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湾生回家──也是你我的寻根之旅

楼主: lyo1014 (lyo (Less is More))   2016-01-25 17:35:36
网志版: http://blog.udn.com/mobile/lyo1014/44652278
去年在姐姐和朋友的大力推荐下,看了‘湾生回家’。虽然先前已经听过内容很催泪,但
我完全没料到自己才看开头几分钟,就不受控制地流下眼泪,而且还是从头流到尾。
并不是因为内容有多温馨感人才让我有这种反应,虽然这部片确实很打动人心。最主要的
原因,还是因为我懂那种异乡人的心情。
所谓“湾生”,就是1895到1946年在台“湾”出“生”的日本人,他们有的是日本政府派
来治理台湾的官员或专家学者的后代,有的是当时受日本政府的广告宣传,梦想着开拓新
事业而来台打拼的日本平民子孙,然而在二次大战日本战败,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他们
几乎毫无例外地受令返回日本(称为“引扬”,取自日文“引き扬げ”,也就是从外国返
回日本,特别是二次大战后的返国)。
还记得几年前参加联合文学举办的文学营时,有一堂课的讲师曾说:“很多人担心自己的
人生过得不够精彩,没什么东西能拿来当小说素材,其实只要把童年经验写进去,就是一
部好看的小说了。张爱玲一生中所写的小说,就几乎不离她童年的所见所闻。”
张爱玲的作品我一本也没看过,无从验证这句话的真假,但这话却从此深刻地印在脑海,
令我至今难忘。仔细想想,影响一个人最大的,确实是童年。许多人即使到了成年之后,
仍难以摆脱童年时不愉快的阴影,或者津津乐道当时无忧无虑的生活,那时的经历,会让
人牢记一辈子。
就像我在看这部纪录片时,总是不时在内心惊叹,自己连一两天前发生的事都不一定记得
了,这些年过七八十的老人们,却能将几十年前住的城镇,记得那么清楚,一路上不时对
身边的导演和工作人员介绍:“以前这里是某某的房子,我就住在右转再往前一点的地方
,那里则有一块田,我都跟朋友在那里玩....”
是真的怀念到魂牵梦萦,没有一刻稍忘,才能做到这样的如数家珍吧?
(毕竟我们现在的“健忘”,往往是因为觉得那段记忆不重要,过了就算了,也不会特别
想去回想。若时时刻刻在内心反刍,应该就能数十年如一日吧)
许多湾生都是日本人在台湾生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日本”这个祖国对他们而言,只
是一个单纯的名词,或许因为在父母转述中,它是个进步而繁荣的国家,让他们多少在心
里产生憧憬或向往的情感,但对他们而言,台湾才是真正的家,是他们扎根的故乡。
看到这些回台寻根的老人们激动而又兴奋地寻找记忆中的人事物,像在将巨大的拼图碎片
一一拼回它们原本的地方;听到他们随口便能说出几句台语、哼出一段‘雨夜花’,甚至
中国民国国歌,忽然觉得血脉固然是一个人的源头,但成长经历才是形塑一个人的关键,
即使回到祖国日本,这些操著怪腔怪调日语、性格相对来说悠闲懒散、思想观念都与日本
本岛人不同的湾生们,反而像是突兀的“异乡人”──不得不离乡背景住在日本的“台湾
人”。
因此,当85岁的家仓多惠子在几十年后再次造访台湾时,这份精神上的满足,甚至能治愈
她肉体上的疾病,令她的家人也啧啧称奇。她对台湾的深爱,让她的丈夫儿子也因此跟着
接触、认识台湾,从一知半解、半信半疑,到转而深深爱上这块岛屿的风土民情。
“刚来台湾时,真的很惊讶,想不到在亚洲还有一个国家是不讨厌日本的啊。”
听了这句话,大概没有一个观众会不哈哈大笑的,但不知道有几人跟着想过,为什么台湾
人会与中国、韩国等其他亚洲国家不同,这么爱日本?
我想,大概就跟这些湾生之所以这么爱台湾的原因相同,是“落差感”造成的吧。
曾问经历过日治时期的阿妈,喜欢还是讨厌日本人?阿妈说:“以前我们这一带没什么日
本人,没怎么接触所以不知道,只记得日本警察很凶,但是不会随便打人,大扫除时会严
格要求大家把东西全搬出去。那时的治安真的很好,不用担心小偷,不像国民党统治之后
,都变得乱七八糟了!”
又说:“最初光复时,街坊邻居都很开心,‘国军’来的时候,大家都跑到街上去列队欢
迎,想不到都是些背着锅碗瓢盆、模样邋遢的人,大家都很失望。”
不少老一辈的人,应该都是从这种“万分期待”到“彻底失望”,从而怀念起日治时代的
吧。因为接管台湾的国民党实在太差,弄得民不聊生,后来的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
更是重创台湾,才让台湾人无限怀念起日本统治时的生活。
同样地,这些湾生起初听父母或长辈描述,以为祖国日本是个进步繁荣的国家,回到日本
,见到的却是经过战争摧残后满目疮痍、萧条败坏的景象,生活上既无法融入土生土长的
同胞,物质上又极度匮乏刻苦,在这种情况下,对台湾会加倍怀念,也就不奇怪了。
若当时接收台湾的国民政府将台湾治理得井井有条、若回到日本的湾生们受到同胞的热烈
欢迎并生活得开心愉快,想来,也就不会有那么深的“乡愁”产生了吧。
不过,当时台湾毕竟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人对台湾的感觉,与台湾人对日本人的感
觉,还是有微妙的不同。片中有一幕是88岁的富永胜到台湾寻故友,好不容易找到一位,
激动得无以复加、不断诉说著一起玩的往事时,那位台湾老伯却是一脸冷静,淡淡地对访
问者说:
“当时我们台湾人很穷,根本吃不到什么水果,他们日本人却是家里树上的水果掉在地上
,都没有人要捡。”
短短一句话,一针见血地说明了当时台湾人与日本人在处境与地位上的差异。
就像家仓多惠子多年以后才知道,当年她在北一女遇到的台湾学姐们,都是为了在学业上
──也是台湾人唯一能赢过日本人的地方──取得好成绩,拼了命地苦读,当时的她却毫
不知情,只单纯地崇拜学姐,觉得她们很厉害又聪明而已。
因为日本人就算成绩不好,也可以进北一女。
虽说这样的背景差异并不是湾生们的错,他们没意识到这样的差异,或也说明了许多日本
人对台湾人是真心相待,并不存有歧视的眼光,但看到这一段,仍让我小小地感慨了一下

其实说起来,不只日本人与台湾人之间有差异,世代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经历过
战争的一代,与生长在和平时代的年轻人们,思想观念都很不同。家仓女士的孙女就跟我
一样,有时会忍不住羡慕起那个“什么选择都没有,只要考虑怎么活下去就好”的时代,
现代社会选择太多,反而令人无所适从,百般苦恼。
但走过那段苦日子的人,肯定不会赞同这样的想法,因为就连这样的烦恼,对当时的人们
来说,都是种奢侈。
引扬时规定,日本人只能带走随身衣物和一千元,试想在台湾经营几十年的日本人,所有
身家怎么可能只有这个数目?想当然尔,那些本应属国家所有、日本拿来作为战争赔偿的
田产、工厂、房屋土地等,自然都被国民党吞为己有了,否则怎会有惊人的党产出现呢?
至于片中另一段寻根之旅的主线,则与一般湾生相反,是在日本而非台湾。当时日本人按
规定必须回国,但也有部分人因为与台湾人结婚生子,得以留下。不过,本名片山清子的
郭清子际遇又有不同,她是母亲出于经济考量卖给郭家的童养媳,当时她年纪小不懂事,
长大之后才从郭家口中得知真相,当下受到不小的打击。
在她心里,一直认为自己是被母亲“抛弃”的,而对母亲怀着怨怼,却又无法压抑对母亲
的思念。为了达成这份寻根的愿望,她的丈夫、女儿和孙女数度造访日本,努力替她打听
生母片山千岁的下落,终于在剧组的协助下,找到片山千岁的墓,并查到她之后似乎没有
再嫁,一直孤零零地生活,也一直为抛下女儿一事懊悔,因此明知无用,仍替女儿在日本
报了户口....
这只是战争时期一个悲伤的故事,绝不是唯一一个,但看到已经生病插管、无法言语的片
山清子,在听到家人回报的佳音后,虽然表情有些呆滞,眼中仍不断溢出泪水,我也不禁
跟着泪流满面。
这部纪录片的原案,也就是同名书籍的作者陈宣儒,是湾生的后代,她的日本名田中实加
,就是日本外婆取的。她之所以愿意花费十二年的时间,不计代价,苦苦纪录寻访,替众
多湾生们了却遗憾,或许也是出于一种寻根的欲望吧。透过这样的过程,让那段尘封的历
史,得以重见天日。
毕竟,国民党统治台湾时,不遗余力地扫除日本留在台湾的“余毒”,推行国语运动(正
如日本当年的皇民化运动)、拍摄抗日爱国影片;日本政府则把这段海外殖民历史引以为
耻,刻意淡化,以致现今许多日本人,甚至不知道台湾曾是日本的殖民地,而在来台旅游
时,被许多操著一口流利日语的中老年人,与满坑满谷的日本相关产品所震惊。
经历过日治时期的老一辈台湾人、回到日本的湾生、随国民党来台的中国人──无论是自
愿来的、被抓来的,还是被骗来的──其实都是一个个寂寞的异乡人,被残酷的时代捉弄
,只能随波逐流。因此去深入了解、正视这段复杂的历史,对每一个生活在台湾这块土地
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寻根”,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有着什么样的过去。
因为篇幅有限,电影只挑几位湾生来纪录,但听说在同名原作中,还有更多值得一观的动
人故事。我打算利用年假把这本书看完,到时再来分享心得啦。
作者: OnePiecePR (OPPR)   2016-01-25 17:51:00
作者: jk200333 (chu)   2016-01-25 18:16:00
谢谢分享
作者: saqucka (saqucka)   2016-01-25 18:21:00
现在才写心的 我还以为有出DVD了
作者: beautyu (我不会接水球啊!)   2016-01-25 20:22:00
推。我也以为是看dvd
作者: caeci (巴山夜雨)   2016-01-25 20:37:00
感谢分享感谢分享
作者: nocp4321 (小镁)   2016-01-25 21:28:00
想看! 都找不到场子了QQ
作者: ilovemika65 (小胖丁)   2016-01-26 07:27:00
推,看书看电影都很感动
作者: kinnsan (覇津根魅苦亲卫队)   2016-01-26 13:21:00
人家是田中实加啦 不是实代XD
作者: hd9040 (也许吧)   2016-01-26 20:12:00
1985到1946?XD
作者: kai0716 (kai)   2016-01-26 22:41:00
应该是8跟9打反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