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ihatekobe (我恨柯比见吧...统合多兀)
2015-09-19 01:47:17讲到做功课,想顺便聊聊原著,空白页防雷。
看完最新一版的into thin air(原著)
感想是,其实台湾队的表现根本不是作者想表达的重点。
他顶多是觉得台湾队在高度适应的时候两个一起走铝梯很危险。
还有转述IMAX队觉得陈玉男死了,他干嘛继续攻顶。
还有最后攻顶的时候高跟雪巴人挤在一起走让他很难超车。
另外,高率领的团队在麦金利山的意外在国际登山界太出名,
里面有写道在基地营很多人因此对他风评不太好,
也可能导致后来作者刻板印象,因此看高不顺眼。
而其实以书的内容来看,我反而觉得作者骂南非队领队才凶,
看完会觉得南非领队根本就自私鬼+诈骗惯犯+冷血动物。
在他的观点中1.俄国向导没尽责(虽然最后有多救几个人)
2.雪巴人不和
3.两个商业队的竞争
4.Bob Hall因为觉得必须要对游说Hansen再登顶一次负责导致误判情势
以上才是山难的主因。
俄国向导身为一个向导,不戴氧气面罩上山是很不负责任的。
因为他的角色并不是挑战极限的登山者,反而是要负起陪伴照顾的责任。
另外,四号营已经有雪巴人留守,因此他先于所有登山客下山也很不合理。
分明就是无氧气罩登顶导致身体不适,所以想赶快下山。
书本的末页有很长篇幅的后记在回应事件过后他跟俄国向导的争论。
基本上看完后记的论证,我基本上支持原作者的论点,
因为俄国向导是有机会与能力救更多人的。(费雪团的向导他领最多钱,两万五美金)
事实上俄国向导之后也接了一团印尼团,这次他就全程戴氧气面罩而且全程陪伴在
顾客身边了。
两团雪巴人不和,导致上山架绳拖延太多时间,没有一团雪巴人想独自先做这件事情。
两个商业团竞争也是原因,其实作者原本是要跟费雪团的,但是Hall用更低的价钱
给作者的杂志社,想利用作者的报导打广告。其实费雪很不爽客户被抢走。
我想费雪身体不适硬要登顶有部分是这原因,不想输。
Hall的团队刚攻顶没多久就四个团员自知体力不行转身下山,可能也让Hall有点压力。
Hansen前一年差100公尺攻顶失败,原本他就想放弃。
一趟7万美金团费,也不是他这邮差可以再负担一次的。
结果Hall打了十几通越洋电话游说他再来一次。
Hansen第二次攻顶还跟地方募款。
其实Hall可能太有自信可以带他回家,也承受不住再叫Hansen放弃的压力。
所以最后攻顶的时候Hansen站在一边要放弃的时候,Hall还是把他硬劝回来。
另外,
作者其实把向导哈里斯误判氧气瓶容量以及他的死亡归咎在他自己没留心。
以及作者其实可以劝Weathers一定要跟作者先下山,但作者没坚持,作者也说错在自己。
所以基本上有些人说这本书很偏颇,或许有些主观之处,但还是一本好书。
作者:
WMX (这学期要加油阿~)
2015-09-19 07:52:00台湾团在这事件中不是重点,只是顺便被扫到台风尾
请问最后一段未架绳索,导致大伙白白浪费氧气,是雪巴人造成的吗?!
作者:
WMX (这学期要加油阿~)
2015-09-19 08:43:00以人祸山难而言,这部电影刻划的不过深刻,虽然已经描绘出这两个团体的竞争以及为了攻顶及服务客户忽略安全。应该是可以拍的更有戏剧性的
作者:
suny921 (熊大)
2015-09-19 10:08:00电影淡化了人祸发生的原因与过程 可能是不想让观众分心吧
作者:
kickmeout (都是想像 骗不了我)
2015-09-19 18:18:00像这种dead zone就像电影提到的俄罗斯轮盘一样发生事故是一定会的,只是不知道啥么时候
作者:
curries (喀里兹)
2015-09-19 21:59:00两队的雪巴本来要合力架绳索,但Sandy严重落后,同队雪巴只好把她绑在身上拖着走,连带进度落后无法架绳索
作者:
TheRoots (Luv Sic)
2015-09-20 16:40:00是Rob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