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未婚妻》:他爱她,她爱它
爱是什么?什么是爱?这是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大哉问,其实
也毋须多问,只要顺从爱人与被爱的本能,自然能够体会何谓爱。
不过,一个人之所以会爱上某个人,而不是其他人,理由又是什么
?爱上他(她)的外貌,他(她)的身材,他(她)的一颦一笑,他(她)
的一举一动,还是爱上他(她)的学识、智慧、个性、道德、处世态
度?抑或只是纯粹虚荣心作祟地爱上他(她)的家世、财产、头衔,
身分地位?
在《东京未婚妻》中,生于日本,长于比利时,以比利时法语
为母语的比利时女孩爱蜜莉,故事初始,便以独白方式坦述自己长
久以来就想当个真正的日本人,过真正的日式生活。她初至东京,
以法语家教谋生,结识了热衷于学习法语的富二代凛吏。近水楼台
,爱苗滋生,爱蜜莉与凛吏理所当然地交往。这段跨越语言,跨越
文化,跨越国籍的异国恋曲,其特殊之处就在于男女双方不只相互
迷恋着对方所操的母语,爱蜜莉还将日语背后所代表的“它者”文
化视为“那才是我的”,只要与他(它)交往,她才会变成理想中的
那个自己。换言之,爱蜜莉迷恋的不只是日语,还有日语所浓缩的
日本文化,并深信着要成为真正的日本人,就得与真正的日本人交
往。
相较之下,凛吏尽管热衷于法语,却喝着可乐,与比利时籍的
艾蜜莉交往,带着她领略许多东京当地鲜为人知的私房景点或罕有
年轻人至的传统艺妓演出等,由此可知,凛吏并未一味想要变成法
国人或比利时人,单纯只是热爱着法语,也单纯爱着说法语的爱蜜
莉罢了。
爱蜜莉恋的是它,凛吏爱的是她。
当凛吏向爱蜜莉求婚,带她回家拜会双亲,又让她充当女主人
,主持一场合乎日本传统习俗的宴客,体验以男为尊的日式礼数后
,心生厌恶的爱蜜莉对于日本文化的痴迷才有所醒悟,也开始怀疑
这段感情的原始动机,最后更承认自己爱上的是日本,而非凛吏。
从形影不离到刻意疏离,爱蜜莉与凛吏的关系骤变,正好反映
出她对所谓体验真正日本文化的前后认知落差,并直接影响了本片
上下半段的戏剧调性-前半段,叙事剪辑节奏愉悦轻快,影像色调
质感温暖透明,爱蜜莉与凛吏的互动,在迥异的文化背景与言语思
维下,激荡出许许多多出自读误、口误的笑点,让他们俩人的感情
生活洋溢着开怀的浪漫。后半段,节奏转而缓慢滞重,色调变得灰
濛阴暗,再再显现出爱蜜莉被求婚之后,开始正视所谓纯正日本文
化,所有原本让她感觉有趣的文化差异顿时变成令人不耐的文化冲
突,其内心的矛盾、徬徨与不安,最终心生逃离的念头,也埋下两
人关系告终的伏笔。
改编自比利时作家阿梅莉‧诺冬(Amélie Nothomb)小说《艾
蜜莉之东京未婚妻》的《东京未婚妻》,藉著这么一段前喜后悲的
异国恋曲来证明爱情的发生,经常出自于不切实际的幻觉与表面虚
荣的憧憬。身兼剧本改编的导演史蒂芬李贝斯基(Stefan
Liberski),透过摄影、构图、节奏甚或是女主角的服装,再加上
男女双方互动间的微妙变化,巧妙地将本片分成上下两段,作出鲜
明的主戏剧对比。其中的分水岭发生在艾蜜莉决定独自前往象征日
本精神的富士山散心,因逢暴风雪,被迫在山间小屋过夜。这一幕
戏,无非想要强调爱蜜莉的自省与觉醒,只不过,登一次富士山,
就能想通所有复杂难解的人生课题,是否过于一厢情愿?我当然相
信现实生活确实有类似登泰山而小天下,心中纠结突然有所顿悟的
可能,然而,就电影艺术而言,这般心灵成长,最好还是用演的,
而不是用旁白来说明,剧情说服力才会多一些,相对廉价感才会少
一些。
我喜欢导演在上半段许多场男女主角互动间的细节处理,不仅
能透过文化差异来创造笑点,还能不着痕迹地揭露出男女双方迥异
的爱情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间,就让观众了解到这两人之所以
爱上对方,背后动机有那些不同。这些不同,在热恋当下,是怎样
地让人感觉美妙;在冷静之后,又是怎样地让人感到厌烦。不过,
在爱蜜莉登富士山后,戏剧张力突然有所涣散,叙事焦点一时抓不
到重心,加上下半段片长比例较短,最后,突如其来就以日本311
大地震与日本人的“远虑”文化作为爱蜜莉摆脱囚鸟之窘的转机,
尽管合情合理,又能呼应时事,难免还是给人草草收尾之感。
值得一提,在本片之前,日语男与法语女共演,最有名的电影
即雷奈的《广岛之恋》。就角色设定、故事情节来看,《东京未婚
妻》与《广岛之恋》完全不相干,但是,《东京未婚妻》片尾提到
福岛核灾危机,倒是与《广岛之恋》有那么一点点呼应。不确定导
演在执导本片之前,是否有所参考过《广岛之恋》?
http://tzaralin.me/2015/08/27/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