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芦苇之歌》:凭真实将公理传开

楼主: sfcgbc (我本人)   2015-08-08 05:06:07
一般情况下,我是不会主动去看纪录片的。因为他们太真实,相较于大部分电影与现
实拉出的距离,纪录片贴得太近,往往令人不忍直视。所以总是仰赖机缘,课堂放映、他
人赠票、来信受邀……,缘份到了,才会观看纪录片。上一次,《看见台湾》开头一段我
差点睡着,所幸往下怵目惊心,走出戏院时无比清醒。这一次,在身边的人或默默拭泪,
或低低啜泣的泪光与哭声包围里,《芦苇之歌》唱出我涉猎极少的纪录片中难得听闻的一
支调子,足以绕梁。
因为人性欲望无度的扩张放纵,一群女性被拖离她们美好的青春年华,去承受不可思
量的身心凌迟,待战争结束历劫归来,迎接她们的却是更加绵长的苦难,至死亦未必解脱
。如何去纪录并呈现这些生命饱受摧残、如今垂垂老矣的阿嬷们的故事,是全片关键。选
择怎样的观点,将决定在观众心中埋下什么样的种子。电影以对不公不义的控诉和叙述过
往的悲哀开头,但并不表现得煽情,更无意耽溺于此,而是很快地转过头来,把重心放回
当下,聚焦于阿嬷们疗伤的过程。若要追求话题性、震撼力,导演大可着墨在受伤的过去
、日军的暴行和败诉的愤怒,让观众声泪俱下血液沸腾拳头紧握,但显然她更愿意找寻一
个比较接近永恒的位置,用深深的悲悯引领我们去观看这些故事。如同片中妇援基金会的
咨商师所说,愤怒是情绪表层,其下涌动着巨大的悲伤,因此后者才是真正须处理的核心
,若电影专力诉诸愤怒,或可保证人们一时的关注,像一则讨论热烈的新闻,却恐怕未能
在激情的时刻逝去后沈淀为长存的集体记忆,河一般流过每个世代的心灵。
由于那些无以言说的经历,悲伤不免时时渗出,但也并非片中焦点。镜头之外累积的
太多的眼泪,在电影里更像是清洗伤口的药水,源于体内,仿佛自我释放、自我治疗的象
征。疗伤绝非容易之事,那段历史被隐蔽多久,阿嬷们的伤痛便有多深。从经年的压抑到
愿意挺身揭露,从悲愤抗争到疗愈和解,这条救赎之路必然颠簸,充满挣扎。最能具体象
征此一过程的,在我看来是沈中阿嬷洗衣服的时刻,一边褪去污垢,却也一边望着不远处
曾是慰安所的山洞,当下的洁净与过往的幽黯像在对抗拉扯,且这竟是每日必须重复的历
程!哀恸因而让位给敢于直面伤痕的无比勇气,苍老生命的韧度,远远超乎局外人所能想
像。全片收在一场葬礼,咨商师描述过世的阿嬷曾于心理治疗的空椅对话中,原谅了从前
伤害她的日本兵,更原谅了过去年轻的自己。导演想传达的讯息十分清晰,无论个人记忆
或延伸至家国历史,在正义面前寻求和解,才是真正的救赎之道。
口中语言和歌谣涵括了原住民语、日语、台语和国语,电视看的是做菜节目和Z频道
摔角,暮年穿上西式婚纱,圆梦扮演一日空姐,几位阿嬷身上有着驳杂的各种文化印记,
多是不由自主,随时代改易才稍稍获得选择的可能,一如这个岛屿本身。电影最末引用《
旧约圣经.以赛亚书》的句子:“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以
为点题。句中的“他”,指真神耶和华。若抽离特定宗教的脉络去诠释,“他”即是某种
超越的力量,称“神”、名“天”或曰“道”皆可。身为人,我们都愿意相信这个力量是
仁慈、良善的,永远看照着受伤残破的灵魂,永远担任绝望现实中最后的希望。这份力量
可以起到精神支撑的作用,但疗愈伤口、抵抗风雨却无法由其代劳,终究需要主体自我的
持续努力。引文后面紧接着还有一句:“他凭真实将公理传开。”电影虽未引用,但本身
即为这句话的具体实践——《芦苇之歌》借由纪录一群战争受害女性的晚年身影,于个人
记忆见家国历史,表达正义与和解的追求,凭著真实,要将公理传开。
作者: bkj123 (BBBen)   2015-08-08 08:45:00
推 仇恨可以放弃 历史不能忘记
作者: plsmaop (plsmaop)   2015-08-08 08:58:00
作者: erikaptt (erika)   2015-08-08 15:34:00
反课纲的表示....
作者: vendor (这是我用生命画的魂)   2015-08-09 01:55:00
推,一定会去看,历史绝对不能遗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