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zer (中台禅寺的功德箱比人多)》之铭言:
: 最近有计画要去电影院看这片
: 不过太座要我先上来找找看是否适合五岁以下的小朋友观看
: 不好意思 爬文之后没找到答案
: 想请问各位看过的朋友们
: 适合吗? 谢谢
前篇推文对“五岁小孩上电影院”看来有许多恐惧。我想,问题未必是五岁小孩,而只是吵不吵而已。另一个次要的问题,则是五岁小孩适合看什么。就先从“五岁小孩适合看什么”谈起吧。
我自己 1976 年底生,我妈就带我看过很多首轮电影,包括
《帝国大反击》(1980):幼稚园小朋友几乎每个都有去看,大班的甚至有人还看过《星际大战》,什么原力平衡不太懂都没关系,看模型飞机飞来飞去火树银花就很开心,红到夜市里都会卖闪亮闪亮的头盔装饰。这片对小朋友来说唯一有点黑暗的地方是最后某主角被断手。
《超人第二集》(1980):有电话亭、会飞、有漂亮的水晶城,就看得很过瘾,也隐约知道人都有两面的初始概念,还有可以为了对方放弃些东西的爱情。这片唯一让我比较紧张的,是那三个坏蛋有点太吓人,尤其那个女坏蛋让我想到幼稚园老师 XD
《法柜奇兵》(1981):知道了考古学与神话,知道世界很大有不同的生活、衣着与市集,看印第安那一支鞭子可以解决一切津津有味,能穿西装与牛仔装能教书也能打,是我在马盖先之前的全能偶像。这部唯一让我有点害怕的地方,是片尾法柜发功时把一些纳粹的脸给融化了...
《火战车》(1981):一群大男生好爱跑步,可以跑海滩、跑夕阳、跑广大的校园与草地(长大才知道是极尽奢华的剑桥学院),跑步有赢有输有汗水有欢乐,就是幼稚园小朋友看了也振奋。这部唯一勾起我一点阴影的地方,是为什么那个黑头发的大哥哥对大家没那么友善,许多人对他也带着敌意。
《战火浮生录》(1981):从这片认识了好多种艺术家,指挥家、作曲家、声乐家、舞台演员、行进乐队、芭蕾舞者,包括男生也可以跳芭蕾更是我的性别成长重要一课,而且我第一次发现电影或故事也可以多线穿插交会,并非只有一组主角,而且在这我第一次看的二次大战电影中,英德法美诸国人就都是平等的;长大后看德国人在一部部好莱坞二战片中被丑化,也都先打好预防针了。
接下去上小学,课业繁忙没那么多时间看电影了,不过还是有
《飞跃苏联》(1985):认真来看两个舞蹈家,两种肤色两种身段两种想法(国中才知道那叫“意识型态”)每天吵架,不过连吵架都用舞蹈来吵,信手拈来都是舞蹈,最后还有惊险的大逃亡,刺激有趣。本片唯一让我疑惑的地方是,那个女朋友看起来好傻,长大才知道这是老电影中女性普遍被塑造的洋娃娃形象。
《回到未来》(1985):除了雷雨交加下画出两道闪电的时光跑车,还有疯狂博士、滑板男孩、瘦皮猴爸爸、美女妈妈、技安一般的毕福... 这种欢乐电影小学生或幼稚园生应该普遍都能看吧?近年这种没有年龄壁垒的欢乐片真的越来越少了...
《007 雷霆杀机》(1985):很幸运地在罗杰摩尔手上 007也走欢乐风,这集有帅气女打仔 Grace Jones、有天才儿童 Christopher Walken 、有滑雪追逐、有蛙人潜水、有矿坑脱逃、有女上男下,最棒的是还爬上金门大桥钢缆上对决,007 未必要像丹尼尔这样严肃,小学生就是要惊险爽快。
《狗脸的岁月》(1985):第一次看主角年龄与自己相仿的电影,并不知道为什么小男孩被送走了,但这里叔叔阿姨哥哥姐姐都好可爱,尤其瑞典小男生毫不避讳性启蒙,有一起打拳却偷偷缠胸部的好兄弟,还时时跑去画室屋顶偷看裸体模特儿,这些忐忑的好奇心会危及一些友情,但最后总是要修补这友情。
《教会》(1986):第一次看无声互动多于有声台词的电影,从吹笛开始认识异文化交流,还有悔过、赎罪、信仰,背后好多老人都在谈阴谋(长大才知道那是欧洲的传教士与殖民帝国),在村落的两个男人认真工作,与村民们坚定地手牵手站在一起,死也不怕。
《希望与荣耀》(1987):第二次看主角年龄与自己相仿的电影,从小孩眼光看二次大战空袭,学校被炸自己好开心、外国大兵来了姊姊好开心、空袭完好多弹片宝藏、邻居女孩无家可归好想趁机去安慰她、迫降的德军飞行员帅气有魅力、疏散到乡下过田园生活每天游泳去。
《午夜狂奔》(1988):第一部警匪片,也是第一次看介于黑白之间的主角。可以看痞子警探 Robert De Niro 偷拐抢骗样样来,也可以看他与赏金俘虏一路斗嘴。不过调性一路从轻松转为忧伤,还让小女孩看到了父母不为人道的辛酸,最后当然还是收在圆满的惺惺相惜与都市神话。小学生,总有一天要开始认识神祕的大人。
回到大家更在意的议题“五岁小孩不适合进电影院”,基于我自己看这么多片的经验,我可以很骄傲地告诉大家:从四岁多以来我从来没在电影院吵闹过。当然这需要父母很多的事前准备与培养,包括先在家里学着看录影带(录放影机进入台湾好像也是 1980 左右的事?),知道“电影”是什么东西,习惯了才不会突然被吓到;也包括先带去看些儿童剧团,知道在剧院看表演是怎么一回事,知道好宝宝在剧院要守什么规矩。
然后就是预演剧院礼仪,先从看儿童剧场都不说话开始,在家里看录影带也试着玩“不说话”游戏,只有想尿尿时要凑在耳边小小声说。习惯了,进了真的电影院自然驾轻就熟,何况我印象中那年代电影院讲话的声音还不少,只是我知道我如果比大人还乖就是好宝宝、是小大人,很有成就感。
当然,带小孩进电影院进音乐厅进剧院,还是会有风险的,譬如普遍级电影也说不定突然出现个吓人画面把小孩吓哭,这就看这个社会有没有包容小朋友成长的容受力了。小朋友不要影响别人的终极做法当然是一直关在家,而只要出门见市面就事事都有第一次,一定都会出错误。譬如小朋友刚开始戒尿布时,穿着内裤出门也常常找不到近处的厕所,总不免会出个几次尿在草地上的错误,就看旁人是否愿意忍受。
同样,在欧美的音乐厅歌剧院,他们也设了最低入场年龄,譬如四岁,那就是所有四岁小孩都能开始进场练习音乐生活,爸妈当然会先给他们做足准备,但如果有意外发生了哭了起来,顶多也是马上由前台服务人员引导到观众休息厅安抚安抚,并不会千夫所指。因为每一个人都曾经长大、都曾经从家里走向社会、都曾经在社会上一路试误学习,所以大家带着笑容惠予理解和包容;不能包容的,就直接明文规定,譬如未满四岁就不准进剧院,就是说清楚不接受 1-3岁小朋友来试误。
那么我们台湾的电影院呢?真要说不准谁进来或判定谁“不适合”进来,也是有明文规定的,那就是电影分级制度:
普遍级/G(简称“普”级):一般观众皆可观赏。
保护级/P(简称“护”级):未满六岁之儿童不得观赏,六岁以上十二岁未满之儿童须父母、师长或成年亲友陪伴辅导观赏。
辅导级/PG(简称“辅”级):未满十二岁之儿童不得观赏。十二岁以上未满十八岁之儿童须父母、师长或成年亲友陪伴辅导观赏。
限制级/R(简称“限”级):未满十八岁之人不得观赏。
而五岁小孩,就是“一般观众”之一,遇到普遍级电影“皆可观赏”,明文规定。因此问题绝不是出在五岁小孩,而是家长有没有替五岁小孩准备好;受到干扰的影迷们该批的是不认真把观影当教育一部分的家长,而不是把“五岁小孩”一体打为为“不适合电影院”。而如果家长做到了准备,但意外还是发生了,我想我们这个社会还是稍微给予一点宽容吧,不然我们的“少子化”社会只是雪上加霜而已。
我个人从四岁多开始上电影院的经验是:适当的电影,可以透过眼花撩乱的动态娱乐,为小朋友在课本之外打开一扇窗子,把许多新知识与成长概念很顺口地吸收下去;尤其在台湾的保守年代(现在就前卫开放了吗?也未必),外国电影可以把一些在台湾教育中仍避讳不提的(譬如性教育与感情教育,前者有平权团体在推广,后者到现在都几乎没人提)事情给带进来,引发意想不到的刺激。当然这些刺激能否真的帮助小孩成长,还有赖家长看完电影后一起细细回味讨论。
不过什么电影才“适当”呢?大体上我认为讯息正面的电影都不错,剧情节奏清楚而轻松的电影更能吸引小朋友,而严重的血腥暴力与性剥削当然不适当。不过我前面的童年观影例子中也在普遍级电影中看见一些意外的吓人镜头,这个在分级制度下防不胜防,只能当作是个做足准备仍须面对的冒险了,毕竟人生哪天不在冒险呢?
然而,在这个“黑暗写实”当道的年代,连蝙蝠侠与超人都有点儿童不宜了,那到底现在的五岁小孩适合看什么电影呢?我现在想到的只有一些专门为儿童拍的电影,譬如《巧虎与小白鲸的大冒险》、《汤玛士小火车》系列、《海绵宝宝系列》、《笑笑羊大电影》等等,都是动画。而现在连《潘恩:航向梦幻岛》都被认为有点黑暗暴力、《噜噜咪漫游蔚蓝海岸》都被认为太过成人、《小王子》也被视为小孩子看不懂,仿佛这年头连漫画改编与动画电影都是拍给成人看的... 大家说说看,还有什么电影适合当代的五岁小孩当“电影入门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