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绝地救援》火星导引指南

楼主: XXYXXY (movier XXY)   2015-10-04 13:56:28
【幕迷影评】电影知识 专栏分享
[知识] 《绝地救援》(The Martian)火星导引指南
by XXY
网页版文章(有图文解说):
http://www.movier.tw/post.php?SID=74924
《绝地救援》预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j3ioOneTy8
欢迎来到距离地球7千8百万公里(平均距离)的火星!
但如果是只有你一个人,在这个星球上,你/妳能够活下去吗?
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中文小说名称为《火星任务》)的《绝地救援》(The Martian)
,描述因一场意外而受困在火星的太空人—马克瓦特尼,利用有限的资源想尽办法求生,
并尝试回到地球的故事。这部由知名大导—雷利史考特执导,麦特戴蒙、洁西卡崔斯坦、
麦可潘纳、杰夫丹尼、西恩宾、奇维托艾吉佛等人参与演出的电影作品,故事剧情扎实稳
当,除了描述主角如何在火星上求生,同时也描写了在地球上的人们和主角的伙伴们如何
绞尽脑汁展开救援行动,融合了《浩劫重生》的荒野求生、《马盖先》的机智以及《阿波
罗13》太空救援行动等元素的精采故事,是近年来以太空为主题的电影中,内容丰富多元
的一部作品。回顾电影内容,在故事中提到了相当多火星地理及相关科普知识,我想这绝
对是过去地理课没有教过,地科课也没有详细交代过的,就让本篇内容一一为您整理吧!
火星的外观与自转模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pjQ9aL8PLs
火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属于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注1)
,由罗马神话中的战神马尔斯(Mars)命名。在中国史书上,则以“荧惑”称之。火星的
表面以氧化铁的红色土壤为主,因此外观呈现为橘红色。与地球相比,火星的平均半径约
为3,389.5 公里,大约为地球的一半;在质量、体积上,则是地球的11%及15%。表面重力
大约为3.693 m/s2,若以地球的重力1g来算,大约是0.377 g。综合上述,火星就像是比
地球小了一号,比月球大了一号的红色星球。就大气而言,火星的大气以95.32%的二氧化
碳为主,其余则为氮、氩、氧、一氧化碳、水蒸气、氖、一氧化氮等,因此常被称作为温
室效应严重的环境,但其大气浓度不足,空气非常稀薄,反而无法保留住多余的热量,造
成日夜温差极大。
由于火星与地球同样拥有倾斜的地轴,因此具有四季变化。而火星在南北极的白色极冠是
非常明显的特征,过去被认为是由干冰(二氧化碳的固体)所组成,但在近年的研究认为
干冰仅为表面成分,实际上在表面的干冰下,可能蕴含着大量的水冰。而表面有许多流水
冲刷的遗迹,如同地球上冰河或河流刻蚀的痕迹,令科学家对于这颗红色星球上是否有生
命,抱持着乐观的态度。在最近的研究报告也指出,火星上确实存在着液态水,大大提升
了人类未来移民火星的可能性。有趣的是,这项研究报告正好于今年(2015)的9月28日
宣布,恰巧与《绝地救援》上映时间相差一个礼拜,麦特戴蒙甚至还露了一段影片自嘲:
下次若再受困火星,至少不用烦恼水的问题了。
麦特戴蒙在Youtube上恭喜NASA找到火星上有水的证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5SQxRCTG10
美国太空总署(NASA)于1996年发射升空的火星全球探勘者(Mars Global Surveyor, 简
称MGS),搭载了火星轨道摄影机、雷射测高仪、热辐射光谱仪及磁力仪等电子精密仪器
,在火星轨道上运行纪录了全星球的测绘影像,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火星表面的全貌。自
1999年开始,MGS展开了大大小小的测绘任务,并拍摄了许多火星多处表面的重要地貌,
甚至连地表上的沙尘暴龙卷风(电影中也有在背景制作了沙尘暴龙卷景象)也有清楚记录
,直到2006年NASA宣布MGS的任务结束,到2007年MGS才与NASA失联。承接着MGS的任务,
后续NASA于2001年发射的2001火星奥德赛号(2001 Mars Odyssey)、欧洲太空总署(ESA
)于2003年发射的火星特快车(Mars Express)、NASA于2005年发射的火星侦察轨道器(
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简称MRO)等,都是在火星轨道上运作著并勘查火星地貌
的重要人造卫星。
(图)
各时期的火星轨道探测卫星:(左上)火星全球探勘者、(右上)2001火星奥德赛(以电
影《2001太空漫游》命名)、(左下)火星特快车、(右下)火星侦察轨道器(图片来源
:NASA / wikipedia)
(图)
火星地表地貌全图:图中标号
(1)为凤凰号登陆点
(2)为维京1号(或译海盗1号)登陆点
(3)为拓荒者号登陆点
(4)为机会号登陆点
(5)为维京2号(或译海盗2号)登陆点
(6)为精神号登陆点
(7)为火星三号登陆点
(A)为阿西达里亚平原(为《绝地救援》中战神三号基地位置)
(B)为斯基亚帕雷利撞击坑(为《绝地救援》中战神四号接驳小艇位置)
(图片来源:时代杂志)
(图)
由火星全球探勘者于1999年所拍摄的火星可见光影像地图,以圆柱投影方式(
Equirectangular Projection)呈现,途中的标号之相对位置与前图相同。(图片来源:
NASA / wikipedia)
(图)
上图标号的各火星探测器外观示意图:
(左上)凤凰号
(中上)维京1号及2号(或译作海盗1号及2号)
(右上)拓荒者号,红圈内为逗留者号探测车,也就是《绝地救援》中被麦特戴蒙放在基
地里绕行的小型六轮车
(左下)机会号
(中下)精神号,为机会号的姊妹探测器
(右下)火星三号,为苏联制的火星探测器,是人类探测火星史上第一个登陆火星的人造
物,只可惜登陆后仅运作了20秒,便失去了讯号
(图片来源:NASA / wikipedia)
火星的地表观测最早可回朔到1877年的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夏帕雷利(Giovanni
Virginio Schiaparelli)以望远镜观测后出版的手绘火星地图。电影里战神4号接驳小艇
位置—斯基亚帕雷利撞击坑,便是以这位天文学家的姓氏命名。在夏帕雷利的观测中因受
限于望远镜技术,在地图上标示了火星表面颜色较暗的区域,与月球的暗区相同命名为“
海”(Mare),其他线条则被命名为“运河”(Canali),并以地球上著名的河川命名这
些长条状的线条,使得人们误认为火星上有生命或是液态流水。直到NASA在1960年代以水
手4号首次接近火星的惊鸿一瞥,才粉碎了人们对火星运河的遐想。不论如何,随着卫星
科技的发展,如今火星的地理地貌已有相当详尽的资料,现代的火星地理名称则是由国际
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简称IAU)负责,以过去天文学家
观测命名为基础,后续以重要的科学家、科幻小说作家或地球上的地名为名,另外也有以
纪念性名称命名:例如纪念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意外,以七名牺牲的太空人命名了哥伦比亚
山丘群等。较有趣的是,NASA在探测火星的过程中,会利用一些绰号命名较为小型的岩石
,像是鲨鱼石、防热护盾岩、积木岛等,作为暂时标定使用(非正式名称)。
(图)
Google Earth中的火星图像,以及电影场景中的几个重要地点。(图片来源:Google
Earth汇整)
若我们将Google地球这个软件打开,便可以将地球图像转换为火星进行浏览,非常方便。
这个Google影像,系由NASA、USGS(美国地质调查局)、ESA(欧洲太空总署)、DLR(德
国航空太空中心)、柏林自由大学等机构联合制作。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故事的开头,
战神3号的基地位置便是在火星北半球的阿西达里亚平原(Acidalia Planitia)的南缘,
靠近克里斯平原(Chryse Planitia)北边的位置,也就是主角遭遇暴风与队友们失散的
地方。另外,在电影中提及的几个重要地点,如拓荒者号(Pathfinder)的登陆地点,则
是位于火星赤道附近的阿瑞斯谷(Ares Vallis)(或称战神谷)的北缘;以及最后主角
前往战神4号的预计登陆地点—斯基亚帕雷利撞击坑(Schiaparelli Crater)。
(图)
前图标示地点,于地球上的相对位置(经比例调整)(图片来源:Google Earth汇整)
(图)
电影中,主角马克在火星上行进的路线轨迹(图片来源:Google Earth汇整)
为了能够清楚了解这些火星上的相对位置,我们若将这些地点拉到地球上标示,并经过比
例调整缩放,可以知道,电影里的重要火星场景相对位置都十分遥远。以主角最后驾驶火
星探测车从战神3号前往战神4号地点为例,这样距离的一半,就能从西非的西撒哈拉海岸
,走到撒哈拉沙漠南端的布基纳法索。另外,主角从战神3号基地前往拓荒者号位置的阿
瑞斯谷北缘,也至少需要驾驶800公里的距离,相当于中山高从基隆出发,到高雄后折返
回到基隆,再从基隆折返到桃园机场系统交流道(国道二号交会处)。这样的距离也仅有
一次去程的距离,更何况是来回往返战神3号及拓荒者登陆处,主角马克需要连续开车至
少两天的时间,在只有马铃薯没有蛮牛的情况下可说是相当不容易。
电影中为了剧情的紧凑,避免剧情冗长,将主角最后从战神3号离开前往战神4号接驳小艇
地点的这段旅程淡化,以剪接的方式描述主角连续开车4小时,休息充电13小时的这段旅
程交代,但我们若是从地图上了解,主角马克在最后的这段4,000公里(电影中马克利用
圆规估算只说了3,200公里)事实上是相当煎熬难受。加上火星没有高速公路,驾驶火星
探测车在崎岖的地表上,想必是一刻也不敢怠慢。
(图)
(左图)主角马克瓦特尼的行进路径轨迹(图片来源:wikipedia)
(右图)战神4号的斯基亚帕雷利撞击坑放大图(图片来源:NASA)
从上图的马克瓦特尼行进路径,以及下方的高度图,我们也可以知道,马克从低洼地区A
地点(战神3号)一路爬坡至B地点(战神4号),高度落差近4,000公尺,相当于从海平面
开到玉山主峰的高度。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马克除了要在崎岖的地表上开长途车,还要开
山路般的爬坡。因此他选择了较为缓坡的马沃斯谷地(Mawrth Vallis)行驶。有趣的是
,马沃斯谷地便是目前科学家推断可能有水存在的地点,在这个地区内科学家们曾透过火
星特快车卫星的光谱仪分析,富含了铝铁的黏土矿物,很有可能就是火山灰沉积在开放水
域的重要证据。在电影中,也有一幕主角马克开在地面冒出水蒸气的地表,很有可能就是
行经马沃斯谷地的画面。只能说主角马克若是早点知道NASA的研究,或许直接下车便可捞
到现成的液态水,也不用把自己的头发烧了一半。也因为这样液态水的证据,2011年发射
的火星科学实验室(Mars Science Laboratory)也曾将马沃斯谷地列为候选登陆地(最
后选定登陆地为盖尔撞击坑)。而在故事的最后,主角来到斯基亚帕雷利撞击坑前的一幕
,便是实际陨石坑西北方的一处开口,电影的场景忠实呈现了这样四面环山的场景,令人
感动。
(图)
电影中真实取景的地点—约旦的瓦地伦沙漠(图片来源:Wikipedia)
(图)
电影中剧照(图片来源:大众电影公司)
综合来说,在众多太空探险主题的电影中,《绝地救援》可说是相当杰出又有科学根据的
作品。其原著小说作者安迪威尔(Andy Weir)原本是一位在暴风雪娱乐(Blizzard
Entertainment)工作的电脑工程师,这本小说也只是闲暇之余在网络上分享的连载小说
作品。但这样的无心插柳却广受好评并获得电影制作公司的支持,才被改编为电影剧本被
拍成电影。这也许也告诉了我们,天文科学及科普知识其实不难理解,透过网络资料的收
集与阅读,人人都可以有很好的科学思维及想像力发展的空间。
就个人而言,电影这样的媒介,满足了人们追求科学幻想的欲望,特别是天文这种可能毕
生都看不到研究成果的科学。对于这群追求宇宙真理的人们,每每推算便是几千光年的距
离,或是几亿年后的事情,而电影正好透过这样的影像空间,提供了一个最容易满足成就
感的出口。就算此生可能到不了火星,透过电影我们也能想像置身在火星的环境里过过科
幻梦想的瘾。另外,电影里众多科学家努力救援伙伴的身影,也让人十分感动。我想透过
这样的科幻电影,激发更多人对科学研究的向往即投入,便是电影所传达出最珍贵的核心
价值了。
注1: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意指由硅酸盐岩石为主要构成的行星,与地球
相类似。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共有四颗,自太阳算起依序为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类
地行星的表面拥有坚硬的外壳,与类木行星(或称气体巨星,Gas Giant)仅由氢、氦组
成的气体星球不同。
延伸阅读及相关资讯:
《绝地救援》(The Martian)IMDb电影资讯:
http://www.imdb.com/title/tt3659388/?ref_=nm_flmg_act_4
美国太空总署(NASA)官方网站:
https://www.nasa.gov/
Layered Rocks Near Mawrth Vallis(NASA):
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MRO/multimedia/pia01932.html
Google Map:阿西达里亚平原
http://www.google.com/mars/#lat=44&lon=-21&q=Acidalia%20Planitia%20albedo
维基百科:阿西达里亚平原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cidalia_Planitia
维基百科:斯基亚帕雷利撞击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chiaparelli_(Martian_crater)
维基百科:火星探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xploration_of_Mars
维基百科:瓦地伦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di_Rum
作者: Wangisback (Etsy)   2015-10-04 15:58:00
推火星系
作者: myenet   2015-10-04 17:06:00
现实火星上探测车,拓荒者号(X)-精神号(X)-机会号(O)-好奇号(O),没错吧...看似距离远但实际飞过去好像半年就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