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确在控诉著补救班制度的问题,以及对身心障碍者错误的解读,并存在着让人揪心
的旧时代观念,不过情节中不受祝福的爱情,却将议题带到另一个更恢弘的层次,关于强
弱势的相对论,衍生出阶级霸凌的连锁效应,姑且不论各地方特殊教育是否先进,但必定
存在着有如骨牌效应般的共犯结构,我是这么深信着。这是废青同盟。
(以下有雷)
应该是肌萎症患者的Lena在医生建议之下,回到学校就读,不过随着情节的推进,却发现
这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对身心障碍者并不友善。先不提硬件无障碍环境的部分,事实上这是
很多国家仍然存在的问题,比较重要的是心态上面,因为对障碍认识的不足,导致出旁观
者看来不是那么适当的教育环境及教育方式,同时也让人感受到这些孩子都是烫手山芋,
没人愿意付出真心及力气对待,让人悲伤又愤怒。这样的感觉宛如过街老鼠,几乎在整部
电影当中流窜著。
不过尽管世界再怎么不待定自己,这些具有特殊生心理状况的孩子总还能在臭味相投,声
气相通之间,找到共同的频率,彼此互相扶持,尽管外头的世界仍然喧嚣依旧,但自己仍
以自己最舒适、软烂的方式面对世界,就好像他们冒险卧轨,任由火车轰隆隆呼啸而过一
般,放低姿态,或该说符合他人对特殊生的期待,寻求生存。
其实我还蛮喜欢他们能够好好地一起相处的场景,至少不是全世界都背对着他们,只不过
某些行为从外人的角度看,会让人恨不得告诉他们学校生活已经呛辣地够你受的,别再让
自己背负著更大的靶子!中途加入这间学校的Lena便是这个代表,或者也可以是真正要将
特殊孩子带出来的教育者所尝试去做的,试图改变补救班这个团体不被他人认可的状态,
带着他们站起来一同抵抗著外面对自己的诸多误会种种。一幕Lena在卧轨之后,突然会走
路的场景是否暗示著这些特殊孩子的确有这样的能力,只是一如比马龙效应的相反,一直
被小看小看,最后真的也就只有这样的能力了,殊不知自己的潜能其实无穷。
情节进展到这边,我以为之后将会以积极正向的方式,发起一场补救班革命,就算没办法
这么伟大,但至少筚路蓝缕地慢慢开创出对特殊生改观的大道。不过Lena毕竟是孩子,又
是新血,核心领导位置如柔嫩的肌肤一样吹弹可破,又即便他们是特殊生,其实跟一般人
没有两样地有情感的需求,青春正盛,荷尔蒙勃发,谁也阻挡不了忌妒、怀疑、羡慕、情
欲、友情、爱情、怨恨等如拔山倒树之势,伸出禁缚住孩子们的着魔藤蔓,让他们如魁儡
般被操纵著,由内崩坏,‘同盟’非‘同盟’了!
其实后半段所描述的团体内霸凌事件,相当栩栩如生地刻划出实际状况,弱势团体绝非总
是相互取暖,天下太平地凝聚力量,尽管同仇敌忾地诟病著外界的霸凌,但其实在不知不
觉中团体内也有强弱的区隔。对照着其他情节,原来这部电影其实要跟我们说势力只是一
个相对的概念罢了,如虽然同样是教育人员,但教师及职员需要向校长负责,校长又需要
对上面的教育单位负责,前者皆为相对弱势;如同样是家长,但先下手为强,新生家长还
在搞清楚状况前或是家庭较不完整者都显得较弱......
或可以说这是传递压力的炼狱,就好像传递一个不知何时会爆炸的气球,不在时间内传递
出去,可能就会突然爆炸。这个要求效率的压力不知来自何方,莫名地由上往下递嬗,传
到最底层传不下去便一发不可收拾了!传递过程间,也因为如此过于迅速,好比那没做完
的轮椅阶梯轨道,差个几公分就圆满了一般,具有表面效度,但事实上外强中干,连带影
响的是这群莘莘学子阿!
但谁又能看清这样状况的核心?悲哀的人类还是往强势一方靠拢,为求自保,所牺牲的总
是最弱势的那一群,一个垫背的概念,而造成这样结果的,绝非仅有直接关联的当事者,
身处在这个结构中的甲乙丙丁都脱不了间接的干系,而不禁想起开门见山的第一场戏,有
人卧轨而亡,后来得知是Lena的同学以及其中一位同学在他遗照上恣意涂抹奶油的情节,
实让人不寒而栗。要是这一切只是梦境,就如同最后一幕跟着Lena再度轻盈漫步的镜头,
或许Lena和她母亲就不会那么痛苦了吧!?
欢迎光临:
http://dammimmi.blogspot.tw/2015/07/1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