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dn.com/news/story/7260/1085012 联合报 记者项贻斐/特稿
一场“两岸青年论坛”因为主持人陈文茜访问导演侯孝贤的问题与态度,引发网友纷纷抨
击。其实陈文茜的问题与态度都可视为她主持的“个人风格”,只要受访者没意见,旁人
无从置喙,唯独问侯孝贤为何“决定”将长长的工作人员名单放在片尾一事,显现她对电
影的不专业与对电影从业人员的不尊重。
许多观众看电影往往跳过片尾的工作人员名单,甚至嫌它“落落长”,在字幕升起时就离
开。戏院业者为了抢时间、争场次或省事,提早亮灯、结束字幕放映也时有所闻。不过对
于拍电影的人而言,片尾工作人员名单就是电影的一部分,因为没这些人、就没有这部电
影。大至投资老板、导演和主演的明星,小至水电工或临演,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两岸青年论坛”上,陈文茜企图举重若轻、笑谈严肃题材,但说到:“我这辈子没有看
到一部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片尾那么长的名单最后司机、厨师都有,从来没看过把这些
列入名单,你为何决定要放..... 原来不是你的功劳,我本来要称赞你不忘初心、还会记
得基层的人”,自曝她向来忽略工作人员的观影经验。
陈文茜没想到自己“发现”的片尾“细节”,是所有电影都一定存在的“重点”。侯孝贤
也一再强调,这是“实际的”、“我们以前拍片都这样”、“这是规矩”。因为每部电影
看到最后,都会看到所有参与者的名字,甚至连提供茶水的人或没露脸的临演都在大银幕
“登记有案”。
“字幕跑完、看到最后”已是金马影展、台北电影节等映演活动上观众的基本礼貌,尽管
商业映演时制片公司或片商难以约束戏院,但4年前“赛德克.巴莱”推出时,导演魏德
圣就曾发表公开信,希望戏院“在电影片尾,也就是开始跑演职员表的时候,让观众能够
继续在全黑的环境,细细咀嚼感受电影的故事,同时可以让我们与所有观众分享全体演职
员的荣耀时刻。”
陈文茜的“发现”犹未晚矣,也让这场讲座多了一个功能:提醒观众电影是集体创作,享
受幕前的情境、也别忘了幕后的工作人员。