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黄金时代:爱要“为己”,还是“为人”

楼主: zamkao   2015-11-17 15:24:25
网志版: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35883869
[心结] 爱得自私,有错吗?
这个问题,本来搁在案头好长一段时间,写了几次都有感狗尾续貂,没法把这个经常被问
到的难题写完。
没想到前些日子,先是看了电影《萧红》,接着看了《黄金时代》。接着抱回剧本,搭配
萧红写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断断续续的看完后,对自私与爱情的交错关系,悠
然地云开雾散。
§ 写以为己
临汾,萧红和萧军在一起六年,爱了六年,也吵了六年。她还怀着孩子,萧军就爱上她,
和她上床,然后带着她在中国各地流转。走过那么多刻苦的道路,好像幸福的彼岸就在不
远处,但他们像是都不再愿意继续欺骗自己──那个彼岸总有一天会来,只是跟随自己上
岸的,怕并非眼前人。
萧军和萧红,就像现在台湾许多年轻文字创作者的缩影。
萧军醉心创作,同时关注社会与政治议题,国家有难,他不愿意袖手旁观。放在今天,他
会停笔去凯道创作,和伙伴一起绑上黄丝带。将所见所闻,以及他对社会与政治议题的理
论写成一篇篇洋洋洒洒的专论,好让自己参与进改变国家命运的历史洪流中。
萧红说自己不懂政治,她的人生观很纯粹,“我只想找个地方安安静静的写作。”她也确
实做到了这一点,写自己对生命、生活与生存的所有感悟。被动的在波涛汹涌的时代,为
了如星芒的边缘一般渺小的愿望,颠沛流离。仿佛长期做为命运的玩物,早已坦然。
在萧红的短篇小说〈后花园〉尤其可以读到人生于世的无奈,仿佛在她的眼中,生命的进
展是有限选择中的一扇窄门。
当生命寥寥可数的可能性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既接受,又不接受。终有一天这都不重要,
也不需要想。如萧红笔下,主角冯二在倾慕的小姐出嫁后,对生命的眼光一下子变得尖锐
。但最后,他接受了生命的现实,和一位心境相似的寡妇成婚,有了孩子。之后老婆、孩
子相继过世,物换星移,但冯二的心有如石磨子,动和不动已无分别。
“不问世事,沉溺于创作”,每每于民初动荡时代为背景的电影中,这类人通常是被编剧
和导演批判的头号公敌。面对萧红,我们却没有办法轻易的去说她,因为她不属于随波逐
流,偏偏又混得特别好的人,她是战争底下的难民,跟其他社会底层的人活得一样卑微。
尽管跃上文学舞台,她也没有因为站在那个舞台上,就从此过著小资的生活。
也许她的不幸除了时代,除了命运,还要怪罪于她自己的性格。但她受的苦,使她在文学
上的专注,这项她自己求来的救赎,显得振振有词。
§ 人己间的云与雾
对事业的爱,或是对伴侣的爱,经常以“自私”两字做为指责一个人不懂事,过份注重自
我感觉的批判。对此,我想起《论语.宪问第十四》一段话: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对于这段话的解释,《颜氏家训》说得分明: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
;今之学者为己,脩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
华也,脩身利行,秋实也。
颜之推以为不能单从字义上把“己”当成自私的同义词,也不能把“人”简单视为“推己
及人”之意。所谓的“己”和“人”在不同目的的人身上,各有不同诠释。
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 为己其实是“自学”精神。
自学不是放弃学校体制,而是打破学校的藩篱。自学的精神也不是体制外的专利,适用于
任何阶段的学习者。进而,为己,自然学起来常保乐趣。为人,学习的热情与世界交会,
真正落实为具体事物,增进社会福祉。两者皆发于初心
相反地,某些人不谈个人学习的热诚、道德的培养,他对己身的追求是谋职、仕进,为的
是实质利益。在他们眼中,缺少内在学习动机,他们的动机往往是外在的,受他人的眼光
,社会的价值观而变动。有时他们做了一些有助于社会的事,并非为了他人的幸福,而是
为了获得褒奖。
§ 爱以为己
如果将“学”换成“爱”,什么是“自私的爱”?
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那些口口声声“我是为你好”的长辈、伴侣、朋友,他们可能只是
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论断你,还妄想要改变你,好让你变得跟他们设想的一样美丽,而非接
纳原原本本的你。
有些人唱着“我们要一起努力”的调,执行起来倒是竞选标语,所谓的一起是以他的目标
为目标,并不存在两个人共同协调出来的新方向。
自私的爱所带来的痛苦,源于把伴侣当成完成自己理想的工具:他不爱对方,而是对方给
自己带来的附加价值。
自私的爱会以多样化的方式体现,像是给孩子一切,然后要孩子照个自己的计画成长,一
旦孩子偏离预期,不惜用威胁、哀求等等方式,就为了让孩子重回控制。或是每次趁著醉
意对伴侣使用暴力,之后又跪地求饶,不断循环“失控、道歉;道歉、失控”循环模式的
枕边人。
社会上,还有些人用某一套高道德标准去框架他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以我尊你卑的姿
态,自以为苦口婆心的在“教育”民众,“积功德”。说穿了,他们没有真正用敏感的心
灵去体察他人的感受,他们是冰冷的旁观者,随时等著狩猎那些心志不够坚定、缺乏主见
,徬徨无助的灵魂。
自私的人非常脆弱,因为他们如果不利用别人,就没办法好好的活下去。
他们走不进别人的心,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别人也走不进他们的心,因为别人都只是自
己向外投射的东西,不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灵。
如果学以为己的正向精神是“自学”,爱以为己的正向写照便是“自爱”,而非自私,是
“为己,以补不足;为人,行道以利世”的展现,在爱的滋味里见证自己的软弱与自卑,
故在爱中学会坚强。对于爱中的伴侣关系,所作所为能真正呼应对方内心的声音,贴近对
方的需要。
§ 时代中人:既为人,也为己
回过头看,萧红自私吗?她完全忠于自己的心志,正是在乱世中,天真的保有自己对写作
的热爱,在文学的世界建构一个理想国。放在整个文学的世界与历史,她做的是开疆拓土
的大事。
萧军自私吗?他忠于自己的理想,尽管蛮横,但至少他不是为了慕得虚名而打游击──这
也是他的魅力之处,无论喜欢的人是否声名狼藉,是否许有婚姻,他都说爱就爱,却也说
走就走。
萧父为了不想被女儿玷污家族名声,连夜搬家,和女儿恩断义绝。汪恩甲、端木、骆宾基
,他们都曾一度守在萧红身边,但他们分别怀着的是什么心?是一时间对女神的崇拜,还
是真正接纳萧红整个人的光与暗?
若从“为人”、“为己”之分来看《黄金时代》中的每个人物,哪些是可爱的,哪些是可
恨的?哪些是徒慕虚名,实则自私;哪些又是似自私,实则无私?
那些围绕着萧红而生的人,同时也有其他人围绕着他们而活。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时代
,但有人花了很多篇幅去写貌似客观的历史,他的笔下是时代的全貌。
有些人像萧红,在爱情与文学的世界,不刻意向鲁迅、矛盾、萧军等试着纪录历史大江大
海的伟大人物致敬。她不企图影响身边的人如何生活,正如她离开萧军,选择端木,她就
是想换个生活方式,而非求要求别人换成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她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文章,以饱受折磨的一生实践一位艺术家对创作的谦卑。
[解语] 凡事量力而为,才能恰到好处。
网志版: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35883869
作者: jasonmacaca (jason)   2015-11-17 21:15:00
作者: s488760856 (艾莉丝)   2015-11-18 08:05:00
推:好认真的影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