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应该是无雷,多为个人感想,但怕会无意间透露剧情,那还是也请斟酌阅读。
若是只是单纯想看卖肉的部份,也可直接跳最后一段。
台湾电影在运动类型的数量不是很多,有些主题和拍摄成果,乍看之下是小众的,但只要上映了,号召著民众对该运动的投射,甚或是打着演员、苦肉牌,往往都有不错的成绩。
例如关于棒球的《KANO》、《球来就打》、《天后之战》,到关于体操并捧红彭于晏的《翻滚吧!阿信》,以及关于拔河并使郭书瑶脱离同时期露奶女星水平的《志气》、疗伤八八风灾伤口的纪录片《拔一条河》等等,都是台湾近代于运动电影开创的新局。
多数的运动电影是一翻两瞪眼的,除了剧情必备的困顿与自我肉体、心灵的突破,每个人最希望看见的,还是演员如何为了这一部电影付出。
我们不想看见演员如何演,或是多么像一名运动员,我们希望被说服,至少在大银幕前的这段时间,那些演员都要是货真价实的运动员。
《破风》是讲述自行车运动,在台湾上映的片史上十分少有,或许公路车等类运动,在台湾仍唤不起大多数人的热血因子。
较直接、明白地感动人心的运动,往往都是透过团队互信,让观众深陷在非输即赢的情绪里,在那些运动员当中,当然也有不少是造神一般的存在。棒球、足球与篮球,都是在这样庞大的团体互信中感染彼此,当中也不乏知名球手。尽管相对冷门的自行车运动也是需要团队合作,但这种情感是相对内敛的,并且明确分工:你要做一个破风手,就必须在适当的时机让开,给冲线手。
更也许是自行车比赛在观看上的困难,不如球类与特定运动有一定的范围,观众可以明白地随着球与人做视线追逐。自行车太广、太久,多数人都会失去耐心等待,只求结果,自然不会对这样努力的过程产生太多记忆,进而深陷。
但《破风》用诸多特写镜头,以及加强收音,加深观众在视觉与听觉上的感受。实际上主角们轻巧地滑过街头,在特写镜头看来,我们都会替他捏把冷汗。
这种紧张的节奏感,是勉强让《破风》不致于走向烂俗运动电影的关键。电影里用了不少空拍镜头,也造成娱乐性质的反差:看主角们卖力冲刺,在特写镜头前仿佛光速一般,但切到远景,就好像没有那种速度感。令人想起《蚁人》当中的战斗画面,看似重如泰山,其实轻如鸿毛。
至于剧情方面,不是毫无新意,但也不是破旧立新。这个故事就是中规中矩地,套入了运动元素及爱情狗血戏码,更套入运动电影的公式,要嘛团队合作,要嘛冲突与转折就在于个人想要更好,于是强出头。这点其实在“破风”一词就可略之一二。
破风手在车队里头带头,替大家挡去多余风阻,同时,也要在冲线手冲往终点前,认份让开。
没有人是不想出头的,但破风手的存在,就是舍弃自己的荣耀,只为了伙伴。当然,电影标题取名为“破风”,无非就是暗暗地下了这样的注解。
撇除运动成分,《破风》大概就只剩下十五分钟的爱情戏码。但这样的剧情,说老实话,也是诸多爱情电影的结合,只是换成了男女主角都是自行车手。自行车手自然有自行车手的浪漫。
不想替《破风》下太多注解,最好的注解即是电影的名字,并周而复始地绕着这个概念打转。没有好或不好,就只看观众喜不喜欢、买不买帐了。
最后,若是期待《破风》能为自行车运动带来什么预期效益,大概只有希望台湾政府能尽早落实路平专案,否则电影里自行车轻巧滑过街角的画面,换在台湾其他地方,车手可能早已摔得鼻青脸肿。
如果只是单纯想看彭于晏、窦骁、始源卖肉卖点的话,可能要斟酌一下了。
朋友知道我要去看《破风》,特地要我记一下男主角裸露处:
30秒|始源裸上身背影、正面裸上身特写(但镜头在两点之上)
10秒|彭于晏裸上身横躺(但焦在脸上)
30秒|彭于晏和窦骁脱上衣游泳(但是大远景拉空拍)
如果彭于晏车裤破掉露出手掌大的大腿侧臀那里也算的话,只想看身材的朋友们还是可以进电影院等待这个画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