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当然是爽片,甚至要称无脑爽片也可以,不过我向来很推崇真正挑动感官与感性的无脑爽片,要真的能扣人心弦才是真的“爽”。导演麦可贝就是本世纪的无脑爽片代表巨匠,他的电影都很直线、剧情都很简单、理念都很浅薄、议题探讨都蜻蜓点水... 不过他还是一次次靠着各种动作设计、特效火花、场景选取、物资调度、运镜分境,每每让我们心底纯真的童心或热血大爆发,或拍手叫好或泪流满面,这就是“爽”。
http://i.imgur.com/Sa3GGuD.jpg
回想一下麦可贝旧作,虽然烂片居多,但每部烂片都有相当令人感动的地方,只是往往被其他麦可贝管不住自己的层面搞得廉价起来。
麦可贝的失败公式
譬如《世界末日》,两架航天飞机绝望地穿梭在小行星间、一次次致命失误纷至沓来、最后老布为了女儿女婿毅然牺牲、爆破如一生回忆胶卷飞过,多么感人!只可惜这片还是花太多时间在谈节奏太快却拖戏太长又太碎嘴的肤浅爱情,还有太多其实都是英雄但插科打浑太严重的配角剪影,硬是把这片令人打从心底要被渲染的倾慕与怜惜之情打了对折。
譬如《变形金刚》,大家都知道主角就是金刚、人类请少拍一点,光看每一次柯博文降落、变身、率领车队、仁慈领导、奋勇对敌、直到片尾一个人走在夕阳下说出几句其实很单纯但热血到爆的使命... 可惜每次这些热血台词都要配上西亚李毕福,人类角色真的不一定要写得那么屁孩那么碎嘴,一直让西亚在那边耍宝耍笨耍焦虑耍中二,还总是要请大黄蜂来撒泡尿演些低级蠢笨把戏,总是把整片格调打到三折。
譬如《珍珠港》,当年光看到预告与海报我就快要泪崩了,电影在日军一路低空飞过晾衣妇女还挥手叫小朋友快走,都看得见麦可贝对简单情感的强烈掌握,当然接下来的大轰炸尤其是某一镜炸弹视角坠落甲板更是扣人心弦;除此之外杜立德空袭与罗斯福宣战也掷地有声... 只可惜这片的基底还是一场兄弟共事妻子的廉价三角恋情,还拍得处处粉色卖萌令人哑然失笑,马上把整片的烽火儿女情打了对折。
至于神作《绝地任务》,其实我认为它距离崩溃也只是一线之间,毕竟在单纯热血的主题与精巧抢眼的动作设计与调度外,《绝》片一样在不少地方看得见准备插科打浑耍狗血的痕迹,还好尺度都做得很刚好,就成了将动作片成功软化的画龙点睛。譬如凯吉与舞会皇后老婆、譬如一直爱生气的沃麦、譬如旧金山电车驾驶员、譬如“我老头是苏格兰人”等等。但这片做得恰到好处就成为小幽默,而不像其他片做得肆无忌惮就变成低级,这是我认为《绝》片在麦可贝片单中鹤立鸡群的重要原因。
麦可贝的心诚则灵
那这一回呢,我觉得那个愿意管住自己的麦可贝回来了,也说不定因为这是一个真实事件还有原著回忆录文本,而使得麦可贝诚心正意向故事致敬的一面,成功驾驭了他无聊当有趣的玩世不恭?这部《13小时》其实还是再简单热血不过的故事。简单主题就是战士任务、没有奥援、自己一起努力到最后;简单感情就是家乡与妻小亲情、敬业与袍泽之情,一远一近、一个永恒一个当下。
至于生活中的插科打浑,当然有,只是都点到为止不会无限放大、而且屁来屁去的言语都很写实,还能得到军人观众评论“我们就是这样说话的”。看了令人摇头的小丑配角,当然也有,除了几位白目的 CIA高学历探员外还有开车会开错方向的,不过也都带着敬意而写实,毕竟危机起于无形谁也料不到、大难当前惊慌失措谁都可能乱了套,本片带着敬意拍出了荒唐,也继续拍他们在荒唐后努力弥补,而没有将任何人卡通化。
反而,本片的三圈角色:主角二人组 Rone & Jack、六人小组同袍、大使馆与 CIA同伴们,其实戏份相当均等,主配角间的界线不是那么清楚,人人该有戏时都有戏,人人戏份虽短却都在表现简单的主题,包括 CIA主管虽有点官僚自大但还事到临头还是要硬著头皮扛下来、CIA 女探员一开始只顾自己任务后来也跟着面对现实努力自救、翻译阿毛其实也不是战斗口译但只有上了再说、黑人保全没保护到大使馆也拼死要保护 CIA基地… 人人都在实践本片想说的敬业勇气,几乎没输给了主角二人组。
就是这层敬意,我认为是本片成功的关键,也让我们看见总是被人嘲笑的麦可贝的“心诚则灵”。具体看看本片的技术细节,除了麦可贝专长的动作戏与视觉张力之外,本片的简单剧情太过冗长、许多路程与镜头画蛇添足、节奏感缺乏有意设计的起伏、甚至主要角色们给人的印象都不够鲜明(一堆胡子大兵不容易分辨出来)… 看完整片我走出戏院只觉得好漫长,从头到尾到底有哪几场戏与哪些情节演进通通都忘光了,不过倒是热血沸腾又热泪盈眶的两个多小时,忘光了也一样酣畅淋漓!
麦可贝嘛,本来他的精华就是个扎实感性的“爽”,理性的剧情谋略与议题探讨都未必重要,反正那也未必是他所长,要真探讨了搞不好还画虎不成。看本片,很容易就会联想到其他几部主题似曾相识的电影,譬如雷利史考特《黑鹰计画》,或是班艾佛列克《亚果出任务》,情境类似但在不同导演手上,真的是各有千秋,并不因为麦可贝专长挑动基本情绪、少碰严肃议题,就让他的电影输人一截。
比《黑鹰计画》更投入
本片都直说了《黑鹰计画》的交战范例,的确以寡击众四面楚歌的情境完全似曾相识,不过雷导和麦可贝毕竟级别不同。《黑》片比起《13》一片主角更多却描绘得更加鲜明、巷战战术与对阵逻辑更加清楚、高潮迭起的动静节奏掌握更为强烈,还有雷导绝对不会忘记的国际政治与美帝大议题,一定会在高潮时掷地有声地丢出来,脱离动作片的层次而诉说更深层意义。
至于本片,看得出来就是单纯照时间顺序,时序的动静节奏是什么就拍什么,麦可贝能掌握的张力毕竟以单场戏而非以整体起伏见长,使得前段安静太久可能令人开始打呵欠、中段后激烈太久可能令人看得筋疲力竭,使得看完之后真的恍若隔世,回想起剧情记忆时一点也不清楚而乱成一团。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感性的投入呢?虽然看这片绝无法像《黑》片一样思考许多,但我们就像是跟着六位英雄一起度过了这漫漫长夜一般,一起纠结一起紧张一起被枪林弹雨席卷、最后又一起放松一笑欣赏晨曦的美好,这是雷导《黑》片相对冷静理智的风格无法比拟的。
关于议题,也是类似的感觉,《黑》片有从被俘的美军与敌人头目对质中,带出美帝议题,把观众从战场抽离出来严肃思考,毕竟雷导是不拍爽片的,因为以爽片来说这就是泼了一头冷水卸了气。《13》一片如果要谈严肃课题,绝对只是只字词组丢了就跑,绝不会让严肃课题把我们从四面楚歌的紧张情绪中抽离出来;唯一专心谈的严肃议题就是思念家人,因为它正是与当下浴血战斗对立的极端情感,谈这个议题不是谈严肃,而是增加爽片的张力。
比《亚果出任务》更谦虚
若不以军事对战,而以外馆撤离来说,《亚果出任务》的情境可能更像本片。同样都是敌国计画攻击、美国人员身陷重围、美国政府迟不作为、个别美国英雄挺身而出,这种电影对美国英雄“造神”而把外国“妖魔化”的风险很高。在这点上,我认为麦可贝这次的自制不但超越了自己过去的电影,也超越了美国爱国主义电影的心结。
有没有造神或妖魔化,一样往往是在一线之间,以《亚》片和《13》一片来说就只是对史实的戏剧化程度之别而已。同样是全部由美国人视角出发,同样看不清敌人的面貌,《亚》片就捞过了界,杜撰了面目狰狞的伊朗人,包括在大使馆誓言抓到漏网之鱼的疯狂追杀令、包括在市场遇到无来由就要找美国人麻烦的伊朗贩夫走卒、包括在机场恨美国人恨到眼睛喷出火来的青年军。这种极端的伊朗人当然有,是多是少谁也不知道,但在史实上平淡度过的出逃过程中凭空加上这些凶狠面貌,其心可议。
相对地,既然从美国眼光不识利比亚人面貌,《13》一片很谦虚地努力跟着有记载的资料走,不知道的就不拍,因此利比亚恐怖份子的面貌都是从远方看,大多还是透过夜视镜;偶尔近距离看,譬如在进攻大使馆时,他们像是起义一般举枪杀入,虽然凶狠但也没描绘他们嗜杀,甚至有个镜头是先把大使馆警卫抓出来之后才向室内乱射... 这些利比亚人有组织、有计画、甚至前仆后继超有决心,他们背后是有坚定理念还是残忍噬血?不知道的就不用多拍,从美国人看得见的有限部份看,观众自能在心里建立自己的假设。
虽然敌军如僵尸大军没有面貌,都给主角们一路打靶打得好爽,但最后还是给了那么一个令人忧伤的镜头,让一个个家庭的女人与孩子来认尸,然后双膝跪地仰天长叹,完全呼应本片核心主角念兹在兹的家人主题。这种平衡报导不用拍多,花 99%镜头聚焦主角、花 1% 镜头旁及敌人,自能将个人主题普世化,让观众在悲伤情绪上的“爽度”再无限延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CJBuUwd0Os
麦可贝,擅长动作、摄影、爆破、场面、以及最简单直肠子的热血感情,那就好好拍这些,自是一部有血有肉撼动人心之作;他所不擅长的严肃课题与争议论辩、他所无法驾驭的妙语如珠与微言大义,这些东西克制自己不碰就好,自能成就其他导演无法取代的一条独特道路。这一回,也许是《13小时》原著单纯聚焦士兵不问政治的视角,让尊敬史实与文本的麦可贝跟着交出了漂亮成绩,希望此后能继续掌握这个自制原则,必能再次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