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版:http://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373243726
1969年7月21日,尼尔奥尔登阿姆斯壮(Neil Alden Armstrong)成为全世界首位成功踏上月球的美国太空人,他留下了举世闻名的一句话,他说:“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从此人类打开了探索外太空的新纪元。当然,所有国家强权无不积极开发自己的太空设备,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欧洲太空总署(ESA)、俄罗斯联邦联邦航天局(RKA)等等,甚至连台湾都有自己的国家太空中心(NSPO),所有国家不外乎都为外太空世界感到好奇,接连不断的各种太空计画,除了为了宣示自己国家的技术水准,也是为了抢先其他国家、成为最早征服外太空的世界强权。经过多年的努力,人类得知月球并不适合人类居住,于是他们将目标移往了火星(Mars)。
许多人猜测着火星上面存在着液态水,甚至生命,如果能够证实火星上面的生态环境,或许在不久后的未来人们是有可能能够抵达火星居住,让火星成为第二个地球,好应付不断膨胀、逐渐无法负荷的人口增长问题。而刚好不久前一则新闻发布,稍微节自新闻内容如下:“美国太空总署(NASA)28日宣布重大发现,证实火星上存在液态水。在航太热潮带动下,中国大陆在2011年发射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后,也将目光投向火星探测计画,科学团队还曾在火星陨石中发现生命存在的新证据。”,人类探索火星超过半世纪,如今终于更进一步的接近这神秘的外太空一步。
不论是月球、火星,甚至于整个外太空都让人如此着迷,哪怕就算自己不懂这个领域内的专业知识,难怪当年阿姆斯壮登陆月球会是一件震撼全世界的新闻,如同《绝地救援》最后,全世界都在转播,全世界的观众都在屏息看着萤幕,看着并期待着贺密斯号是否真的能够成功救援被独自留在火星的太空人-马克瓦特尼。无论成功与否,都将会是人类更能往前一步的推进力。
近年来有许多外太空电影推出,从2013年的《地心引力》、2014年的《星际效应》,再到今年《绝地救援》,每部的推出无不引起影迷的关注与期盼。
就我来说,《绝地救援》不同于《地心引力》的寂寞孤独、有别于《星际效应的》庞大知识轰炸,《绝地救援》如同一本火星生存指南,运用着许多或许一般观众一时无法吸收的专业知识,让太空人马克瓦特尼被独留在火星后如何生存著近三、四年时间,电影当中有许多专业术语与知识传递其实都浅显易懂,并不会给观众太过卖弄知识,导致冗长沉闷的感觉,只是毕竟观众并非都是相关科系出生,所以多少还是会仅能粗略了解电影里头做的事情的原因与科学性,包含如何要在火星上种植马铃薯、如何运用器具生水、如何制作炸弹等等,我们就像走进士林科博馆的小朋友一样
,对所有问题感到好奇,想了解、也想跟着探索。
《绝地救援》里头的马克瓦特尼不若《地心引力》中的莱恩史东博士在发生意外后那样的慌张失措,他清理完伤口后,随即冷静的分析状况、记录剩余的补给品存量、检查居住舱是否有破损情形,大致整理好现况后,立即开始思索重要的问题:如何生存在火星上?
他将各种可能性在脑中想了一遍,最终拟定生存计画,他开始种植发现到的马铃薯、解决饮用水问题、也开着探索车出外探索,积极且镇定的表现令人佩服,而马克瓦特尼也透过记录器记录在火星上的一切,毕竟不管是否自己能够成功获救,他所记录下来的过程将可以未太空总署留下非常有意义的功用。
对于太过专业的地方我就不多加描述了,在看电影过程中也不会太过详尽的介绍,所以我也只能稍微模糊理解这些原理。
由于马克瓦特尼的意外事故,让美国太空总署其实满伤透脑筋,不管是被当成死亡或者是后来的意外存活都是,他们都被考验著,是否该去火星救援?毕竟从地球抵达火星的时间非常漫长、意外发生的可能性也存在着,就算过去救援了,马可瓦特尼能否撑到那时候?即使立即命令贺密斯号折返救援,会不会又发生意外,太空舱破损、粮食不足等等,导致本该可以回到地球的其余太空人跟着殉职,这根本得不偿失。有太多太多问题与不确定性影响着太空总署的判断,当然他们的所有举动都必须向世人透明公开,他们的一切决定也将受到世人的舆论,怎么做,非常重要。
而我也能理解为什么署长不愿意立即向马克的其余组员告知马克依然活着,因为他们还要再花几个月才能抵达地球,火箭上的存粮等等都是计算过后的分量,而且在外太空驾驶远比在地面上驾驶困难许多,要计算轨道、动力推进演算等等,真的必需要专心一意才能提高全员的安全性,一旦他们得知,心境上的波折与是否决定折返救援的决定多少都会受到影响,当上一个太空人并不容易,而且国家栽培的花费无法想像,所以太空总署才会犹豫,另方面也想将马可瓦特尼救回吧。
我一直想将《绝地救援》与《地心引力》拿来做比较,因为两部电影我都很喜欢,但风格却截然不同,《绝》片让我们看见冷静求生的积极性,《地》片呈现人类独处时的绝望与孤独,当然是因为前者在火星上头,后者在太空飘流不安定性远高过于前者的缘故,《绝》片也是有着近乎整个美国太空总署的救援计画支援,甚至后来中国航天局也跨国联手协助,可以说,尽管孤独生活在火星,却不寂寞,因为马克还可以透过机器与总署交谈,但《地》片却是不折不扣的孤独到底,没人能交谈、连自己是否能活下来都不知道的恐惧侵蚀莱恩博士,两者运用着不同的心态与状况去呈
现未知太空世界。积极与消极,镇定与慌乱,相对孤独与绝对孤寂,不同的去真实呈现遇难后的各种可能性,有着不同的感受。
就像我上面说的,我喜欢《绝地救援》不过分卖弄大量知识,不会让人感觉精神与脑力轰炸,而能让观众就这样跟着马克瓦特尼乐天、紧张、失落、燃起希望的情绪起伏,也可以从整部电影中,去了解整个救援计画的状况,当马克瓦特尼获救时,真的很像跟大萤幕上所有注视著萤幕的全球观众一样欢呼与兴奋。
《绝地救援》也不会给你低迷的气氛,而是派给你马克瓦特尼这个天生就是个乐天的太空人,明明算是该令人绷紧神经的剧情,变成像是看了好几本的科学书籍,上了好几堂的太空课程一样,但电影却依然不失它该有的紧凑与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