人而言是给不出好雷的。
是一部有内容、有主题,会希望观众去认真思考的片子,但因为观影的负担有点大,
整场看完我都有点头痛+头晕了,所以只能给个普雷。
所谓负担主要还是在拍摄手法上。
整片从头到尾都是固定在同一个距离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拍摄主角。
镜头视点的移动大致上都是模拟主角视线或是动作,但也因为这样,
很多时候镜头很晃,而且晃的时间、幅度都不短。
除此之外整部片的发色都是暗色系,当然也是因着这部片酬载着太多沉重的历史,
整部片唯一亮色系的衣服就是结尾那个小孩子,整部片唯一的笑容也是主角看到这小孩。
从人物的服色、表情、到拍片场景的色调,整部片都是灰暗无比,
不用太多诠释就已经让人觉得很沉闷了。
再加上几乎没什么配乐,整部片大致上都是用背景的噪音、德文(或是其他语文)的喝骂声
枪声、哭声……等等,算是临场感十足,但也就因为临场感太足了反而充满压迫感。
故事主轴很简单,一群有着保存期限的犹太人被逼着屠杀自己的同胞,时间到了换人死。
这部片时间的跨度就是演他们保存期限最后的两天。
这群犹太人也是被阶级化管理,德国人用犹太人管犹太人,而这些管犹太人的人对自己
的同胞有比较宽厚吗?没有。该有的压榨、搜刮一样也不少。
这让我想到史丹佛的监狱实验,环境给的压力、外在的压迫会完完全全改变人的性情,
在集中营这样高压的、弥漫绝望的环境,人到后来都只能想到自己了。
而整部戏的主线当然是所谓的索尔之子;但,醒醒吧,索尔根本没有儿子!
所以以我一个无法太入戏的人来看就是一个知道自己保存期限要到了的人,跳针式的要替
一个素昧平生的孩子找拉比(也就是犹太教的神职人员)来替他举行一个proper burial
我用的辞是跳针,而我也无意修正。在我看来索尔先生就真的是在跳针。
但,我想这也是导演想让观众们去思考的:为什么,他要跳针在这件事情上?
一群都知道自己快被德军集中起来杀掉的犹太人,
明明理性上的反应来说应该是要积极去谋划叛逃的细节,死中求生;
为什么,为什么这位索尔先生要拼著自己的性命,去替一个素昧平生的孩子,费尽力气,
就是要替他举行一个葬礼?
只因为他是同乡?
即使明知道就算这个孩子在毒气室出来没被补刀闷死,再多也就是活四个月?
Why?
如果说是看到这个小孩没死的那瞬间按下了索尔什么开关...
我是无法认同的。(或是说我看不出好了XD...)
毕竟整部戏连内心戏的部分都很隐晦啊...以我的level实在无法解读是什么开关被按了。
最后,本片的透出的情绪与沉重感,让我想引用一首顾城的诗来作结: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著厚厚的墙
--顾城 <小巷>
本文,姑妄言之姑听之,虽说不得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也是我的一把辛酸泪XD
就请各路高人高抬贵手不要太鞭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