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址:http://www.cna.com.tw/magazine/43-1/201510080012-1.aspx
市府搭桥牵起台日师生情 真实版《海角七号》在乌日现身
![]()
在电影《海角七号》中,
邮差阿嘉因传递一封写有日治时期地址的信,
让大时代的小情爱,得以牵起两端思念。
如今在台中乌日,
也出现了真实版的《海角七号》故事,
幸好有台中市政府与中华邮政居中牵线,
让这段中断超过一甲子的跨世纪师生情,
可以再续前缘。
2015年2月,台中市乌日区的邮差郭柏村,分配到一封写着乌日旧地籍、收信人为“杨汉
宗”的日文信件,按照规定,这封信因投递两次不成,依法应原件退回。但郭柏村不死心
,他与邮局专员陈惠泽讨论后,认为每封信承载的都是一段情感,尤其这封写着旧地籍的
日文信,可能别具意义。因此,陈惠泽透过当地耆老辗转询问,郭柏村更是逢人便问,终
于在半个月后找到收件人之子──曾任乌日荣泉里里长的杨本容先生,成功投递了这封远
渡重洋的信件,让这段中断达76年的台日师生情,就此连上线。
薄薄信函 浓浓深情
现居日本熊本县、高龄106岁的高木波惠女士,幼时随父亲职务派遣来台生活,她自台中
第一女子高校(今台中女中)毕业后,便任教于乌日公学校(今乌日国小),直到太平洋
战争前返回日本。
当年花样年华的少女,如今转眼已是百岁人瑞。今年初,当她在日本看到电影《KANO》时
,回忆掉进与电影同样的时空里,她想起曾任教的乌日公学校,更想起班上那个在收听电
台转播球赛后,都会与同学分享实况的班长杨汉宗,不知当年的孩子,如今是否安好?于
是,高木波惠请女儿代笔写信,将思念飘洋过海传给70余年不曾联络的学生。
不过,89岁的杨汉宗因卧病在床已不复记忆,儿子杨本容本着想为父亲完成这件事的孝心
,与陈惠泽两人到处奔走寻人,经过数月的时间,终于陆续找回当年曾跟父亲一起受教于
高木波惠的20多位学生。
这些高龄8、90岁的长者,在小学毕业70多年后,得知海角那端的思念时,都非常兴奋,
就像回到小学时期那般朝气十足,甚至希望“揪团”赴日探望恩师。但是,远渡重洋对这
群长者来说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拜现今网络的便利,“视讯”便成为跨洋相会的首选。
在台中市长林佳龙得知此事后,便决定促成好事,透过官方管道协助联系、协调视讯的可
行性。在乌日邮局专员陈惠泽、杨本容先生、乌日国小、日本交流协会的小松庸人先生、
朝日新闻的鹈饲启先生、熊本县国际交流课、台中市政府秘书处,以及免费提供视讯软件
服务的台湾威立方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通力合作下,这项视讯作业,终于得以在2015年9
月8日顺利进行。
9月8日午后,阳光洒落在乌日国小大礼堂的视讯会场,将气氛渲染得格外温馨。20多位年
届90的“老”学生们,有的拄著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也有人身体硬朗丝毫不见龙钟老态
,他们在市长林佳龙陪同,以及近百位乌日国小学生们的欢迎下进入会场。分隔70多年再
度聚首的“另类同学会”,让他们紧握著彼此的手互相祝福,雀跃的等待与老师相见的悸
动。
这场跨世纪的见面会,对今年适逢百年校庆的乌日国小特别有意义,更有师道传承、百年
树人的敬师深意。乌日国小特别准备了一部影片,以老照片编织起回忆的密网,透过视讯
向远方的高木波惠,传达乌日国小近80年来的回顾与转变。
当年任教于乌日国小,带领低年级生的高木波惠,给学生的印象是相当温柔且很少发脾气
。她对家中经济较差的学生,甚至会自掏腰包购买学生制服,还会利用闲暇教导学生缝纫
。虽然太平洋战争前,高木波惠便返回日本,但是在她的脑海中,一直对这群台湾学生念
念不忘。高木波惠在年初寄给杨汉宗的信中写道:“每当看到旅游节目介绍台湾,我就会
觉得既熟悉又怀念,很有亲切感。”
“老”学生们看着影片中一张张的相片,回忆每个时空的当下,这不仅是乌日国小的校史
,更是整个台湾珍贵的历史记忆。收信人杨汉宗的儿子杨本容先生,也大方捐出高木波惠
信件原稿,做为乌日国小校史馆永久留存的记录。
当天活动的高潮,是20多位老学生隔着视讯萤幕,跟远在日本熊本的高木波惠互动。只见
原本腼腆的老人家,在接下麦克风后,几乎都能以流利的日语和老师谈天说地。萤幕上的
高木波惠,脸上尽是微笑,即使行动不太方便,近两个小时视讯,她都精神奕奕,全程端
坐参与。
即使已高龄百岁,高木波惠迄今仍身体健朗、耳聪目明。她更不时提醒学生,“保持心情
愉快、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长寿祕诀,还拿出自己的编织作品说:“我每天都会编织!
”。看到这群年纪加总起来将近两千岁的师生对谈,除了给予无限祝福外,这段温馨佳话
也是提醒年轻学子尊师重道的最佳示范。
================
感想:不论KANO在日本票房如何,这部电影的确是让很多日本人重新唤起了过去和台湾的
情感联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