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部默默掉泪看完,
看完立刻想再看一次的纪录片,
不只为黑鸢落泪,更为这座我们所生存的岛屿。
俗称“老鹰”(台语:鶆鹞Lāi-hio)的黑鸢以及观察者沈振中老师,是本片主角。
除了黑鸢,台湾的猛禽类,如:
大冠鹫(蛇雕)、红隼、鵟、凤头苍鹰、林雕等,也在本片稍露英姿。
张开双翅足足有180cm的林雕,穿梭林间的身姿实在太美了~>////<
山林魅影:林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LL0DGZtq8U
大冠鹫与黑鸢的空中缠斗也很精彩
大多数的猛禽栖息在山林间,
而黑鸢的栖地与人类生活空间重叠,
牠们会捕捉活体动物,但更多的是食用腐肉,
换言之,牠们是自然界清道夫的一员。
由于片中记录的时间跨越二十年之久,
观赏之际,新/旧画面的画质难免落差较大,
但看着黑鸢在大银幕上的飞翔姿态,
不论是悠闲地展现边飞边进食的绝技 (真好,边走边吃没人管XD)
或是像片落叶般翻飞空中、与同伴追逐嬉戏,
搭配着片中优美的配乐,仿佛也能与之同游(另类“逍遥游”)。
觉得最可爱的是,
黑鸢独自或与同伴在空中玩抛接游戏时 (啊,好像狗狗啊!)
一根树枝、一个塑胶袋,
啣得起来、带得走的,牠就能边飞、边丢,
不论是直线坠落或前后飘摇,一个起落、回旋之间,黑鸢又将它紧紧咬住了,
也许,这对牠来说,只是寻找筑巢材料时,打发无聊路程的游戏罢了。
如果没记错的话,
这一段画面搭配的是原住民(不太确定是哪一族)歌曲,非常之动听!
看黑鸢好像孩子般地尽兴在空中戏耍著~感动
啊,我的眼泪又来了!QAQ
当黄昏时刻降临,
黑鸢逐一回到夜栖地(沈老师称之为“晚点名”时刻)
仍然会不断追逐盘旋在天空,直至夜幕落下,
因为族群的稀少,更显得这一刻的团聚尤为温馨,
或许,这样的念头太过感性(←→绝对不会想用“温馨”来形容群聚的秃鹰)
但这是沈老师在片中真实传达给我的感动。
起初,他在基隆外木山研究黑鸢生态,
三个黑鸢家族不同的悲剧命运,带给他重新省思台湾生态的契机,
听他为黑鸢写的追悼文,让人落泪;
看他2001年远赴香港、中国广州、日本、印度、尼泊尔五个国家考察黑鸢生态,
为香港、日本、印度、尼泊尔的黑鸢数量之多感到震惊,
并且反思:比香港大的台湾,为什么黑鸢数量如此少?
同时,也见到日本的人与鸟与自然共存的和谐,
黑鸢像鸡羣一样伫立田野,也能在城市里自在地享受人们向上抛喂的吐司;
而印度的农村里,穷苦的人们仍不吝于分享食物给鸟/动物,
更令人震撼的是,黄昏到来之时,
溪流旁的一棵大树上所栖息的黑鸢(387?)就超过全台湾已知的数量。
黄色标记的那个国家,有句旁白是这么形容的,
大意如此--
前往广州的火车经过无数的农田、湿地,
原本期待(黑鸢)的沈老师,最后只看见十几只小鸟飞过。
跟台湾的情景差不多,却与日本、印度、尼泊尔相去甚远。
台湾海峡东、西两岸的人们,究竟做了什么事,
让辽阔的天空变得如此寂静?
追随沈老师脚步,踏上研究黑鸢生态的年轻研究员林惠珊,
2013年在屏东找到了黑鸢羣族消失的可能原因--农药、灭鼠剂,
喜食腐肉的黑鸢间接成了被害者。
一如大家所知,台湾每公顷土地的农药使用量是全世界第一,(另类台湾之光?)
但没有了农药,真的无法从事农作吗?
片中记录的同一块屏东红豆田,
2013年 因为使用了农药,导致鸟尸遍地,
2014年 当地主不再使用农药,一旁未受落叶剂影响的植物,
绽放的黄花旁有纹白蝶飞绕,连白鹭鸶也重回土地之上。
仅仅改变施作方法,就看见了一丝希望:
是否有一天,黑鸢会重回台湾的田园中?
让我们得以重温“老鹰抓小鸡”的时光。
为了研究黑鸢生态,沈振中老师不惜辞去教职,以呵护子女般的用心,
自1994年起,发愿以漫长的二十年时间投入观察、保育黑鸢的行动,
其精神毅力令人感佩,
与其说这是一部黑鸢生态的纪录片,
不如说,它真实记录了人与鸟与土地之间那份厚实的动人情感,
然而《老鹰想飞》又不仅仅记录沈老师个人对黑鸢的情感与了解,
更深刻的是,
当你发现天空不再有鸟类翱翔,以为牠们只是另谋生存空间而离去,
事实的真相却是牠们已遭这片土地大量毒害,
人们生活在这片毒杀鸟、鼠的土地上,种出各种粮食蔬果,持续毒的循环。
若说《看见台湾》让我们低头端详了台湾遍地的创伤,
《老鹰想飞》就是让我们惊觉失去羽鸟翱翔的天空,竟如此孤寂荒凉,
前者是冷静且有距离地看着土地的伤,
后者则是黑鸢以死亡警示著大地的殇。
最后,一点善意的小提醒,
片中有进食、解剖、尸体、内脏与垃圾场画面,不太适合搭配食物享用~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