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慎入
这部电影非常难以文字恰当地表达出来,
就如同这场山难几乎不可能透过萤幕真实呈现一样。
那为什么写?
因为昨晚电影院里那种触不到的极寒深入骨髓,
被世界遗弃的足迹旋即淹没在暴风雪中,
无声无息,却如火烧般深深烙下了。
根据1996年史上最大规模的圣母峰山难改编而成(8人死亡),却没想到在电影开拍的
2014年,圣母峰大雪崩、尼泊尔大地震,罹难人数(16/18)都骇人地超越了1996。1996
年,历史上圣母峰最挤的那一年,同时有新西兰向导RH的队伍"冒险顾问"、美国向导SF
的队伍"山痴"、印度队、南非队和高铭和领军的台湾队预备攻顶。在攻顶前的预备训练
中发生了冰瀑塞车的惊险状况,在众人冒着低温排队横越铝梯之际,"冒险顾问"一名成
员差点摔落山沟。新西兰向导RH于是召开会议,希望能协调出各队分批攻顶的理想时机,
而不是大家都挤在5月10日那天,搞得圣母峰上大塞车,徒增众登山好手的生命危险。不
料所有人各执己见,协调破裂。
"冒险顾问"和"山痴"都是所谓的商业登山队,意即缴交高达六万五千美元的团费,向
导就能带客户攻顶。RH本身是众所皆知的好手,但他的队伍中有三人从未攀登过八千公尺
以上的高山;SF则曾创下无氧攻顶的纪录,(八千公尺以上区
域称为死亡区域,几乎没有人能不靠氧气筒行动)。即便如此,商业登山队仍是极具争议
的。"冒险顾问"队员能力参差不齐,且每一人就需要两名雪巴帮手,那天的圣母峰比想
像中还要挤上很多。但当日同样攻顶成功的高铭和这样说:“天气好的时候,圣母峰挤上
百人也不一定出事;但天气差的时候,就算山上人很少,仍可能发生很大的意外。”是的
,天气。
部分登山队员在下午两点钟前就完成攻顶,(不可思议!他们全是午夜就出发的!)而不
成文的规定则是:“无论下午两点是否攻顶成功,都必须即刻下山。”根据"圣母峰之死
"作者(同为当年"冒险顾问"队中一员)的说法,他下午一点五十七分攻顶成功,在世
界最高峰顶停留不到五分钟便立刻下山,却在只容得下一人侧身通过的希拉瑞阶梯遇上了
大塞车,十数名登山客正在浪费时间和氧气、排队等待通过希拉瑞阶梯。下午三时下攀到
南峰,这时标高8510的洛子峰涌上缕缕迷雾,一步步向圣母峰顶逼近。天气不像一两个小
时前这么晴朗了。这时,早已完成攻顶的新西兰向导RH正在协助第二次攀登圣母峰的美国
人Doug举步维艰地再次往顶峰走去。事实上,D当时的身体状况相当勉强,而RH违背了自
己的原则和理性。他原先坚持所有人必须在两点前下山,这妥协让他们都付上了生命的代
价。
关于这场山难,前后共有四批人马相继出书重提旧事。但无论如何,就像历史是得胜者写
下的一样,山难也是由幸存者定调的。说到这,我们不得不提人体在海拔八千公尺以上受
到低压缺氧极度压迫的生理反应,失去意识、判断力和行动能力正是其一。活下来的人各
执一词,至于亡者,他们的故事又是什么呢?他们真正经历过的,除了极地气候带来的极
度残酷,还有人性的最低底线。当队友说我下去拿氧气瓶给你,除了只能信任,心里是否
也为着心知肚明的去而不返预备着自己的死亡?寒冷是一定的,但是那种孤独、无援、毫
无盼望,实在令人难以想像。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无论拥有多少资讯,都不可能还原现
场,只能做为参考。因为死者无法为自己发言,即便是幸存者也力有未逮,而其他人当时
不在那里。”
继续阅读:http://liebechunyu.pixnet.net/blog/post/372886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