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好莱坞卖的是屁孩登大人的 YA 电影,中国爹娘是都不知道孩子们在学校撕逼。
校园电影还是台湾好,总能在明媚、逆光、北烂、微酸的青春里,找到一道遗憾的视角,
在嘻笑打闹的成长里,听到岁月回首的旁白,让青春像彩虹,因为终将消逝更鲜艳美好。
这也许正是为什么台湾少有现在进行式中的校园电影,因为鱼在水中很难知道水的滋味,
忙过了二十好几的人生,时过境迁到了三十好几才会蓦然发现,好像真要跟青春永别了…
用酿的心境去怀念一代人的青春,才会发现当年情感友谊的纯粹干净、时代老土而美好。
从《那些年》以降,贩售的不就是这样一股怀旧的情怀吗!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嘛。
所以,现在的青春校园电影,怀的大多是堂堂迈入三字头的六年级到七年级前段班的旧,
把陪我们长大的天天开心、连环泡、玫瑰之夜鬼话连篇、超级星期天都放到电影背景里;
揹著书包翻墙翘课去的地方,不是冰宫就是 KISS 或 U2 的 MTV,K书谈恋爱要泡小歇;
上课夹在课本里偷偷传阅著少年快报跟央杠斯,或不知道被谁弄到黏页的日本 AV 杂志;
放学了,大城市里的同学去金石堂、新学友,小乡镇的也有光统、卓越等地方书店好逛,
我们在那翻完整套金庸,买遍小虎队、郭富城、华仔、周慧敏的护贝卡和海报贴纸书签;
那时女生都说自己是刘太太,男生都留了郭富城的发型,露营的金曲是草蜢跟LA BOYZ…
这些都被《我的少女时代》拍进电影里,与被我们遗忘在纸箱里的毕业纪念册深深共鸣。
每个时代反叛、独立的青春都有要推翻的威权,在国立编译馆还垄断教科书的年代里面,
那个威权的代表,是老用成绩来歧视、分化同学的鸡巴训导主任、古板老师和军训教官!
电影那句“只有我们自己,能决定自己的样子”呼应了《那些年》里的对呛教官的剧情,
呼应《GF.BF》“一个人跳舞是造反,一群人跳舞是民主” 和教育部的反黑箱课纲运动。
《我的少女时代》可以说就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加泰国片《初恋那件小事》
电影画面一下子就把观众拽进了时光机里,回到那个又老梗又芭乐的九零年代高中校园,
说的是土气壁花跟常在学校资源回收场占地为王的头号坏痞子,组成“失恋阵线联盟”,
要拆散校草配校花的金童玉女,帮彼此倒追心上人,在笑料百出里对彼此动了心的故事。
直到坐上白马王子的机车后座,才发现真心早就不知不觉绑在载着校花的黑马王子身上~
直到失去联络了,才等到真相,才在无人知晓的泪水里面,体会到一夜长大的酸涩苦楚。
跟角色毫无违和感的年轻演员们,演起来自然生动,加上一圆少女梦的惊喜大明星客串,
让我们透过一封牵起无数机缘巧合的白痴幸运信,在大银幕上重温真心无敌的少女情怀!
电影带我们回到喜欢一个人得先要写一张个人资料托人交寄,等待辗转收到回音的年代。
那时大家懵懵懂懂练习著电影电视里学来的爱情,直到互签毕业纪念册写完一堆勿忘我、
缘起不灭、金榜题名之后,我们才终于留下了整个年级陪一起成长的同学们的个人资料,
当然还包括贴了整本厚厚的书签跟偶像贴纸,然而最重要的那个人,我们总是留到最后~
致:毕业纪念册签了满满百事可乐,一帆风顺,还都要用一杠笔划串起来写的那个青春。
虽说青春校园片是一票新导演惯常的起手势,更是情怀泛滥到像跳楼大拍卖的电影类型,
但只要是能召唤到记忆的共鸣,触动到真心,我想我自己依然可以被感动的泪眼汪汪吧。
是说,感觉电影里长得帅的回忆才叫青春,我当年满脸痘花,大概只配叫高三吧(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