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

楼主: zamkao   2015-12-02 08:15:52
网志图文版: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37423484
《别让我走》
出于日裔英籍小说家的改编电影《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让我想起Robert
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在Sternberg理论中,组合成三种片面的爱,以及一种完整的爱:
a. 承诺 + 亲密感 = 友伴之爱。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恋爱,比起恋人,更像朋友,他
们可以做终身的伴侣,但不会有超乎寻常规范的激情。
b. 亲密感 + 激情 = 浪漫之爱。常发生于爱情故事,诸般爱到天荒地老,甚至愿意放
弃一切,勇敢冲破禁忌,不理性的爱。
c. 激情 + 承诺 = 虚幻之爱。肉体的激情和空泛的承诺,缺乏真正明确的结合基础
,仅有性吸引力激发出的短暂迷恋。
◎ 激情 + 亲密感 + 承诺 = 圆满之爱。在生理、心理;物质、精神皆备,经得起情
感与理性考验的爱。
§ 爱恋关系是复杂的共同体
《别让我走》进行了一场爱的辩证,这个辩证预示结局。
Kathy、Ruth和Tommy是海尔森寄宿学校的学生,他们是复制人,存在的使命是为“普通”
人类提供移植器官。
怀抱追寻自由的一点勇气,Kathy一行人逃离寄宿学校,他们去找传说中的“画廊夫人”
。据说如果一男一女能在夫人面前提出相爱的证明,就能获得赦免,多活几年。
Ruth和Tommy之间的吸引,很大一个程度是建构在性的激情之上,并潜藏着Ruth为了求生
,企图将Tommy做为面对画廊夫人时,得以延长寿命的共同体。Kathy顾念三人间的情谊,
也以为Tommy和Ruth当是一对,所以她始终将自己的爱意埋在心底。
在我的理解中,Sternberg的三角理论对三种表现的突显,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每段关系中,三种爱交杂着,只是有时其中一种特别突出,好比完全的肉体情欲,但即使
是肉体情欲,也需要参与者有对彼此的一点信任感和好感,否则就成了一场性犯罪。但三
种成份的比例变化,会发展出不同的关系模式。
三人之间,从陌生人发展为友伴之爱,然后通过他们对爱的不同理解和表现,在三角──
毋宁说三种极端状态──变动着,但最终他们都朝向圆满的爱集中。
我相信精神上的爱恋,和肉体上的情欲需求都是人的天性。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最后会假
戏真做,因为关系的积累,没办法像算数学一样黑白分明。跟自己说“我可以无情”、“
我很理性”,到头来不过是自欺欺人。
相反地,有些人放弃结合的可能,以为只要静静的守候令一个人就能满足自己对爱的需求
,这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看法。爱的左邻叫“占有”、爱的右舍是“妒忌”。
貌似自私,但自私才是爱的本质。所以越到生死关头,Tommy越发感受到内心的真实呼喊
,Ruth间充满激情的交媾或种种美好时刻,都被他和Kathy间恬然寂静的内在情感敲碎。
岁月无多,更要直面自己的心,自己真实的爱恋。
Tommy和Kathy彼此相爱,他们找到画廊夫人,但迎接他们的不是美梦成真的消息,而是无
处可逃的噩耗。确实某些有志之士,想通过寄宿学校养成的孩子们,来证明复制人有灵魂
,好让人们可以放弃将复制人视为“器官移植载体”的想法。但当人们面对病痛与死亡,
复制人是否有灵魂,是否和常人属同类便显得一点也不重要。
Kathy、Ruth和Tommy,他们注定要贡献他们的肉体,在约莫三次器官移植后,跟屠宰场的
猪、羊、牛、马一样,将自己被切割的身体,曾经爱过、恨过、哭过、笑过的生命献祭给
人类,然后彻底被遗忘。
§ 他们为什么不逃?
所有的爱,都是在一个大环境底下展开的。每个人都像一颗种子,老天要你种在哪里,你
就得种在哪里。可能是富人的窗台,可能是贫瘠的石阶缝,可能在荒凉的芒草间,可能在
肥美的土壤上恣意的吸收养分。
回想上一次观看改编自石黑一雄小说的电影,是安东尼奥.霍普金斯主演的《长日将尽》
(The Remains of the Day)。
两篇作品的基调都在不平等的土壤上发育,《长日将尽》中,男主角是贵族家庭的管家,
而他和女仆之间的爱恋,因当时阶级的风气,不得不以暧昧的方式进展。
《别让我走》,扩大了阶级的无奈感。普通人类就像马克思眼中的“上层建筑”,在经济
与意识形态的基础上,他们主宰社会“下层建筑”人们的一切活动。
更可悲的是当三人寻找他们的本尊,Ruth发现自己的本尊一点也不特别,跟自己没有什么
差别,是一位生活庸庸碌碌的平凡女性。三人忠于意识到,就算能证明常人和复制人在各
方面别无二致,也改变不了被歧视的事实。
当你处于社会的底层,你没有选择的权力。
“就算想逃,又要逃去哪里呢?”无论去哪,复制人永远不会被当人看,他们是常人眼中
的工具。所以他们没有逃跑,Tommy在怒吼一阵后,最终平静的躺在手术台上。
§ 爱,在大环境底下显得微不足道
就像现代社会的多数公民,Kathy和其他人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教育使人们学会
顺从,而非改变社会的勇气。他们接纳了自身的命运,尽管对生命被决定有所不满,但他
们大体还是接纳自己出身的意义。有时当我们以为可以在体制内找到答案,很可能这只是
被驯化的结果。
从后设的角度来看,Ruth的本尊,或许在常人阶级里头,也不过是活得卑躬屈膝,饱受社
会不公对待的居民。跨越体制的代价很大,要有牺牲自己的勇气。这一点,复制人做不到
,常人也做不到。
每个人都在生活中,在阶级社会里,承受着自己的命运。
吊轨的是,表面上你有权力选择爱的对象,但那也是在你的圈子里,你打不进其他人的社
会。在不同的社交圈看来,你是异邦人,一位外来者。就像四九年,被迫分隔于海峡两岸
的男男女女,或许曾经有过海誓山盟,但海誓山盟也无法抵挡时代的洪流。
爱被冲散、关系被冲淡,时代大于爱情。或许这是另外一个不逃的原因,对Tommy和Kathy
而言,在短暂的一生中找到那个人,生命业已圆满。而失去好友和挚爱的Ruth,同时失去
继续为生命抗争的理由。
§ 解开三角习题
在爱中我们见证自己的卑微,在时代中我们见证生命的渺小。
从宏观的大时代下去看,多角关系其实也没那么重要。我们当下的选择,都可能随着时间
有所变动,而即使我们想要有所做为,可能环境也不允许我们那么做。就像撰写《今生今
世》的胡兰成,他周游于不同女人之间,有人形容他像一位集邮者,可他自认像贾宝玉,
对每个女人都是真爱。可最终他也被迫在战乱中离开家乡,四处寻觅一个栖身之所,更不
是每个女人都会留在他身边,他能掌控的只有笔下那些自以为是的感触。
当一个人陷入多角关系,从Sternberg的理论逻辑来看,是否唯有放弃多角关系,才有可
能臻至圆满之爱?
如果我们只求表面之爱,不在意完满,又考量天长地久终有尽头,还包括时代的考验,那
么多角关系在这个标准下,真爱存在。如果我们要求爱必须永恒、纯粹,那么圆满之爱便
显得极度稀有。
有些人对爱的标准似前者,有些人用一生追寻后者。无论那是什么,唯有爱的行动才能证
成圆满之爱的存在。
当Kathy、Ruth和Tommy口中吟唱“别让我走”,他们可能是对爱人诉说,可能是对这个美
好的世界,也可能是对那些残酷的人类,表达自己渴望活下去的愿望。
无论那是什么,至少有一件事对常人和复制人同样公平:“社会不正义、关系会变化、生
命无常。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走。”
[解语] 我们也许无法理解爱,却必须学会接受爱、恨和衍生的情感,正如我们学会接受
生命的不公平。
网志图文版: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37423484
作者: amuro0126 (时间在攻击自己)   2015-12-02 08:24:00
推~ 整个气氛都超虐
作者: hydeless (海德)   2015-12-02 09:16:00
小说比较神,电影氛围打五折
作者: xxx22088 (xXx)   2015-12-02 11:05:00
看完心情糟透了...
作者: watermob (小小野猪兽)   2015-12-02 12:31:00
科幻片,推ㄧ个
作者: pillmedicine (丸)   2015-12-02 16:13:00
超喜欢这部
作者: missdoughnut (米豆喃)   2015-12-03 00:41:00
Ruth不是没找到本尊吗?他们看错了不是?
作者: jackson378 (阿仁)   2015-12-03 07:48:00
推这部片。相当伤心的一部作品。
作者: bluetree (meringue者站内信)   2015-12-03 09:10:00
好看但看完心情很沉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