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爱情失控点(irrational man)

楼主: zamkao   2015-12-04 08:40:53
◎好读版:
http://www.philomedium.com/taxonomy/term/131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37640659
[心结] 情人眼里出西施
单身的哲学教授 Abe,他对生活的一切早已麻痺,成天蛮不在乎的酗酒,还因为了无生趣
的心理状态造成阳痿。某个夏天,Abe 来到一座小镇的大学教书,在这里她和崇拜他的学
生 Jill 展开师生恋,又和化学系任教的同事 Rita 存在不伦关系。
Abe 原本一心寻死,没想到却在偶然的情况下,决心为一位遭受司法不公待遇的女士讨公
道,他要让那位徇私的法官付出生命代价。Abe 开始构思一场完美犯罪,而这个捍卫正义
的念头,使得他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他开始恢复开朗、热情。Abe 的计画成功了,可惜
一连串的阴错阳差,使 Jill 发现 Abe 就是谋杀法官的凶手。Jill 劝 Abe 自首,并威
胁要告发他,Abe 为了不失去自由,动了除掉 Jill 的杀机。
§ 理性是什么?
对于理性,古希腊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
中,理性是人异于其他动物的一种天赋,通过发展自己的理性,加以实践,才能获得真正
的幸福。在《尼各马科伦理学》第三卷第四章,亚氏明言“理性的趋向本身就是善及行善
的目的”。第十卷第六章,亚氏更进一步表示,幸福的本质包含着一切我们讨论的德行(
友谊、精神之乐),其也是人发于本性追求的实践目的。并且幸福不是受摆布的被动状态
,幸福本身即是一种实践活动。故“幸福本身就是它的目的,就是欲求本身的对象。”
理性的行为,可通过人自身的理性能力,综合外在经验,互相辩证以为判准,既是主观的
,也是客观的。理性是人与世界,与他人之间有所关联之所在。[fn]如学者评述:“在亚
里士多德的传统里,理性被认为是人发现自然法、趋善避恶的手段,也是基于统一、清晰
和辉煌的理性原则进行审美判断的工具。”
从中推演,人之所以有了理性,仍犯恶行,主要也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人自身拒绝听从内
在理性的声音,其二是经验不足。好比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认为今天一个人如果想获得政治
方面的知识,不应该找那些好辩的智者,而是向一位真正的政治家求教。
针对第一点,选择向善或向恶,亚里士多德同他的老师柏拉图有类似看法,都认为在人的
“理性”与“欲望”,这双头马车之上,人们的“意志”有选择听从前者或后者的自由。
简言之,人天生具有理性。通过此能力,人能分善恶,但理性不具有行为的强制力。所以
我们或许可以承认人人皆有理性,但我们无法要求人人皆听从理性。
这和孟子的看法不谋而合。《孟子.告子下》,曹交问孟子,是不是“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回答“是。”
曹交追问,为什么我没有成为尧舜。
孟子回答:“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简言之就是“想成尧舜?做就对了!”
曹交的态度让我们意识到,尽管人们可以认知尧舜的言行,理解道德词汇,但不见得会听
从理性认知行事。孟子则和亚里士多德同样强调,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
§ 非理性的魅力
理性很强大,但一个人内在的其他声音也不小,在理性与种种非理性的力量面前,意志如
果懦弱,就会被非理性的呼唤牵着鼻子走。按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跟从理性,实现理性活
动是奔向幸福的唯一途径,正如孟子认为跟从善性便能成尧舜。
然而,强调理性的哲学,并没有在哲学史上一直保持主流的地位。对于理性之外,非理性
的欲望、超理性的灵性等人的天赋,不同的哲学家各有偏执。
好比一位满口存在主义,动不动就说生命没有意义,酒瓶不离身,绯闻满天飞的中年男子
,竟然刚好是位“哲学教授”。
做为伍迪.艾伦又一部探讨爱情哲理的电影,《爱情失控点》中的谋杀与出轨早不新鲜。
从英文原本的片名 “irrational man”,直译为“不理性的人”,方能窥见伍迪.艾伦
试图在这部电影讨论的问题点。伍迪.艾伦所关注的,显然不是“理性是什么”、或者“
哲学是什么”,而是“非理性的魅力”是什么。
电影中,Abe 做为哲学教授,他态度傲慢、自以为是,嘴巴上对康德严肃的道德律令说得
头头是道,但他自己面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却做不到。康德认为说谎是不对的,可 Abe 从
头到尾都在说谎。对于自己谋杀他人的行为,他自认是为民除害,十足的英雄主义。
另一方面,颓废的 Abe 是校园中的万人迷,对他充满好奇心的人们一位接着一位和他坠
入温柔乡。出身好人家,一辈子活得规规矩矩的女大学生 Jill,在 Abe 身上寻找到浪漫
小说中的自由,她老想着要“拯救”对生命失去热忱的 Abe,不惜献身,放弃门当户对的
男朋友和资源丰沛的家庭。
她们通过 Abe 的言行举止,分别产生了她们各自对爱情的想像,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在条条框框,一成不变的生活之外,与其说是渴望自由,不如说对改变的幻想,使得她
们甘愿犯险。毕竟想像的画面,充满无限可能。所以并不是 Abe 这个人真的有多好,而
是 Abe 唤起了她们更大的想像力。就像毒品,并非毒品本身迷人,而是毒品引发吸毒者
自身各种虚幻的快感,使人深陷这构想出的天堂乐园。
§ 春梦了无痕
当 Jill 发现 Abe 是言行不一的杀人犯,她很快的“恢复理性”,所有的浪漫都消失了
,她清醒的速度,仿佛从来没有爱过 Abe。突然她觉得还是本来门当户对的男朋友好,那
些浪漫的憧憬都比不上安定的生活。
伍迪.艾伦讽刺了浪漫小说中的爱情,大难来时各自飞,哪来的坚贞不移。
又讽刺了中产阶级(Jill)的年轻人,他们过著布尔乔亚的小资生活,总是一面奉公守法
,一面以挑战规范来发泄自身对自由的渴望,但当麻烦来临,他们还是会躲回原本舒服的
小窝。他们终将发现,自己是羊,不是狼。
并且好好的讽刺了哲学家在内的知识份子,嘴里一套,手上一套;表面一套,里面一套。
什么理性不理性,真正能在考验中实现理性至上、性善论的根本没几个。
撇开 Abe 和 Jill,Rita,真的和丈夫提出离婚的要求,打算跟 Abe 远走高飞。可是
Rita 如果知道 Abe 是位杀人犯,她还会为这段感情奋不顾身吗?倘若成行,她会不会有
天也和谋杀法官的 Abe 一样,在更大的考验来临时,退缩并做出自打嘴巴的行为?
使人盲目的,岂止爱情。当我们过份的沈溺于自身的想像:幻想某件衣服穿在身上,会特
别好看;幻想某个人肯定跟外表一样温柔;幻想就算今天不写作业,明天也能把作业写完
……
无论是 Abe 或 Jill,理性的声音都顺着他们的意志,时而成为抉择背后的执政党,时而
成为在野党。毋宁说,他们是选择性的在聆听理性与非理性的声音,然后按照自己当下的
情绪与喜好,决定哪一边的声音更有“道理”。理性如此微不足道,显现人性如此经不起
考验,但为何我们要刻意考验人性呢?
这又回到哲学家本身,到底哲学家没事挑人类的毛病,能够给人类带来些什么?经不起诱
惑的还是一错再错,在错误中似乎才能真正学到教训。综观整个人的历史何尝不是如此?
浪漫的爱情与哲学同病相怜,一场有闲阶级偶尔做的春梦。“咕噜……”伴随饥饿的信号
,再荒唐的春梦也比不上清醒时,热腾腾的一餐。
[解语] 人性面前,众身平等。
◎好读版:
http://www.philomedium.com/taxonomy/term/131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37640659
作者: awl281 (期中考到了一个糟)   2015-12-04 10:31:00
要看要快欧...可能要下片了..不过我认为结局有点草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