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piggood (成为有品味的男人)
2016-02-02 17:12:07原文网址:http://goo.gl/OcE86B
日本朝日新闻社资深记者野岛刚2015年底出版的新书《银幕上的新台湾:新世纪台湾电影
中的台湾新形象》,评析2007年以来主要台片,以日本观点论述近十年来台湾电影复苏的
文化与历史面向,如台日关系、外省族群、本土风情、旧日情怀、记录片发展、社会问题
探讨等,精准描绘并具体定位“新世纪台湾电影”。
此书可与2013年出版的《新台湾电影:台语电影文化的演变与创新》参照来看,编著者黄
仁前辈,为金马奖二十多年来颁发终身成就奖和特别贡献奖唯一专业影评人得主,其定义
的“新台湾电影”,除了野岛刚的“新世纪台湾电影”,还包括1980年代的“新电影”以
及1990年代的“新新电影”,并着重其语言面相,也就是台语的使用和台语文化的呈现。
两本著作后半都以相当篇幅逐一介绍重要台片,分别是“新台湾电影代表作”(黄仁)和
“推荐必看台湾新电影”(野岛刚),重叠的2007至2012年份电影,前者列出32部、后者
23部,两者交集有14部:《海角七号》、《冏男孩》、《不能没有你》、《听说》、《杨
杨》、《艋舺》、《父后七日》、《一页台北》、《第四张画》、《鸡排英雄》、《那些
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赛德克‧巴莱》、《阵头》、《女朋友。男朋友》,可说是
英雄所见甚同,台片精品尽在其中。
黄仁前辈为盛行于1950、60年代台语片的研究先驱,其指称的“新台湾电影”有相当比例
讲台语,因此前辈说比较接近是“新台语片”,但扩大包容范围来统摄这类作品共通的新
台湾精神。可以说,野岛刚和黄仁前辈用来定位台片再起的语汇相当一致,也相当到位,
“新世纪台湾电影”和“新台湾电影”只是时序区段的不同而已,内涵就是实质等同于“
新台湾电影”的“新台语片”,上承半世纪前的老台语片,前世今生,风华再现。
对于台湾电影复苏核心元素的台语运用,野岛刚用心卓著、观点独具,以其评析《大尾鲈
鳗》这部于2013年上映后引来不少尖刻恶评的畅销台片为例,野岛刚看完起初也觉得无聊
,后来买了DVD再看了两三次(!),“逐渐了解电影的趣味所在”,是片中讲的他听来
甚为深奥的台语的语言游戏魅力,“是在台湾的特殊语言环境下诞生的”,有一种“台湾
人扎根于底层的语言感觉”。野岛刚给大尾三颗星喜爱度,和他给《不能说的秘密》、《
赛德克‧巴莱》、《阵头》等名作的一样呢(!),算是为这其实就是一部父女情深儿女
情长大众通俗剧做个平反吧。
野岛刚书中也讨论“台湾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也就是摩托车、咖啡馆、同性恋、教官
,透过电影观察台湾后戒严年代威权遗绪、追求小确幸的多元社会颇为传神,像是《海角
七号》里阿嘉深夜大骂“我操你妈的台北”后骑机车一路返回屏东恒春,“摩托车也成为
‘反权力’或者是‘反台北’的象征”!
唯一的败笔是,野岛刚找来前文化部长龙应台压轴,大谈“台湾电影的历史和展望”,却
指责台湾观众电影素养太差(爱看本土剧,不懂得欣赏高级中国片),台片在本地卖座但
走不出去云云,完全背离全书新兴台湾电影典范转移的希望气息,完完全全的
anti-climax哩!
如果是采访2013年国家文艺奖得主宋泽莱老师,这位和龙应台同一年出生的小说家曾赞许
新台语片为“纯正本土运动”,“台湾感情很深、内容挖掘深入,正在重新塑造、翻新‘
台湾人’的定义。”
这才是热烈的压轴啦。
**原文刊于想想论坛 谈野岛刚的“新世纪台湾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