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Xylo1321 (Open Ears)
2015-11-09 15:14:54 因为喜欢间谍和二战的题材而去看了这部电影。阵仗很大,号称是“抢救雷恩大兵”
的原班人马,虽然那已经是我小时候的片子了,对汤姆汉克也没有特别喜爱,但仍因为这
些因素对此片抱有相当程度的期待。
以下有大量不负责任吐槽,不喜者请左转。
“逮捕间谍的过程”
故事一开始就把镜头摆在这位年迈的俄国间谍“鲁道夫.阿贝尔”身上,从画面上可
以得知他伪装的身分是一位画家,在他接到电话(我将这通电话理解成收取情报的电话)
出门后,他家和他路经的突然出现一大堆国安局探员,貌似是收到情报准备对围捕间谍,
但是追捕途中却迷失在人群与地铁之中,在鲁道夫惬意地走上路面后还跟这些探员擦身而
过,所以我在想这些人到底在追什么东西?他们知道自己的目标长什么样子吗?真让人一
头雾水啊。
然而过不了多久,鲁道夫在他的公寓中打开最后一个情报之后(不得不称赞这边的对
于情报的加密设计,非常精巧)又突然有大批探员冲进他家,对他家展开搜索并且逮捕他
,这里又让我很疑惑,因为此段并没有演出他被抓到什么马脚,可是他却仍然被捕了(多
达二十项的罪证),如果国安局已经掌握了他是间谍的情报但为何前面又要安排那种认不
出人的桥段?
“配角的刻画不足”
先说,除了鲁道夫以外,我认为其他所有的配角几乎都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当
然也许啦,导演认为这些人不太重要,可是魔鬼藏于细节,有些时候这些掌握大局的人太
容易被说动了,这会让人感觉主角的任务好像根本没什么难度。
画面转移到唐纳文时,他在事务所的对话与安排没有什么问题,可当他被告知要接这
个棘手的案子以后,好像也没有什么抗拒,倒是这边安插了一位他的“助手”被强制加班
的桥段,而这位助手刚好是他女儿的男朋友,我原本期待这位助手可能在往后可能会有一
些戏份,但却是什么也没有!既然他一点也不重要,那我只能理解成这里的安排是刻意要
制造娱乐吧……
法官。法官一看就知道是偏袒政府的一方,这也确实是应该的,唐纳文多次对诉讼提
出质疑却屡屡被退回,加上律师事务所这边也希望这个间谍被判死刑,整个诉讼程序一直
走到最后看起来都没什么希望,但是主角不能打酱油,所以他直接私下去法官家里找他谈
,咦?诉讼中这样子没有问题吗?但不管了,总之他就对法官讲了几句话而已,表明他的
主张与先见之明,然后法官就敷衍他出去了,但最后呢,法官却意外地没判这位间谍死刑
,这是什么?傲娇?前面建立的专横形象在最后一刻被攻略时,我仍看得茫然,什么?就
这样啊?到底为什么啊?
家人。在他的家人因为他替间谍辩护而饱受生命威胁之时,这里其实可以安排一些更
感人的场景,家里的窗户被开了数枪,女儿差点死掉,可是隔天我们却看见这一家人好像
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继续生活,奇怪,不是应该要全家悲愤自立,逆流而上吗?妻子应
该也要有更积极的反应才对,不是大反对就是大支持!然而我却什么都没感觉到……
飞行员鲍尔斯。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前面故事让大家知道这群飞行员是如何身负重
任,然后接受秘密的训练,然后……好像就没有然后了,要说对这位鲍尔斯的印象麻,我
只记得他一脸衰样而已吧,但为什么导演愿意花那么多心力去刻画俄国间谍,却不愿意让
我们更了解这位美国飞行员在想什么呢?我看见他的飞机仪表板上有女友的照片,如果出
发前来一段感人离别,或许啦,观众还能理解他努力求生的心境而产生连结,可是我接收
到的讯息只有,他自私地活下来这点。
学生普莱尔。这位学生就更不用说了,一样是人质,一样是唐纳文要营救的对象,但
他给我的感觉比鲍尔斯还更突兀,简直像空降奇兵一样出现在我们眼前,虽然这一段柏林
围墙历史还原得很逼真让人不得不称赞一下,但是对于存在感如此薄弱的普莱尔我真的也
是很同情他啊……导演在很多地方制造笑点也不愿让我们多了解一下这位学生。
“超弱的谈判”
这是让我对本片失望的最大原因,美国政府派唐纳文到东德去谈判,然后我万般期待
的谈判场景,却像是小孩子斗嘴一样没什么SENSE,两边坚持自己的条件然后就这样而已
……最令我傻眼的是唐纳文最后解决事情的方法,竟然是请工读生传话“一换二,没有其
他。”然后就成功了,整个任务过程除了重感冒、睡破烂旅馆、被小混混威胁以外我感受
不到其他难度啊,这真的让人很难接受!
“美帝思想”
虽然这是一定会有的,但仍想吐槽一下,俄国间谍在美国监狱所受的对待与鲍尔斯在
俄罗斯的遭遇实在是差太多了!你说美国官员可能这么仁慈在审判后不对阿贝尔进行拷问
吗?(还记得前阵子的联合国人道调查报告吗?美国虐囚什么的)啊,各位心知肚明就好
,这是部政治正确的电影也是没办法的事。
“东德的立场”
东德这边逮捕学生就是希望与美国来场公正的对质,但是有谁会直接这么明显地直接
讲出来哩?要嘛就直接向伊斯兰国一样啊,,我就是个国家嘛,我手上有你的人你要嘛直
接付钱要嘛就放弃,为什么他们自己要把姿态搞得这么低?实在让我看不懂。
结论:
版上的好雷居多,但是如果是当作一般的娱乐片,不要去探究太多剧情上逻辑的瑕疵
,其实大家还是能相当欢快地看完这部电影。但是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内容跟预告给人的感
觉其实有相当大的落差,不把内心的感觉说出来实在是不怎么痛快。
我觉得你这篇实在太多不知从何吐起,讲几点好了,首先阿贝尔那段,只是为了描写他的间谍身分与本事,但是他出门就开始被盯了,表示FBI早监视他住所了,但他们一直无法当场抓住他进行间谍行动,最后就是直冲公寓。但这边FBI自己有程序上的问题,被唐纳文当后面主要的诉讼点。阿贝尔是潜伏19年的间谍,鲍尔斯第一次出任务就被击落,大学生更是意外被捕,铺陈的厚度自然不同,阿贝尔是主轴,鲍尔斯和学生是后来出现的可交换物件而已至于法官的行为,因为他是很明显偏美国政府的,所以唐纳文更能用爱国的理由打动他,被关的苏联间谍已经无法造成危害,但若以后能拿来换回美国自己的战斗人员,对国家不是更有好处?
作者:
Fanicom (アルちゃん)
2015-11-09 16:00:00如果你有一些商业谈判或国际谈判的经验,会比较能理解谈判需要的是什么 找Stuart Diamond的书来看吧
以原著来说,鲍尔斯和大学生根本只有人名而已,其实原著前五分之四都是法庭攻防,史匹柏把前面带过,把其实没什么惊险的交换过程弄得相对高潮迭起了。原作唐纳文其实跟阿贝尔有很频繁的接触,阿贝尔也很健谈,两个人其实透过这过程交换了很多想法。但以电影来说恐怕没那么有吸引力。所以史匹柏把法庭片转为对大部分观众比较有吸引力的“谍报片”
就是有人会看不到重点,然后卡在不是重点的地方。。我是说导演
我也是抱着很大期待去看 看完觉得剧情很单薄 没有太多情感的共鸣
推,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和题材,但同样感到许多不足的地方。对阿贝尔的刻画和描写不够强觉得有些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