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念念》美术蔡佩玲专访抽回光奏鸣曲DVD

楼主: mabo112000 (close to you)   2015-11-06 18:02:39
专访网址: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6691
看专访影片留言抽《回光奏鸣曲》DVD
蔡珮玲专访影片(上):http://goo.gl/HeEepb
蔡佩玲专访影片(下):http://goo.gl/7e7ptg
九〇年代的台湾,广告与电影界各是什么景况?如果拍广告是家财万贯、一掷千金的员外
老爷,拍电影就是一穷二白、有志难伸的长工儿子,天堂和地狱的差别。21 世纪后情势
逐渐逆转,昨日广告或也今日电影了。那些年里,出产最多电影人的除了艺术和传播科系
,另一批大宗是复兴美工,蔡珮玲从美工科绘画组毕业后,先后在室内设计与电脑动画公
司,觉得每天熬夜加班太辛苦,想换个朝九晚五的简单工作,辞职后翻报纸看到“CF 征
美术设计”,她便在不知何为 CF 的情况下一脚踏进了,工作型态当然与原本期待的差个
老远,但实在很好玩,这么一待,至今已近 20 年。
“我很难忍受一成不变,可以忍受的人就不会待在广告圈,做广告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完
成很多不同的事,每次的脚本、每次搭的景都不可能会重复,一个月之内我们可以试很多
支 30 秒广告的拍摄技术,像灯光变化、场景转换、手工制作各种机关。”只是单纯的技
术挑战终不能满足,那时候的广告人开始有了电影梦,特别是像她这样着迷于说故事的驿
动之心,然而当下时空的广告和电影不仅是两个世界,甚至还互相对立、互有嫌隙,电影
人认为广告人是有资源有预算的公子哥儿,不可能吃得了苦,她即使跟侯孝贤导演拍过一
系列麒麟啤酒广告,但想跨足电影仍是困难重重,直到合作多时的广告导演陈宏一有意尝
试长片拍摄,梦寐以求的机会才总算来临。
等了 12 年,蔡珮玲第一部担任美术指导的电影是《花吃了那女孩》,“这本来是短片,
拍完一段大家都觉得很棒,决定再多拍几段,最后是四段发生在同一间公寓里的故事,剧
组里都是合作很久的广告伙伴,默契超级好。”隔年参与的第二部长片《如梦》,香港导
演罗卓瑶拿了台湾的辅导金,一半在台湾一半在上海拍摄,除了和全电影人合作,她也以
此片入围金马奖,“那时台湾电影还很支离破碎,我们美术组一共七个人,真的好苦喔,
连洒水、擦窗户都要自己来,撑了四个月,之后就真的被认同是电影人了。”她直称《如
梦》是电影生涯中收获最多、最为关键的一次经验,美感强烈的罗卓瑶导演好似将她广告
人的脑袋重新编码为电影人:一开始就设定片中不可以有红色,光是把握了这一点,就让
整部电影很不一样,风格会很统一;此外所有画面中都要有灯箱,所以美术组用尽心思把
灯箱设计在每个场景里。她因此理解长片讲究色彩整理、tone 调必须一致,这部片绝对
性地影响她的电影美术观。
(美术 蔡珮玲)
有道是剧本为一剧之本,但每个人阅读文字时,脑里产生的世界却可以天差地远,美术的
工作便是将文字转换成真实空间,“我读剧本时脑中的画面非常具象,要用什么空间和风
格来呈现,然后拚命找资料来辅助说明,让剧组所有人达成共识、都在同一个世界里。我
们其实也是演员的一种,演出的是人物之外的空间,电影的事件发生在某段时间轴里,但
是空间并不只存在于那时候,而是先前就发生了很多故事,住过什么人,或是角色以前做
过的事,都要表现在空间里;空间除了要说故事之外,还要加上情绪,比如一个女人在哭
泣,她所处的空间是要做得满满的、替她说很多话,还是要一片空白?跟她的关系要分得
很开或离得很近?空间怎么跟她对话?这些是工作时的思考过程。”读完剧本,做出空间
设定后,接着就是色彩计划,这将决定整部片的 tone 调,其后包括道具、摄影、制片组
找场景都得依附这个主轴。
以一般台湾电影制作规模而言,待她制定概念与架构后,便根据监制给的预算分配人力和
搭景开销,美术指导之下会有一到两名执行美术,执行美术之下再有少至六人、多至十数
人的助理组员负责准备道具,另外则是外援的木工师傅和水电、场务等相关人员。她本来
想带我们到林口阿荣片厂的木工房,那是她从入行第一天起,经常要灰头土脸、浑身脏污
奔走的制作基地,她的所有场景作品都在那间厂房成形诞生,许多电影里的美术零件包括
《星空》中那艘小船,也都静静在那安睡着。之所以由阿荣承接美术指导发包的木工制作
,是因为电影场景所需的质量相较于一般实用物品,可以省下很多制作和搭建功夫,好比
拍不到的背面就不用做得那么漂亮坚实,但一般木工没有这样的镜头概念,“其实台湾以
外的电影界,几乎每个美术都有自己配合的木工师傅,不像台湾是附属在片厂底下,我们
的体制是比较奇怪的。”(待续)
【in微创 ╳ BIOS 大师讲堂电影职人篇】
近年介绍过不少新生代导演,显现的是台湾电影青春朝气的一面,然而新生的芽尖之下,
都是仰赖无数从业人员筑成枝干,担任强韧厚实的中坚,撑托起整座产业,该是时候令他
们获得多一些目光与关注。本系列专访了十位术业有专攻的电影工作者,有的自片厂起步
,有的是学院背景出身,资历横跨八〇年代至今,即使在摄制领域的职涯中他们惯于退居
幕后,却有许多经验、故事值得以文字和影像记述,关于拍电影的种种,以及他们深爱电
影的人生。
更多in微创活动
秒录戏院外观影片 抽ASUS Z300C平板
请见:http://goo.gl/YVYiEt
发表短片作品 抽ASUS Z380C平板
请见:http://goo.gl/6x3Flc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